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一直以中短篇小说佳作蜚声文坛的作家郝炜,去年底推出了他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匿名》(作家出版社2011年10月出版),如果只看书名,好像是一部惊竦、悬疑的时尚作品。其实这还真就是一部主题严肃深刻、视角新颖独特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力作。
读罢全书,心绪积郁难平。我立刻就想到了已故诗人顾城雕刻在时光深处的那段经典诗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一代人》),仅仅19个字,却铸就了那一代人(乃至几代人)精神追寻的群像以及他们心灵深处承受的历史思考的重量。
我觉得这首小诗可以看做是对郝炜这部小说基本精神内涵最为准确的诠释和概括。作家在这部书中运用了复式结构的手法,以多重视角进行了时空交错的叙事,在历史与现实中穿梭,集中笔力聚焦和揭示了“寻找光明”这样一个复杂的内涵和主题。
“寻找光明”,其前提应当包括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省视这样两个大的方面,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动因和思考,作家才精心地设计了这样的小说结构。
首先,从历史叙事的层面来说,小说安排了一个神秘的人物并匿名“铁夫”,先后给某刊物编辑兼作家周天寄来6篇稿件。周天在编辑过程中,发现稿件都是描写发生在“文革”时期的孩子们的故事。每一篇都笔调温暖而又力透纸背,从独特的孩子们的视角,深刻揭示了那个时期残酷的现实,以及孩子们的渴望与追求。
那一代孩子们追寻的目光是痛苦的、迷惘的,又是莫可奈何的。例如,第3章《荒诞的背景》,讲述小学生齐青青的爷爷突然被揪了出来,说是“国民党特务”。这件事被邻居“孩子”看见了,他答应为齐青青保密。但很快全班同学都知道这件事了。齐青青就把火发到“孩子”身上,硬说“孩子”泄密了,把“孩子”打得鼻青脸肿。其实“孩子”没有告诉任何人,而身体和人格却受到这样的欺侮,就藏着把菜刀想找齐出气。这时,“孩子”的爸爸也被当“走资派”揪出来,即将在广场上批斗,此前家人一直想尽办法编些谎言瞒着他,怕他太小受不了这刺激。对此一无所知的“孩子”早晨到学校准备报仇,却遇到了齐青青的奚落,齐青青搂着他说这回你还笑话我吗?你爸爸不也成了“走资派”吗?“孩子”这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他发疯般跑出了教室,一口气跑到一个空荡荡的大操场上,不知如何是好。突然,他发现住在附近的一个很有名的小流氓在操场上凶狠地训狗,立刻被吸引过去。小说结尾只写了这样两行:“孩子很快看得入迷了。他忘记了刚才的不快,竟然情不自禁地在旁边笑了起来。”这个结尾出乎意外,却又在意料之中。我想,这个童真未泯,心灵却过早承受着人生磨难的孩子,痛苦、迷惘、莫可奈何的形象,他忘记苦恼的瞬间含泪的笑,会刺痛每一个受众的心。
如果说《荒诞的背景》是孩子们用含泪的笑对那个残酷斗争时代发出的叩问的话,那么第24章《看杨子荣去》这篇匿名者写的又一篇小说,虽然同样出自孩子们的视角,却别开生面地描写了孩子们对特定历史时期那种鼓吹“高、大、全”等成人世界虚伪形象的注视。他们用自己“黑色的眼睛”稍加打量,就开始了从仰慕、敬重到怀疑和迷惑的过程。
尽管在那个年代,孩子们心灵的眼睛也还是纯洁的、向善的,他们也希求着人性的温暖和光芒。第17章,在那个黑暗的《地下室》里,孩子们也还自觉地坚守着自己内心里那点人格和尊严,爸爸被打成“走资派”本来已使“孩子”伤心透顶,在和小朋友玩游戏中,他还是坚决不当坏蛋!当别人问“孩子”“你为什么想学武术”时,“孩子”回答:“谁再敢叫我‘狗崽子’我就揍他!看他还敢叫不。”当“孩子”爸爸被揪斗后,好朋友二孩曾远离了“孩子”;后来二孩又主动找“孩子”玩时,“孩子”感动得几乎掉泪。那曾经是一代多么可爱、天真,又多么可怜、无助的孩子们啊!
