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2012卫视荧屏的新变化和新问题 □王 锋 2012年04月11日 来源:文艺报

曾几何时,各大卫视频道竞相开播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游戏竞技类、综艺娱乐类、访谈脱口秀、真人秀等娱乐节目,涌现出一股以拜金炫富为酷、以另类为美,以走光为荣的不良风气。国家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出台后,对防止过度娱乐化和低俗倾向进行了调控,这些举措有效地净化了卫视荧屏的生态环境。观众发现,卫视荧屏在2012年出现了新气象。

卫视荧屏的新变化

娱乐节目变少了。以2011年为例,据国家广电总局收听收看中心统计分析资料显示,全国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在晚上黄金时间段内播出的娱乐性较强的节目每周总计有126档,平均每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每周播出这一类型的节目3.7档,平均每天晚上黄金时间全国电视上星综合频道共有18档此类节目同时播出。而2012年,黄金时间段播出的婚恋交友类、才艺竞秀类、情感故事类、游戏竞技类、综艺娱乐类、访谈脱口秀、真人秀等节目每周总共38档,相较去年减少了2/3。此外,娱乐节目内容也有各自的显著特色,如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主打“音乐”,山东卫视的《歌声传奇》注重经典歌曲,四川卫视的《中国爱大歌会》倡导奉献爱心的人间真情,湖北卫视的《我爱我的祖国》聚焦家国情怀等。这表明,2012卫视荧屏的娱乐节目不再是“家家选秀,户户相亲”,取而代之的则是在内容编排上有自己鲜明的特色。

新闻类节目增多了。2012年,各卫视综合频道新闻类节目日播总量达到193档,和以往相比黄金时段的新闻节目增加了1/3,日播时间均超过2小时,每个频道每晚黄金时间均有两档以上的新闻类栏目;新闻的宽度和深度也各具特色,如山东卫视的《调查》侧重评论、北京卫视的《窗外》关注民生等。其他经济、文化、科教、少儿、服务、纪录片、栏目剧等节目在数量上有所增加,类型也更加丰富。其中,道德建设类栏目如辽宁卫视《中国好人》、贵州卫视《好人好事》、湖南卫视《平民英雄》等,经济类节目如宁夏卫视的《公司与行业》,文化类节目如浙江卫视的《人文深呼吸》,科教类节目如旅游卫视的《大驾光临》,服务类节目如浙江卫视的《完美新生活》,纪录片栏目如湖北卫视的《揭密》,这些新增的节目从不同的视角关注民生百态,满足了观众多样化收视需求。

节目编排更趋合理了。首先体现在不同节目类型的编排平衡上,如河南卫视的黄金时间 “2+1+3”编排格局,即2集黄金剧+1个自办栏目+3集月光剧的播出,其中周一到周日的自办栏目,既有时代特征,又有民族传统,既有地域特色,也有文化内涵。其次体现在相同节目类型的播出时间上。 以周末的娱乐类节目为例,周五从17:05开始,周六从20:10分开始,各大卫视都有不同特色的娱乐节目,在时间编排上也自觉地错开,避免相互撞车,而在相同的时间里面,也因各自的节目特色而使观众分流。这种差异性的节目编排也体现在平日里。黄金时段和非黄金时段的均匀分布,周末和平日都兼顾的节目编排,和过去的扎堆相比,时间的利用更趋科学,节目的效果更趋优化。

节目的整体格调提升了。在市场化的激烈竞争下,为了获取更高的收视率,一批卫视节目刻意迎合观众,故事虚假、台词露骨,着装暴露,造型诡异,画面重口味;放大炫富拜金婚恋观,嘲笑弱势群体,展示丑态病态,热衷绯闻轶事,恶搞成趣,逗乐成瘾,一时间,你“跟我握手要20万”,我“宁可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单车后座上笑”。和以往相比,2012卫视荧屏的内容格调有所提升。在新开播的卫视节目中;如山东卫视的《歌声传奇》在经典歌曲中解读弘扬声乐文化;河南卫视的《知根知底》解读姓氏文化;宁夏卫视的《公司与行业》评点财经消息,分析行业动态;江西卫视的《红星闪闪》将公益与综艺表演结合,传播红色精神,体现人文关怀;四川卫视的音乐节目《中国爱大歌会》以歌声为载体,立足于“中国爱”,弘扬“5·12”抗震救灾精神,树立公益品牌形象。可以看到,一批注重文化底蕴,追求地方特色的节目不仅拓展了节目的人文内涵,也提升了卫视荧屏的整体格调。

卫视荧屏的新问题

首先,新闻立台,力度不足。电视上星综合频道是以新闻宣传为主的综合频道,然而,就目前卫视中新闻栏目的设置来看,和“以新闻宣传为主”的定位还有距离,以2012年1月30日到2月5日的新闻播出量为例,较多的如上海东方卫视,新闻类栏目有《看东方》《东方午新闻》《东方新闻》《东方夜新闻》等四档,周六和周日加播《双城记》和《环球周刊》,再加上转播《新闻联播》共有7档,周播时间28小时35分钟,日均在4小时以上;较少的如湖南卫视,周二至周五是2.15小时,周六、周日、周一是2小时,周播时间共15小时,日均近于2小时9分钟,这表明各省卫视新闻播出的时间差异显著。但从总量上,新闻在所有节目中所占的时间份额是比较少的。

其次,创新失度,后劲堪忧。2012年,各大卫视集体改版,有的调整播出时间,有的创办新栏目,但改版是一柄双刃剑,既给卫视的发展带来机遇,也对卫视的生存提出挑战。一个新栏目的出台,从创意策划到文本创作,甚或形成品牌,需要长时间的科学论证和人才团队的支撑,一旦形成品牌,又反过来带来巨大的收益。2012年,各卫视新创办的栏目达到54个之多,而有的卫视创新的步伐更大,甚至一口气推出十多档新栏目,这给观众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但同时也对卫视人才的储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此众多的新栏目,能否成为品牌姑且不论,能按部就班地完成栏目的播出都是相当的挑战,而能否被观众接受也需时间的验证。

第三,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电视台作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属于不可再生的有限资源,然而这稀缺资源却存在不同程度的滥用。在2000年前后,曾经出现18个台共同播出《射雕英雄传》的一幕,时下这样的状况虽没有再现,但四个卫视同时播放一部电视剧,众多卫星电视综艺节目模式化、雷同化的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固然有收回成本、降低风险的需要,但从长远来看,这种同质化的播出,对电视自身以及传媒业的整体发展不利,也是对媒介信息渠道的浪费。

第22届“星光奖”的获奖栏目或节目给各卫视节目制作确立了标杆,指明了方向,如获得电视文艺栏目大奖的《星光大道》《CCTV空中剧院》《我要上春晚》《读书》《蔚蓝的故乡》《文化主题之夜》《江南话语·纪录》《天下父母》《梨园春》《珠江纪事》等,以民族文化内涵和健康内容格调深受观众、专家青睐,而一味只强调收视率的相亲选秀栏目则无一上榜,鲜明地体现了侧重栏目或节目的“化人”和“养心”评选标准。卫视作为新闻宣传、舆论引导、文化教育、社会服务和审美娱乐等多重服务功能的媒介和窗口,理应发挥“文化化人,艺术养心”的艺术功能,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乘着2012年栏目改版的契机,电视从业人员应抓住机遇,勇于创新,谱写卫视荧屏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