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天墨》:张扬文化的力量 □石一宁 2012年04月02日 来源:文艺报

雪静的长篇小说《天墨》,虽是从地域文化、地域风情入手,以比较传统和通俗的夺宝、寻宝母题为结构框架,却展现了一个很大的创作企图或曰雄心抱负。

首先,它是以当代书画大师林散之的生平以及作品为背景,表现男主人公龙池的家乡天浦县,也就是现实中的江浦县,如今的南京市浦口区江浦地区的风土人情尤其是文化风貌。小说中的天浦县,文化气息浓郁,地域风情鲜明。天浦县的历史、人文、地理,天浦县方方面面的风俗民俗,包括婚嫁、饮食等等,所谓“好看的,好吃的”,作品中都有所涉及和描述。小说以众多生动的历史传说、诗词民谣、禅语对联,表现天浦县厚重的文化底蕴;而又通过这种文化底蕴,表现天浦县历史上和现实中的人。表现天浦人的历史身影,也表现天浦人的现实形象。在某种程度上,这部小说与其说是写三两个或四五个有名有姓的天浦人,不如说它写的是整体的天浦人,是天浦人的整体形象。作者显然有给天浦县、天浦人树碑立传的意识,有给现实中的江浦地区扬名立望的心愿。作者虽然不是江浦人,甚至不是南方人,但在南京工作多年,对江浦地域文化显然十分了解,亦十分钟情。阅读这部作品,令人感到小说中所写的天浦县是一个颇具魅力与吸引力之地,使人顿生一游现实中的江浦,看那里的林散之纪念馆、看那里的山川林海、看那里的文化风情之想。

并非所有小说都一定具有充分的文学性,尤其是有人物与地域原型、有一定真人真事依据的小说。不少作者受到真人真事的拘束,素材的丰繁与生活的真实反而成为创作的掣肘和拖累。但《天墨》的作者比较注意规避这种弊端,不因为生活的真实而削弱和淡化文学性。小说虽然以江浦地区为背景,但小说称为天浦县;虽然以林散之为人物原型,但小说称为木月文,似真似幻,像实像虚,比较出色地处理了真实与虚构的关系,让叙事保持着一种灵动跌宕的状态,从而使作品获得更大的审美空间和审美张力。

小说通过书画大师木月文的艺术生涯及其作品的解读,通过对天浦县文化现状或曰文化生态的描写,进而扩展为一种普遍性、普世性的求索,这就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命运、文化在现实中的力量等等问题的思考。天浦人由于木月文这一榜样的引领和影响,很有文化修养和艺术品位,很多人能吟诗作对、泼墨挥毫,甚至一些老板也向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很多人做生意也是经营字画。或许作者写的是江浦地区的真实情景,但作为小说,读者不妨把这些描写视为艺术意象和隐喻。读到作品中的这些描写,我很自然地想起了历史上西方一些思想家和作家对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赞美。如20世纪上半叶的英国作家威尔斯说:“中国产生了大量美丽的艺术,一些优美的诗歌,令人惊叹的烹调法和世代相传几亿人民的光辉愉快的生活。”英国哲学家、思想家罗素在完成9个月的中国之行后,于1922年写了《中国问题》一书,在书中他认为,中国人摸索出的生活方式已沿袭数千年,有理由被世界采纳。

当然,西方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有各种各样或正面或负面的评论,我们不必完全被这些评论所左右。然而,西方一些有识之士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评价应当引起我们重视。文化是人类生活的本质。之所以认为雪静在《天墨》这部长篇中展现了一种雄心大志,是因为她在思考文化问题。而且她不只是思考小说中的天浦县或者现实中的江浦地域的文化问题,也不只是思考中国的文化问题,而是思考文化与整个人类的生活的关系问题。天浦的人文面貌只是一个隐喻,只是一个思考的原点,作者是以天浦为基点展开更为广阔的世界图像的,所以她以一条木月文的书画的线索,把天浦置放于国际性的视野,或者说把天浦和世界联系起来,从而进入到包括艺术在内的文化与人生、文化与世界和平、文化与人类幸福的关系的思辨。

作品也写了现实的败坏,写了人心的险恶,并通过菲律宾商人、田中樱子的男友这两个人物,表现了人性中根深蒂固的贪婪、野蛮和兽性,但作者相信艺术的永恒、文化的力量。小说所塑造的女主人公田中樱子,是一个有着理想主义色彩的人物,为了要将木月文的力作归还中国,她不惜与男友断交,卖掉住房,甚至身体遭受凌辱。她既是为了完成叔叔田中角荣的遗愿,同时也是因为她具有一种高贵的文化理想。实际上,她对男主人公、中国青年龙池的感化和吸引,并不仅仅是美貌和异性的魅力,而更是她所具有的这种理想主义。

《天墨》的内涵很丰富,其所包容的思辨是多向度、多层面的,如它通过对争取木月文作品回归天浦的描写,既肯定了这一行动本身所寓含的爱国主义意义,也通过书中人物的语言,质疑这一行动的必要性。如小说中的虾城老板朱大龙说:“木月文的字画能在地球上存在,不管它在哪里都有独特的价值。文化最具侵略性,让我们的国宝去感染世界,不好吗?”这位老板还认为把一个人的字画价格抬得太高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因为“金钱是洪水猛兽,驯服不好是容易出事情的”。这些话语亦可谓作者的自我怀疑与反思,读来颇耐人寻味。

此外,这部小说涉及了中日关系的重大问题,还有关于男女两性关系的深入思索。田中樱子对性的态度、对贞洁的取舍,都很触动读者的心弦。中日关系、两性关系的心理学与行为学,以及女权主义等等,从这些层面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亦能生发出长长的话题。头绪众多、意义纷呈,《天墨》可谓一部集合了多种视角和声音的作品。

当然,《天墨》于小说本体方面亦非无可议之处。比如,其情节性不足。小说前面大半部都是对天浦县人文和地理的展示,但其中缺少人物的行动。或者说主人公只是像游客那样走马观花、蜻蜓点水般地行动,这样的行动缺少细节,也缺少变化,构不成生动的情节。作者更多的是通过思辨和对话来塑造人物的性格,而没有较紧密地结合人物的行动一起来刻画。同时,过多的与过于直白的思辨和对话也多少影响了小说艺术的圆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