其次,就现实叙事这个层面来说,小说塑造了一个叙事主人公“我”即周天,以及那位神秘的匿名作家“铁夫”。这两个人物全都一身而二任:作为个体,他们是当年那一代孩子们中的一员,是那一代人的一种类型;作为小说中的一种叙事视角,他们又分别用各自的目光观察、判断历史上与现实中的形形色色。这也正是小说构思和叙事上的一大亮点。
周天的早年正如“铁夫”在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小说里到处都有他的影子。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成为记者的周天来到沿海开放城市——小城,经过几年打拼,他自诩成了一个 “中产阶级作家”。同时,他也丢失了作家的坚守精神,失去责任感,缺乏是非判断,什么挣钱就写什么。是铁夫的小说,唤起了他往昔的记忆,又焕发了当年“寻找”的激情。特别是重回乌城之行,他亲眼看见了那个地下室的“恐怖之所”,激发了他久已失去的担当意识——尽管他后来的创作几乎是被动的。而且,透过周天的视角,作家写出了急剧转型时代,在多元文化碰撞的现实生活中令人触目惊心的一面。
你看,周天笔下小城文化娱乐界的种种怪相:那个吴导,纯粹是一个落魄文人加投机商的混合体,他身无长技,却长袖善舞,靠着后台,用钱开路,无往而不胜,吹起一个个偶像的肥皂泡。什么书画界“B老”啊,著名歌唱家、演员啊,甚至某个官员、文学界的大腕啊,没有他“吴导”干不成的事儿!那个姚主编,投机取巧,善于揣度他人,常常把人玩弄于股掌之上,一切都看得清,一切都兜得转,经济脑瓜活络,简直是个让人恐怖的“人精”。还有李校长夫妇,一个(李英明)乘人不了解、隐瞒病情,到异地迅速攀爬,竟然成了教育界精英。一个(王秋英)装神弄鬼、四处给人改名,以找外星人为幌子的病态女人,等等等等。这些人物无不让人看了发笑,在笑的同时几乎立刻能在身边找到影子。同时让你思考:怪相如此普遍,能不和体制的弊端有关吗?而体制的改革又难在何处?郝炜在对这些文化乱象的描写中,笔致幽默诙谐,圆熟老到,充分体现了作家对当下生活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把握能力。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书中借周天查访“地下室”的机会,对那个“恐怖之所”的描写,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作家的笔致细腻,他像探寻和侦查一样,针对现实世界中早已涌动着的一股股逆流,写出了那样一个进行了艺术概括的虚拟之所,向人们郑重而善意地发出了提醒:不忘历史!正如郝炜在书后的《我写〈匿名〉》中所说:“我们主宰不了历史,我们只能是提醒。但愿这提醒和忧虑不是多余的。”
“铁夫”,这是个很容易被忽略的幕后人物。整部小说她几乎没有露头,也没怎么做正面描写,只是通过她的小说展示了她的才华,并对她的遭遇给予了同情。但是,整部小说又恰恰以她穿针引线,直到最后揭开了谜底。她作了两大贡献,一是通过她影响广泛的小说,唤醒了浑浑噩噩的周天,使其思想发生了转变;一个是告发了那个“地下室”,封闭了那个“恐怖之所”。我们可以认为,“铁夫”是那一代人被侮辱和被伤害类型的代表人物,她是具有理性精神的思想者,是具有担当意识的作家,是敢于面对历史与现实的勇者。总之,她才是一直锲而不舍“用黑色的眼睛去寻找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