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纪念雷锋逝世50周年,长篇小说《雷锋》修订版日前由四川文艺出版社有限公司与北京华夏盛轩图书有限公司联合出版。《雷锋》是第一部以小说形式表现雷锋生平的作品。作品真实地展现了雷锋的成长轨迹,细腻生动地再现了雷锋从一个旧社会的乞儿成为时代榜样的历程,以及他在平凡岗位上兢兢业业工作、满腔热诚待人、怀揣理想奋斗的生活和精神轨迹。近日,记者采访了小说的作者黄亚洲。
记 者:为什么会写雷锋,而且是以小说的形式?
黄亚洲:开始也没有想到要写,手头要写的东西不少。作家朋友万伯翱从北京飞来杭州,建议我一定要写雷锋。他很诚恳。我们两个都是在当年学雷锋的第一时间响应号召的,有切身感受,联想到当下社会道德的失范,彼此都很担忧,因此我当时有了一些创作冲动,但考虑到这样的题材难以把握,也有犹豫。不少朋友听说我要写雷锋,挺支持,说眼下太需要雷锋了;也有人劝我千万别碰这个题材,劝阻的声音主要有三种,一是说不好写,二是说不宜写,三是说不该写。说不好写,是指把一堆零碎的好人好事“摆弄”成长篇,很难;说不宜写,是指时代变迁了,在当下这个“物竞天择”的竞争时代,宜提倡个性竞争而不宜提倡无私奉献;说不该写,是说不能再树这个典型,当年树典型属政治需要,涉嫌“造假”或是“造神”。
坚定我写作信心的是当月发生于四川的汶川大地震。震后第9天,我参加中国作家抗震救灾采访团赶赴灾区现场。在川10天,震撼不已,每晚都是凌晨睡觉,我写了大量的诗歌、随笔,因为我眼前出现了很多很多的雷锋,我为此感动不已。显然,我们这个民族,只要出现大灾大难,“雷锋”就会以一种很醒目的方式层出不穷地“站”出来。雷锋精神,客观上存在于我们这个民族的灵魂深处,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从四川灾区采访回来后,我就跟大家讲:我该写《雷锋》。
长篇小说容量大,可以用典型化的手法多侧面地塑造人物,雷锋不光是做好人好事的问题,他的一生造就了一个精神刻度,我想用长篇小说娓娓道来的方式告诉读者,一个22岁的青年人就曾经如此阳光、如此生动地、真真切切地活在我们这块土地上,他是我们的兄弟,他虽然只活了22个春秋,但是他给我们这个民族带来的精神价值是无可比拟的,他能使我们想到迷雾中的灯塔。
记 者:能不能简单介绍一下《雷锋》的创作过程?
黄亚洲:就在汶川地震的那个5月,我从灾区回来后,立刻就飞赴辽宁与湖南,开始了对雷锋足迹的追寻。在抚顺,我采访了乔安山,走访了雷锋作过报告的沈阳军区基层连队;在雷锋家乡,我与雷锋的儿时伙伴座谈;在营口,我走访了雷锋入伍时的一座座还未拆完的营房,听雷锋当年参军时为之体检的军医的回忆……总之,雷锋的形象在我心间日益生动起来,一个人物有了音容笑貌就好办了。接下来的问题,就属于艺术的范畴了,也就是说,在创作过程中,我要用什么样的手段,争取让笔下人物显现出尽可能鲜明的轮廓。我在雷锋周围布置了一系列贯穿人物,这些人物,一方面都是在生活中真实呼吸着的,另一方面也是作者“杂取”的。我让他们与雷锋的人生轨迹作有机的勾连,通过他与周围人的相处、在人际关系的互动中刻画雷锋的不断演进的思想与性格。
记 者:您认为在当下,最应该传承雷锋的什么精神?
黄亚洲:我心目中的“雷锋精神”或许是由这四个词语组成的:无私奉献、勇于担当、艰苦创业、爱岗敬业。
“雷锋精神”并不和当今社会的发展模式及其相对应的意识形态相矛盾。当今社会强调个人价值没有错,不尊重个人利益的社会不能活跃地发展,但是这个强调须有一个度,植根于人心深处的利他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没有死,也不会死,这是社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精神”应该是每个人心里的一种被召唤的东西。
记 者:现在社会上对雷锋有一些另类言论,比如雷锋是被“塑造”出来的,比如他的很多照片是摆拍的,乃至雷锋日记的真实性以及那些捐款数额与他的收入不相称等。您在写这部书之前做了大量“功课”,您了解的雷锋是什么样的?您如何看待这些质疑?
黄亚洲:质疑多,不一定是坏事,体现了当今思想的活跃。比如有人质疑为什么雷锋每次做好事的时候身边都有一个摄影师?其实雷锋入伍半年后,因为表现突出,就成了军区的典型,宣传需要载体,宣传干部们就动了很多脑筋。雷锋还没有成名的时候也做了很多好事,但那时候并没有太多人关注到,所以留下的照片资料就少,而部队的照片,的确“摆拍”很多,但首先我们要知道,摆拍依据的事实,都是雷锋做过的实事,并非空穴来风,所以不能因为宣传部门要求摆拍照片就否定雷锋这个先进人物。据我所知,当时给雷锋拍照的一个主要人物就是沈阳军区的宣传干部张俊,张俊前后总共和雷锋相处了79天,拍摄了223张照片。
有人质疑雷锋只有小学文化,但日记几乎是文采飞扬,还形成独特的“雷锋语录”,日记是不是有“操刀”者?私密的日记又为什么会公开?其实雷锋天资聪颖多才多艺,会表演、懂音乐,喜欢小说和诗歌,曾有理想要当“作家”。高小毕业在当时的程度就相当于今天的“本科生”了,算“高学历”了,雷锋日记的“自产”是毋庸置疑的。同时,我们要说,在雷锋所处的时代,日记并不像今天这样是特别私密的东西,有志青年做了什么事都记在日记本上,还互相交流、传阅、分享,共同励志。
很多人知道当时部队每个月的士兵津贴只有6元钱,但却不知道雷锋在当兵之前还干过很多技术工种,对于一个22岁的青年而言,雷锋当时的储蓄并不算少。雷锋在鞍钢当推土机手时,基本工资加上加班费、夜班费、带徒弟费等,月收入超过50元,有一个月甚至逼近了60元,那时的雷锋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高收入者”。但雷锋又是一个节约的人,钱都存了起来,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他在部队拿着每月6元的津贴,却能够两次有100元“巨额捐款”的原因。
记 者:您希望通过这部小说的出版达到什么效果?
黄亚洲:我写作这部长篇,无非是为了让更多的人通过文学接近雷锋,接触到这个名字和这个名字所蕴涵的价值观。至于人们对雷锋的接受度能有多少,这就不在作者所控的范围了,我无非只是开了一扇门,对愿意探索价值观的人们说:“这里还有一个通道,而且路面还有些平整呢,请进!”至于读者有多少感动,有多少思考,这是人们自己的问题。文学从来是伟大的,但从来不是万能的,我希望通过小说这样一种形式进行某种文学的浸润,让人们对雷锋这个名字、这个人物、这种精神能够生发更多的联想,这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