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发展先进军事文化的壮阔印记 ——回顾2011年度中国军事题材影视作品 2012年02月29日 来源:文艺报 □朱寒汛

在泛读图时代的文化格局中,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崛起,对文化的良性发展起到了强力的推动作用。由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对中国军事文化的发展建设尤为恰逢其时,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特殊性决定其将日益重要。

不妨从三个层面来看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力量。一、思想: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不可能脱离国家意志和主流意识,其活力的背后必然标志着一个国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正面造像的量能;二、形式:市场机制中的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必须以鲜活的银幕(荧屏)语言保持外在的形式美;三、意识:记录和抒写英雄理应具备历史性、批评性和发展性,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英雄史观一旦停滞,其深度、厚度、广度均将淡出。我们在此三重语境之下,按照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回首流光溢彩的2011年度的中国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会有怎样的发现和收获呢?

革命历史和伟人造像

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和辛亥革命100周年,革命历史题材献礼影视剧风云际会。其中,大型电影《建党伟业》突破以往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叙事、表演方式,以浓烈的时尚风格创造了4.2亿元的票房佳绩。电视剧《中国1921》截取了自1918年至1921年前后毛泽东、孙中山、李大钊等革命领袖的人生际遇、细腻丰沛的情感书写,印证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电视剧《开天辟地》则将目光瞄向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至秋收起义6年间的成长历程,冷峻客观地全景呈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以及国共两党早年错综复杂的斗争合作关系。电视剧《辛亥革命》以几次起义为背景,以孙中山的斗争实践为主线,宏大而又细致地展现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超凡品格。同名电影在展示辛亥英雄群像的同时,表现黄兴、秋瑾等革命先烈富有传奇性的情节,着力于革命终极意义的银幕探寻和挖掘。电影《第一大总统》展现了辛亥革命后孙中山的人生轨迹。电视剧《护国大将军》《护国军魂传奇》则抒写了一代名将蔡锷的护国史诗。

2011年无疑是主旋律影视的丰收年,除了直书两大题材的影视作品之外,《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东方》《战地黄花》《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也以宏大的视野,昭晰有力地勾勒出了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在建军、强军、建国、强国等重大问题上作出的正确判断和伟大功绩。《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东方》《战地黄花》所达到的艺术水准当属上乘。同时,影片《竞雄女侠秋瑾》等也以崭新的电影语言诠释着中国革命史诗中体现出的强烈时代痛苦和崇高民族气魄。

上述作品的意义不仅是艺术化地引导观众尊重和遵循历史,更重要的是珍视和熟知革命历史,亲近和沟通伟人心灵。只有情感才是文化和精神的决定性纽带。良性的情感才能对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走向产生良性影响,良性的文化才能对民族的尊严感和自信心带来良性驱动。

类型探索和英雄传奇

2011年的红色献礼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一群朝气蓬勃的青春身影。《中国1921》《风华正茂》《开天辟地》《战火中的青春2》《我的青春在延安》《将军日记》《党的女儿》等剧延续了红色剧偶像化探索。影片《建党伟业》《秋之白华》《湘江北去》也特别注重对伟人的当代演绎。《中国1921》等作品以极富时代气息的表演和台词,新颖地想象了伟人当年对于爱情的炽烈。讲述瞿秋白爱情故事的文艺片《秋之白华》则以其镜头之唯美、节奏之舒缓、情意之真挚,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仰望伟人的新窗口。这些诠释引发一些质疑甚至争论确在情理之中。但我们不应以形式上的瑕疵忽略其闪光之处,而且上述作品赢得了青年观众的普遍接受。

2011年的谍战翻新也添加了许多荧幕景观。《借枪》《风语》《风声传奇》《黑狐》《旗袍》《螳螂》《断刺》《掩护》《绞杀1943》《红妆》《青盲》《夜隼》《军统枪口下的女人》《金陵秘事》《马迭尔旅馆的枪声》等一众作品,将谍战演绎得惊心动魄、千钧一发。其中《借枪》以令人咋舌的生活白描和文艺气质斜刺冲出,《旗袍》则以明星阵容和精致设计形式突围,《断刺》又在五光十色的海派洋场华丽潜伏。一时各领风骚,傲视荧屏。

