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好莱坞电影的“招牌菜” □梁振华 2012年04月20日 来源:文艺报

就对人类的影响而言,电影毫无疑问是19世纪最为重要的发明之一。在此之前,没有一种艺术能够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创造出一个个包罗万象异常绚烂而又真实的虚拟世界。更重要的是,电影这朵艺术的奇葩能够瞬间开放在全世界几亿人面前,以其独特的芬芳春风化雨,激发起人们的良知和维护正义的勇气,甚至一夜之间征服世界。艺术的力量从未表现得如此迅速和强大。在全球电影文化中,好莱坞电影是一支王者之师,当好莱坞在发声的时候,全世界都在听。它曾用《泰坦尼克号》《星球大战》《蜘蛛侠》《阿凡达》等重磅炸弹轰炸全球,在获得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以美国式的时尚、风格、文化理念、意识形态价值观深刻影响着全世界几亿人的艺术想象与文化认同。

再造奇幻巴别塔

如果说《泰坦尼克号》是好莱坞电影繁荣发展阶段的顶峰,那么2010年的《阿凡达》无疑打破了好莱坞电影史上的这个纪录,创下了17天票房超10亿美元的奇迹。它将好莱坞电影引入3D电影革命的狂潮。毫无疑问,《阿凡达》是大资本打造下的票房炸弹,导演卡梅隆使用了三项突破性技术:虚拟摄像技术、表情抓取和联合数字立体摄影机,让观众形成了独特的“潘多拉体验”:切身体会潘多拉星球的奇景、领会迤逦夜森林的色彩,感知生命之树的呢喃……

好莱坞电影的招牌菜之一,便是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多重艺术形式制造一个个媒介奇观。当我们看到《2012》里地球大陆板块逐一崩解的场景,《盗梦空间》中在每个人面前反卷过来的巴黎城时,我们都沉浸在好莱坞用影像科技秀再造的新世界中,享受着未知、异域、奇幻甚至是惊恐、灾难所带来的快感。它如同文化摇头丸,让人们在短暂的时间中感受到迷幻。迷幻是一种迷糊虚幻的精神状态,它通过破坏秩序带给身体与灵魂全新的体验。好莱坞就是用破坏特定秩序的迷幻之感让人们还原了自发性的能量和生命力,通过想象性解决的叙述方式实现每个人心底的愿望。

如果说好莱坞电影是一场再造巴别塔的游戏,那么在建造过程中,好莱坞除了担心建造的巴别塔是否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给人绝对的震撼体验外,还惟恐这座横空出世的巴别塔由于过于突兀而不被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们所认同。因此,好莱坞走出国门到异域的陌生文化中去寻找砖瓦和建材,来自中国的陶瓷,非洲的钻石、印度的地毯都被好莱坞广收博纳,陈列到了自己的巴别塔中。这可以从近几年好莱坞电影中丰富的中国元素窥见一斑。《功夫熊猫》中两个核心元素“功夫”和“熊猫”来自中国文化;《2012》中好莱坞让中国成为了人类最后的拯救地;取材自中国传统故事的《花木兰》更是将一个儒家文化中“忠孝两全”的替父从军者改造成了一个寻找自我的迷途羔羊和捍卫自由的西方斗士。这便是好莱坞全球化传播的策略,也是它的叙事语法。

一个英雄一个梦

1887年2月1日,一个叫哈维·威尔科克斯的人亲手将一块“好莱坞”的招牌挂在他庄园的篱笆上。这一天,被称为好莱坞历史的起点。在好莱坞电影问世之初的默片时代,美国的电影内容鲜有可观者,这时的银幕形象大体都是流氓恶棍、暴徒强盗、妓女荡妇之类。当时,法国电影统治着美国的电影市场。直到1908年,以爱迪生为首的美国电影同仁联手策划发动的“爱国运动”成功地把以《红公鸡》为首的法国电影赶出美国电影市场,并为美国电影找到了自己的主题核心定位和大方向:即美国电影必须反映美国的价值观和美国精神。好莱坞在美国电影商业自由的政策下,最终选择将传播人类所共同认知的美德和美好情感作为其市场化、产业化、全球化的主流方向。这个商业与艺术的双重抉择让至今的好莱坞被看做世界电影的典范,而梦想、浪漫、英雄、自由等充满诱惑的字眼也被当做好莱坞电影的同义词,置换并刺激着当下人们的无限憧憬。

美国精神,是好莱坞电影又一道招牌菜。何谓美国精神?这一宏大的范畴有许多可供遐想的空间。但不论其如何阐释,“美德战胜邪恶”是其最基本的一种情怀。许多电影都是这方面的典范:《泰坦尼克号》对于自由和忠贞爱情的追求;《辛德勒名单》对人道主义价值观的弘扬;《肖申克的救赎》对希望让人重获新生的探讨……“美德战胜邪恶”这种价值观的指向,让好莱坞电影中植入了“一个英雄一个梦”的种子,从而衍生出丰富的情感。

