
鲁迅翻译的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和瞿秋白翻译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

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歌词,刊登于《新青年》1923年第1期“共产国际号”

郭沫若撰写的有关《资本论》的文章

冯雪峰的部分著作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编译的《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艺术》(周扬编校)
本报讯 马克思主义传播史展览馆开馆两个多月来,吸引了众多中外人士前来参观。展览《思想的历程——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百年传播》以大量的历史图片、书籍报刊、手稿档案、书画作品、影像资料、图表以及现代电子阅览等形式,生动再现100多年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翻译和传播的历史,展示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经典著作传入中国的丰富成果和巨大影响。在那些为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巨大贡献的人们中,不乏作家和文学工作者的身影。他们的贡献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尤其是文艺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为党的文艺方针制定提供了思想资源,为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石。
人们从展览中可以了解到,瞿秋白上世纪20年代初前往苏俄考察,回国后翻译完成了《国际歌》,并利用《新青年》译介了大量列宁著作。
人们从展览中可以了解到,1924年郭沫若从日本回国后,制订了翻译《资本论》的“五年计划”,称“如果能为译完《资本论》而死,要算是一种光荣的死”。郭沫若虽未能实现翻译《资本论》,但他以杰出的学术成果对翻译和研究《资本论》作出了宝贵的贡献。
人们从展览中可以了解到,上世纪3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鲁迅为旗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团结了一大批左翼文化人士,形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左翼文化大军,积极对马克思主义文学艺术理论进行介绍和宣传。鲁迅翻译了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瞿秋白翻译了《现实——马克思主义文艺论文集》,冯雪峰也摘译发表了马克思对文艺和文学的多篇论述。
人们从展览中可以了解到,那时的延安迎来了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出版、研究和学习的高潮,极大地提高了党的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创新能力。鲁迅艺术学院就在这个时期编译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艺术》。毛泽东同志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与中国革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最重要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划时代的经典文献。
任何一种理论,只有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才能永葆生机和活力。前辈们的努力也激励着后来者伴随学术研究的进步和文艺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和丰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映射出时代光辉。 (欣 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