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范仲淹像
范仲淹,北宋时期杰出的改革家,集政治、军事、文学才华于一身,官至宰辅。然仕途多舛,因犯颜直谏,曾三次被贬。他身后留下诸多名篇佳句,《岳阳楼记》至今流传不朽。他一生的功名业绩与文学成就——泰州,曾是一个起点。
2000多年历史的泰州古城,由于600多年前范仲淹在此留下的史迹,曾多次被浓墨重彩地记录与书写。因史书和民间传诵的关于范仲淹的种种佳话,使得古城历久弥新,泰州凤城河景区亦有了重生的理由。
2008年春,范仲淹这位北宋中叶的泰州盐监,终于重现于他任职的故地,回到他当年熟稔的文会堂,与滕子京等5位挚友重新聚首,吟诗作赋。然后,他独自一人走出了厅堂,在水边昂然伫立沉吟。他的袍带被湿重的水雾洇湿,褶皱中深藏着难以言说的忧戚,翻飞的衣袂沉厚如铅。斧凿石刻般的面相轮廓,嵌入粗砾的青铜模板,依稀可辨出他清癯严峻的神态。须发飘逸,从容淡定,如同一幅陈史旧卷,在漫长的岁月中变得模糊。这是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为修复凤城河景区而设计制作的范仲淹写意雕像。
塑像正对一方巨石,刻有季羡林先生亲自题书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如今,范仲淹日日凝视自己生前的警句,一遍遍诵读并重温当年的政治理想,眺望着步步远去的宦海、斯人、逝水,是否会忧乐错杂、百感交集?
“不独乐”之乐,与范公若干年后为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而重修岳阳楼书撰“后天下之乐而乐”之乐,两句时隔23年。而这两“乐”之间,却隐约可见范仲淹一生清晰而执著的思想轨迹——为官一方,无一己之乐;君子一生,先天下而忧。
泰州无山,一方无山之土,一座无山之城。然而,2000多年的文化泰州,无论是过往还是长驻、出生还是终老于此地的历史名人,如峰峦叠嶂,逶迤起伏。范仲淹,只是苍山一岭。他路过,他走了,他回来。从此他留在这里,变为一尊素面简朴的铜像,却有如一座异峰突起——无山之城泰州,令人高山仰止。前来拜谒范文正公的后人,在仰望这座雕像的瞬间,复原的记忆与激活的思绪一并涌来。
君子不独乐——隐于文正广场上夜色中的范公,也许终能悄然一乐,与民同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