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电视剧创作的着力点—— 夯实文学基础 □肖惊鸿 2012年03月30日 来源:文艺报

中国电视剧从1958年一路走来,历经半个世纪的风雨,在主流文化的砥砺下,在市场经济的考验下,日渐显露出亮丽的重彩。电视剧作为大众文艺的代表,收获与遗憾并存,欢乐与痛惜同在。近一段时期以来,电视剧创作者表现出卓有建树的努力,以不凡的艺术追求和文化自觉表现主流价值观,注重夯实文学基础,努力打造传世光影。

革命历史题材剧:追忆红色岁月

“建党9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等创作主题给近些年的电视剧注入了强劲的革命力量。一大批电视剧从策划、开拍到制作、播出,目的明确,直奔这一主题。据不完全统计,央视和各大卫视晚间黄金档的电视剧,革命历史题材的剧作占三分之一以上。这批剧作整体呈现出制作精良、艺术精湛的高新品质。题材的特定性与众多明星加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大众文化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像《开天辟地》以中共一大为历史背景,全景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建党前后的风云历程;《中国1921》讲述中国共产党成立过程以及建党人物不同的人生道路;《辛亥革命》全景式地描写了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成功塑造了革命先驱孙中山和其他革命家群体的形象;《东方》史诗般地展现了共和国的历史命运和建设新中国的历史进程;《风华正茂》《我的青春在延安》等关注了革命历史题材的青春书写,具有独特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这些剧作突出的特点是,借助于文学元素,精心组织叙事结构,精心打造人物形象,塑造了一批荧屏红色偶像,传承了文学创作中人物形象塑造的英雄主义传统,彰显了文学与影视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

古装历史剧:欣喜与忧虑并存

正确表现自己民族的历史,应是电视剧艺术创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珍视自己民族的历史资源和史学传统,守住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体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史为鉴,传承文明,是当前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大风歌》作为近几年历史剧的代表,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体现了历史剧创作的艺术风范,在失度的“戏说”、“穿越”之间,树立了历史剧创作的标杆。《甄嬛传》在历史的戏剧化和戏剧历史化上取得了双重突破,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启蒙主义色彩使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翻拍剧作为近年来电视剧界最具争议性的话题,颇为引人注目。从新翻拍的四大名著遭遇的普遍质疑中可以看出,名著改编作为影视剧的主要创作手法之一,最大的问题在于创作者的改编观与受众的审美期待的错位,特别是原著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涵。人性化演绎一方面体现了剧作的艺术思考,一方面也削弱了原著的审美价值,背离了原著的文化情怀。名著改编剧究其本质是艺术创新的审美形态。改编的精髓在于把握原著的艺术精神,并体现传统文学和影视艺术同质不同媒的艺术特性和殊途同归的审美价值。名著改编更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功力。

《宫锁心玉》的热播,引来了古装剧的疯狂跟风。穿越题材的网络文学创作,在“80后”、“90后”的受众群体中,掀起了浩大的收视热潮。但借历史作为人生情感和生活背景去讲故事的“戏说”、“穿越”也会带来不良后果,即不顾历史的真实面目,模糊观众的历史观。这类创作艺术审美与思想内涵的双重缺失引起了评论界和观众的强烈批评。

现实题材剧:捕捉时代与社会热点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以客观的视角、生动的故事和感人的细节,记录了新中国国防建设的卓越功绩,成功发射“两弹一星”不平凡的历史岁月,热情讴歌了一群民族先进分子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唱响了一曲民族复兴的英雄赞歌。聚焦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史诗大剧《钢铁时代》,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伊始,钢铁工人奋战关东、奏响时代强音的故事。火热生活中的人物形象,让观众记住了与新中国一同成长的产业工人。《裸婚时代》聚焦“裸婚”这一年度网络热词,直指都市男女婚恋的选择困境,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钱多多嫁人记》以轻松、励志、浪漫风格把握了现实生活中大龄剩女这一敏感话题,以美好的情愫指向生活的希望。《李春天的春天》以喜剧风格成功塑造了大龄女青年李春天,她直率、坦诚、简单、善良,深得观众喜爱。这部剧作表面上讲述大龄女的婚姻问题,实际是向观众展示了“简单是福”的人生态度。《双城生活》成功书写了荧屏“两地书”,分居两地的年轻夫妻在不同的地域文化下存异求同,营造自己想要的幸福婚姻。该剧以其真实素朴的创作态度和温情浓郁的情感姿态表现了家庭伦理与传统文化的复杂,人物形象立体丰满,情节铺展符合生活逻辑,呈现出中国家庭的生活本真。《家,N次方》指向新时代的“婚恋观”,表达了对温暖的“家”的向往是人们亘古不变的愿望,幸福最终只跟“爱”有关。

无论是创业题材,还是爱情婚姻,或者家庭生活,这些剧作都从不同角度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从严肃的创作态度出发,对时代发展、社会现状和当下生活作出了最真实的反映。尽管有的剧作艺术水准不尽人意,在人物塑造、情节推进上也还存在生硬之处,有的还存在平面化叙事、内容同质化现象,但贯穿其中的人文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及思考,无疑整体提升了现实题材剧作的思想内涵。

农村题材剧:凸显地域特色与时代精神

《湖光山色》丰厚的文学底蕴助力于剧作的人物塑造,风趣、幽默、诙谐的艺术表现手法,彰显了中原农村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牛铁汉和他的儿女们》将目光锁定在华北平原上一群走在致富道路上的农民,剧作风格幽默,具有浓郁的河北地方特色;《喜临门》以东北农村生活为创作背景,被称为乡村版《老牛家的战争》;《金色农家》以新视角反映了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农村建设,传达了农村现代化进程的时代精神;《永远的忠诚》演绎了安徽小岗村第一书记沈浩的先进事迹,表现了尖锐的矛盾冲突,极具现实关照性。

我国的农村题材电视剧有着光荣传统。中国农民以刚直不阿、勤俭质朴的品格,乐观向上、不畏困难的生活态度和顾全大局、牺牲自我的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立下了不可埋没的功勋。这些是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我们呼唤电视剧艺术工作者真正创作出贯注现实主义张力、充满审美情趣的农村题材的精品力作。

近期电视剧从总体上体现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国家气象。各种剧作、各类题材竞相上演,屡创收视热潮并引发热议,客观上形成了创作与批评的互动。电视剧作为以人为本的审美意识形态已逐渐为全社会所接受。如同文学是人学,电视剧在它半个世纪的发展中所呈现的人文底蕴和人物塑造、人性述说和人文关怀正是电视剧的生命力所在。面对未来电视剧的发展,在技术追求之外,如何在文学意义上给电视剧注入生命,给艺术创新以足够的想象空间,仍应是电视剧创作者的永恒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