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鉴赏童话文学的“必读之书” ——评舒伟的《走进童话奇境》 2012年04月06日 来源:文艺报 □余 雷

舒伟的新作《走进童话奇境:中西童话文学新论》是我们童话研究领域的重要收获,它对中国童话文学理论的研究有着理论突破、思维拓展、研究方法更新的意义。

舒伟是一位有着英美文学硕士和英国教育硕士背景的儿童文学博士。中西交融的教育背景使他能够自如地穿梭于不同民族地域的文化,具有了更加宽厚的学术背景和理论气度。早在1991年,舒伟就主译出版了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布鲁诺·贝特尔海姆的《永恒的魅力: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一书,这是20世纪八九十年代极少的被译成中文的西方儿童文学理论专著。该书的翻译出版为中国儿童文学的研究者拓展了新的视野,对儿童文学的创作也有着积极的影响和意义。而这部新作《走进童话奇境》从“发生论”和“认识论”两个角度入手,从童话的源流出发,就童话这一文体的产生、名称辨析、演进、本质属性、理论研究范式、心理学研究意义以及中西代表作品的童话元素和审美特征分析等做了深入的研究。对童话发展史和研究史进行了理论梳理和拓展性的探索,研究者既尊重童话发展的历史事实,又宏观评估了现状;研究过程既有理论发现的更新,又有研究方式的探讨;研究结果既有对童话概念汉语现象的辨析,又有对中西方经典著作的理性比较。王泉根教授认为舒伟对童话研究的探索与阐释是“童话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其新作是一部学术视野相当开阔、学术品位颇高的专著。

首先,舒伟在这部著作中对童话研究的理论有所更新。论者在童话概念的界定,童话研究的理论范式,托尔金的童话文学观,中国传统神话中的童话因素,童话心理学研究及其意义等方面进行精细缜密的研究后都有新的发现。仅就“童话”这一名称而言,舒伟从历史发生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考证,在对西方概念梳理的基础上提出,汉语“童话”一词有着独特的美感,不仅“具有非常突出的人文性和统摄功能,既有具体的形象性,又有抽象的模糊性产生的包容性”,“兼具古今的包容性和文类的特指性,表意传神,应用自如,游刃有余”,而且具备了Mythos(神话)和Fantasy(幻想文学)两者的本质特征。论者认为,“童话有自己的规则,它并不在于故事的讲述,而在于如何展现或表现奇境世界”。在对托尔金作品和理论的研究中,论者发现了托尔金童话文学观对于童话文学发展的重要启示:第一,童话不能只是作为向幼儿讲述道德故事的文类样式,不能与成人文学割裂开来;第二,在童话文学的创作中应当把神话思维、神话想象与童话艺术融会贯通。难能可贵的是,这个研究结果被论者用于对中国幻想文学的经典之作《西游记》的研究,将《西游记》的人物、情节与西方神话和童话故事进行横向比较,对相似的情节和内容进行了童话思维和童话叙事特征的分析,为揭示童话创作深层次的原因和规律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其次,《走进童话奇境》对于童话的研究有着思维拓展的意义。论者在对童话本质进行探索的同时,尽可能详尽地向读者例举了童话研究的基本范式和相关理论专著。其中,对民俗学与民间文学研究、结构主义研究、文学文体研究、精神分析研究、历史主义、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批评等研究方式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这些文字因为引用了大量的实例,不仅让读者易于理解,同时获得了较大的信息量。舒伟在研究中常常会换一个角度去思考,这样思考的结果让他发现了童话概念的汉语美感;发现了我们有必要“从当代的认识论视野的童话观去认识和发掘民族传统中的童话因素”;发现了中国童话发展由于缺乏一个文体自觉的继发阶段,因而不能产生真正优秀的广为流传的童话作品;发现了《山海经》处于“原生态的神话想象阶段,缺少希腊神话中生动的故事性和连贯的情节性”……这些开拓性的发现对于中国童话文学的研究和创作有着极其重要的贡献。

第三,《走进童话奇境》对于童话研究新方法的尝试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著作中对托尔金的童话文学观、弗洛伊德、荣格学派与贝特尔海姆的童话心理学如数家珍的介绍和分析,体现了论者对童话研究方法的重视。全书的研究方式可谓多视角多层面,尽可能宏观立体地展现童话的特质与根本属性。对于童话的概念,论者采用了历史发生学和语言学的研究方式;对于中西方童话观念的差异,论者采用了古今对话、中西比较、宏观和微观互补的研究方式;对于经典作家和作品,论者采用了文艺学精细缜密的个案剖析研究方式。如此多的研究方式集中于一部著作,显现出研究者研究视野的广阔和学养的深厚扎实。

纵观《走进童话奇境》,论者对于中西童话文学的历史渊源、因果关系、发展演变、影响作用和发展趋势的研究和判断,突破了以往童话研究单一进行发展史、审美特征或作家作品论的研究范式,用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的话来说,“这是一部认识和鉴赏童话文学与幻想文学的必读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