好莱坞电影从早期的西部片到警匪片、战争片、爱情片到上世纪80年代以来创造的商业大片,银幕上的真正主角便是美国式英雄。不论他们是来自社会各个阶层的普通人,还是科幻世界中的灵异者,他们充满人性的善良正义,富有崇高感和使命意识,在神灵、使者和心灵力量的指引下,历经磨难和考验,最后奇迹般地拯救人类,演绎出一部部正义战胜邪恶的道德神话。《星球大战》中从一个年轻的农场男孩成长为一个对抗邪恶帝国的英雄卢克·天行者;《蜘蛛侠》中发誓要“用超人的力量担负起伟大责任”的彼特·帕克都是其代表。《阿凡达》中,人类为获取另一星球——潘多拉星球资源,启动了阿凡达计划。受伤的退役军人杰克则在与潘朵拉星球上的纳美人沟通后,决定率领纳美人展开一场同地球入侵者的家园保卫战。在电影中,孤军奋战的杰克极富寓意:它反映了美国文化中强烈的个人英雄主义元素。

《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虽是一部印度电影,但执导该片的英国导演则体现了美国精神的另一方面——“美国梦”。这是一个孟买的街头小青年贾马尔·马里克从衣衫褴褛到一夜暴富的主题,并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美国人所推崇的自强不息、逆境中坚忍不拔的精神在这部影片中表露无遗。只要你有梦想,都可以成真。这是“美国梦”的精髓。同样还有反映弱智小人物传奇一生的《阿甘正传》,现实版灰姑娘与王子故事的《风月俏佳人》,一位濒临破产、老婆离家的落魄业务员,如何奋发向上成为知名金融投资家的励志故事《当幸福来敲门》……“美国梦”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它颠覆了精英文化,让无数平凡的大众和弱者去坚信在怀揣着希望与努力的奋斗中,明天的太阳可以为自己而升。

如同一个自动售货机,当你投入硬币在其中,便可获得一个以“一个英雄一个梦”为配方的好莱坞电影,这些电影精良的包装袋上赫然印着“美国制造”的标签。而这些进口食品吸引我们的是什么?当我们仔细咀嚼它的配方时,就会发现它的魅力除了精良的包装之外,更有一种狂轰滥炸之后的清新,在废墟中拾荒的安详:好莱坞电影中对人类最为质朴的伦理价值的问询,对人类最为朴素的情怀的追求。每个人都可以对真善美发出渴求,对梦想执著的坚守。这其实是一个古老而又简单的命题:人类自然的感情与反对这种感情之间的冲突,人类所追求的、企盼的,与人类所反感的、摒弃的之间的冲突。这是好莱坞重口味之中的清新内核。

世界观众的摩登指南

1934年,好莱坞电影《一夜之间》中一个男主人公脱掉衬衣,没穿内衣的镜头引起了人们的争相模仿;1961年,好莱坞电影《来自那不勒斯》中一个美国人教小男孩做汉堡的镜头,引起了整个地中海地区食谱改变的激烈探讨。好莱坞电影对人们的影响,不仅仅是对人们感知世界的思维方式的改变,它在更为深刻的层面上,是通过对一个想象共同体的塑造与认同,对人们的生活细节和行为举止产生变革。比如吃什么样的食物更具品位,怎样穿衣才更有风情等等。好莱坞电影在这个层面上,甚至成为了一本摩登生活指南。

特别是在“我和你,心连心,同住地球村”的今天,我们已经手拉手地进入了一个视觉狂欢的时代。媒体所制造的各种各样的视觉符号充斥着当代人的生活,人造影像无处不在。好莱坞电影就是这样一种“视觉狂欢”的模范代表。它的震撼大场面、奇幻大手笔、耀眼大明星,让它如同一个华丽升空的美丽彩蛋,闪烁着耀眼的光辉,成为人们仰视的、可望而不可及的绚烂。

在这种以视觉为主导的消费文化中,商品的交换,不再是简单的物质需求,而成为一种精神的满足——这是一种崭新的拜物教形式,一种现代人的恋物癖。

比如,对于今日的“新新一代”来说,好莱坞电影的衍生品和电影本身具有相同的迷人魅力:《盗梦空间》在上映时,陀螺遭到各种抢购;《阿凡达》引起观影狂潮后,电影人物的面部表情模拟器和各种科幻动作游戏热卖;《哈利·波特》更是让哈波玩偶的销售量超过了芭比娃娃,而电影中的万花筒、铅笔盒、飞天扫帚、魔法帽成为了这一代青年人的收藏品和互赠礼物。同样的还有各类好莱坞影星的同款服装、电影中彰显品位的流行品牌……人们对这些商品文化意义的关注远超过实用性的关注。

20世纪50年代,当霍斯顿·鲍德梅克将好莱坞形容为梦工厂时,她揭示了好莱坞电影的核心矛盾,也是迷人魅力之所在——它既是电影,也是文化;既是艺术,也是工业;它生产着影像、声音、人物、情境和故事,也生产着财富、名望和地位;它改变了我们的思维,也再造了我们的生活举止。好莱坞电影,如同一个重口味打造的清新小甜饼,它能带给我们一次引人入胜的美味之旅,可是它缺乏的维生素和过剩的糖分也让我们期待自我健康食谱的崭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