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剧(徽池雅调),起源于明末年间,兴盛于清代中叶,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明清戏曲“花部”的杰出代表,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文化演变。全国有几十个剧种曾仰承其雨露茁壮成长,而且她还孕育诞生了国粹——京剧。因此,徽剧不仅是安徽的文化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保护这样一个古老剧种意义非凡。
然而,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徽剧在其成长过程中,曾历经沧桑,几度兴衰,到解放前夕,已经濒临绝境。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党的“双百”方针春风雨露中,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和田汉先生的建议下,1956年正式组建了“安徽省徽剧团”。这是全国范围内惟一的一个徽剧团,可谓“天下一团”。“文革”中,徽剧团被迫解散。粉碎“四人帮”后,安徽省徽剧团重新恢复了建制,经过十年励精图治,1990年在北京“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的展演中绽放新葩,受到了北京观众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在京期间,徽剧还应邀在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向党和国家领导人作了专场汇报演出。通过“纪念徽班进京二百周年”的艺术洗礼,徽剧名声远扬,先后应邀赴日本、西班牙、法国、澳大利亚、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演出。徽剧以其厚重浓郁的徽风古韵,在国际艺术舞台上,演绎了一幕幕绚丽多彩的风情画卷,彰显出中国古戏曲文化不可磨灭的印记。
但是,随着时代不断发生变化,徽剧艺术再度受到了重创。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由罗豪才(全国政协副主席)等18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出《关于抢救、保护、扶持徽剧艺术》的提案公开发表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然而,5年过去,徽剧状况非但没有好转,随着老人相继谢世,后继无人濒于失传的危机日渐加重外,剧团建制还从“天下一团”通过京、徽合并,变成了“半个团”,而且存在被京剧同化的趋势。
徽剧与京剧,同根同祖,一脉相承,有着形同“父子”的血缘关系。徽、京之间,无论从剧目、声腔、曲调、念白以及行当角色、表演程式等方面,彼此差异不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剪不断,理还乱。徽京合并后,剧种界限被打破,表演特色被融合。特别是演员之间长期同班、同台、同戏、同演,使徽剧艺术特质逐渐消解,与京剧同化合流,其危害无异于等同生活中的“近亲联姻”。徽剧一旦失去自身艺术特色,很有可能衍生成为一个“徽不徽,京不京”的“畸形儿”,这对徽、京两个剧种的艺术发展来说,都是一次历史性的悲剧。
因此,很难想象再过5年,中国还有没有徽剧?
2011年5月,我随全国政协京昆室在安徽调研,看到徽剧艺术的现状,专家们都很担忧。大家一致认为:徽剧艺术属于我国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并重的珍稀文化遗产,保留它的活态演出不仅对观众、对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是福音,对于世界了解中国历史文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故宫博物院尚存清廷“升平署”一库房徽剧剧本及文字材料亟待整理,而徽剧剧种的消失将会使这批文物成为无法解读的“天书”。对这样一份伟大的遗产,倍加珍视,并加以抢救和保护,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
为此,建议从国家层面上启动对徽剧的抢救、保护和扶持,具体做法可仿照对昆曲的抢救、保护、扶持办法:
一、由文化部相关部门牵头,上下联动,制定徽剧的抢救、保护和扶持方案,并指导安徽省积极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借申请“非遗”为抓手,整理、还原出一批珍贵的徽剧资料,这不仅是对明清戏曲史料的补充,也是对中华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的贡献。
二、用设立“徽剧传习所”的办法,将徽剧从现在的安徽省徽京剧院中剥离开来,由国家和省两级财政投入专项资金,用于徽剧传习所的基础设施、剧目的继承与发掘、表演艺术的传承、人才的培养和保护、从业人员待遇等方面。
三、抓紧抢救徽剧历史文物。国家层面由全国政协京昆室牵头,组织相关专家整理故宫博物院的徽剧资料,尽快以书籍、光盘等方式保存和宣传徽剧艺术。省级层面由徽剧传习所挖掘、整理徽剧传统剧目,挽救濒临失传的珍贵艺术资料。及时把已退休的徽剧老艺人聘请回团。其目的一是摸清徽剧家底,二是恢复传统名剧,三是对徽剧经典剧目录音、录像,把健在的徽剧老艺人“活”的动态艺术遗产继承保护下来。充分发挥徽剧老艺人传、帮 、带的作用,并通过录音、录像等措施,建立徽剧艺术档案。
四、抓紧活态传承。在原徽剧团的基础上择优组成30至40人左右的演艺团队,秉承“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方针,尽快把徽剧活态的表演艺术遗产抢救继承下来,并将实验成果逐步向社会推广,进行展示性、示范性的演出。并在挖掘、抢救、保护、传承徽剧艺术的过程中,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与时俱进,5年内努力在“名”和“特”上,打造徽剧艺术品牌。
五、抓紧培养徽剧新生代,大力支持徽剧和相关大专院校联合办学,开设徽剧专业表演艺术人才的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