《亮剑》之后的英雄传奇也展示了蓬勃活力。《永不磨灭的番号》《弹孔》《新亮剑》《铁道游击队2》《小站风云》《中国地》《香格里拉》《水上游击队》《烈火金刚》《盘龙卧虎高山顶》《我的父亲是板凳》《瑶山大剿匪》《中国远征军》《夺粮剿匪记》《小小飞虎队》《川军团血战到底》《远去的飞鹰》《断喉弩》等,将硝烟历史中的大批隐秘英雄进行了不同的现代诠释。抗战剧《永不磨灭的番号》凭借天马行空、诙谐百变的叙事节奏以及鲜活戏谑的人物对白赢得了观众的追捧和热议。《新亮剑》更强化了一股万夫莫当的纯阳之气。《断喉弩》具有冲击性的惨烈搏杀也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关注。反映西路军临泽突围的战争电影《惊沙》用百折不挠、向死求生的惊人勇气,狂飙一曲红军精神乃至人性光辉的壮美颂歌,走出一条真实史料的类型化道路。《岁岁清明》则将雾气氤氲的茶林置入日军入侵的背景之下,又在片尾注入了南方汉子的血性和刚烈。斥巨资打造的《金陵十三钗》表现了普通人性的终极救赎和信赖,但南京大屠杀的背景和长达40余分钟的直接战场描写使它具备了军事电影的肌骨,颇具类型特征的封闭叙事和压抑剧痛的电影语言使得这部作品的类型意义远超过了史诗意义,人性的张扬由于主体(边缘人和美国人)的特殊而显得有些“另类”,但高超的布景、调度、色彩和剪辑技巧无疑使该片鹤立鸡群,典型的好莱坞风格也让它的思想向度更近于《黑皮书》,显得剑走偏锋。

当代军营和大国想象

自信、团结、灵动、活泼的现代军营充盈着鲜明的时代气息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反映当下的军事题材影视作品作品最能体现军事文化的整体状况。

《我是特种兵》《零号国境线》《第五空间》均显示出了网络文化对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辐射和影响。改编自网络小说的《我是特种兵》最为醒目,青春萌动和热情澎湃的时尚青年和特种兵形象一旦结合,在积极正面人生观的照耀下,该剧进行了一场关于生命、理想、爱情的强力煽情。《零号国境线》刻画了一个阴差阳错成为边防武警战士的叛逆青年,他在经历了与毒枭的生死搏击之后,终于找到军人的尊严和价值。情景喜剧《大学生士兵的故事》又给观众带来了欢快笑声,主创总是能够把握好庄重大方与幽默轻松之间的微妙平衡,同时该剧对基层部队生活细节有精到掌控。在“接地气”层面,当下军旅题材电视剧还有待提升。军事电影《歼十出击》刻画了两个飞行师长的英雄形象,突出的时尚元素和合成镜头在同类影片中有所推进。《守望天山》在军事文艺片的探索上,展开了一场自然、情感与精神并行的守望,带给我们诸多对人的价值与追求的反思。

将视野投向高端军事科技的重大现实题材献礼影片《飞天》,具有前瞻性地想象了未来时空,以“家国同构”的叙事结构、跌宕起伏的人物命运、独具匠心的艺术想象,有力地印证了新中国作为航天大国崛起于世界之林的决心和能力。

2011年的中国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可谓精彩纷呈,无论是宏大历史的细致钩沉、类型探索的形式创新,还是时代精神的正面造像,都给我们带来庞大而又极其具象的军事文化脉络。总体来说,在市场机制和制度机制尚未成熟的影视生态中,题材的类型化探索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好莱坞经验告诉我们,类型的丰富和成熟能极大支持和提升艺术家和作品之间的张力与联系;另一方面,当巨额流动资金涌入类型化影视,变成赶风追热的投资行为,创作资源和艺术想象将被挥霍和压制。于是不容忽视的隐患出现了:某些作品中散发出“眼球经济”倾向,行至中段叙事拖沓甚至停滞,作品质量前后隔离甚至脱节,无关主题的剧情枝蔓横生,或前后矛盾、或自我重复、或贪恋人欲、或陷入杀阵,理想信念观照和现实主义精神严重缺席。更有甚者,为吸人眼球刻意将主流意识和普世价值媚俗化,置英雄于真空。对此,军事题材影视作品首先不能利用机制的盲点藏污纳垢,其次不能仅仅依靠经济的规律强食弱肉。

先进军事文化需要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强大的民族尊严感和自信心的支持,才能回应世界其他地区的优秀作品。充满生机活力的2011年让我们仿佛已经能看到中国军事题材影视作品崛起的种种可能。军事题材影视作品需要思想、形式和意识的坚守继承,更需要思想、形式和意识的发展创新。坚守和创新,不是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局囿和困惑,而是先进文化的尊严和权利。送别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的2011,不是结束一段辉煌记忆,而是迎接一个伟大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