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如何赞美一座城市 □汪 政 2012年04月02日 来源:文艺报

城市,是需要发现的,这种发现需要我们去观察和体悟,也需要别人的引领与解读。特别是对苏州以外的人们,对那些在这座城市匆匆而过的游客,对那些试图认识这个城市的人们来说,别人的引领和解读对自己的认知往往是事半功倍的,其实,即使对那些非常了解苏州的人们,包括久居苏州的人来说,他人的解读又何尝不会带来自己对城市新的认识呢?如果不是周作人的《苏州的回忆》,我们对这座城市的文人情怀可能没有这么细致入微的了解;如果不是陆文夫作品中以苏州为背景的虚构世界,我们对这座城市的日常生活定然不能感同身受;如果不是余秋雨的《白发苏州》,我们大概不知道这座富贵之城也有那么多复杂难言的心情意绪,甚至愤懑和委屈;如果不是何建明的《我的天堂》,我们对苏州30年来改革开放的辉煌历程,对苏州人在这历程中的理性思考与成功经验当然不会有这么全面而深刻的认识……现在,又一个苏州的解说人登场了,苏州女作家唐晓玲在《城市底色》中给了我们对苏州新的叙述。正是她的叙述,才让我对苏州又有了新的感知。

这是一部写城市的作品,但是,在书中,不见湖光山色,也无亭台楼阁,苏州的发展、苏州的现代化、苏州的财富,那些让人感到震惊的苏州数字都成了背景,而人,一个个苏州人,他们或者生长于这个城市,或者客居这个城市,老苏州人与新苏州人,一起成为这部大书的主角。在这些苏州人的面孔中,没有我们常见的风云人物,他们不是这座城市的主政者,也不是那些身价过亿的企业家,在这次叙述中,唐晓玲请他们当上了配角,甚至群众演员。担当主角的是另一个苏州群体,他们是普通的警察,是村官,是医生,是护士,是工人,是学生,是志愿者,是下岗职工,当然,也有“名人”,是作家、是工艺师、是文化工作者。这些人身份不同、年龄悬殊,但有一点是共同的,他们都曾经让人们感动过,他们给苏州带来过感动,他们都是一群好人。看得出唐晓玲对苏州,对如何认识和表达一座城市是做过思考的。城市本来就是有多重面影的,政治、经济、城市建设,自然是叙述城市的路径,但文化、道德,更是一个城市的精神、一个城市的本质。城市的发展固然取决于执政者的理念,取决于那些在经济生活中举足轻重的人们,但是,城市的普通劳动者,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形象更是这座城市的常态,一座城市的精神面貌和社会风气往往取决于他们的生活态度与言行举止。所以,唐晓玲将这次叙述的焦点对准他们,并且认为他们是“城市底色”。这不仅是作家视角的转换,它反映出的是作家的城市观、社会观与美学观。

我非常佩服唐晓玲的勇气,因为这是一部歌颂与赞美的作品。不可否认,我们的社会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批判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批判已经成为人们首选的甚至是本能的和惟一的动作。这就需要反思了。一个社会永远不可能缺少批判,但如果一个社会只有批判这样一种动作,那可能也是一种畸形甚至灾难;怀疑、质难、批判,如果缺乏理性的规约,如果总是弥漫着非理性的愤怒,它所酿成的社会情绪会遮蔽甚至伤害许多善良与美好的事物。大概谁都不会想到,现如今,本来与勇气和孤独为伴的批判会成为哗众取宠的媚俗。以文学而言,我们正在丧失正面书写的能力。也许,人们早已忘记了古典时代的写作经验,即从写作的难度上说,描写苦难与愤怒固然不易,但歌颂正面、传达美好更难。古人说,穷苦之辞易好,而欢愉之辞难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说唐晓玲有勇气,就在于她在批判成风时选择了赞美并且挑战赞美的难度。这种挑战表现在作家的真实与本色上,全书平实、家常,丝毫没有一惊一乍的哗众取宠,没有拔高与夸饰。她让人物说话,让事实说话,她不将评价置于叙述的前面,更不试图让读者接受她的观点。她追求的是自然的感动,是读者面对人物与事件时自然的反映。这样,唐晓玲的小说功底就显现出来了,虽然是报告文学,但细节的力量、气氛的感染是一样的。她明白,她的任务就是通过她的叙述,将人物真实、完整、生动地推到读者面前。这种挑战还在于作家的叙述语调上,她是贴着人物写的,是贴着人物说的。读《城市底色》,你总会听到一个叙述者的声音,是她在讲,好像就在介绍她的熟人、同事,亲切而自然,如话家常。它让读者感到,这次聆听与阅读是值得信任的。我以为在这样一个人们的感觉已近麻木,凡事需要强刺激的年代,唐晓玲寻找到了一种表达美好的方式,这种方式一反浓墨重彩,一反“大词”喧嚣,代之以质朴与体贴,在一种日常生活的氛围中,在亲人般唠叨中油然而生感动与钦羡。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唐晓玲自己的感动,我们已经感到,《城市底色》的写作是唐晓玲的一次发现美好与善良之旅,这样的写作虽然有挑战,更有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