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从《小癞子》看流浪汉小说的叙事特征 □田 琰 2012年06月01日 来源:文艺报

在古典到现代的西班牙语小说界中,除了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和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外,能够获得中外文学界高度赞誉的西班牙语小说非《小癞子》莫属。杨绛先生甚至也曾经赞誉《小癞子》为“这本体积不大的经典”。获得如此多美誉,《小癞子》有其特有的文学特征。

《小癞子》(原名《托梅斯河上的小拉萨洛》)是西班牙最早也最具代表性的流浪汉小说,写于1554年之前,作者佚名。16世纪时期,曾经的“海上霸主”西班牙开始衰落,人民生活日益贫困,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失业,而商业经济却上升到比较重要的地位。社会上闲散人员增加,冒险风气日盛,社会道德沦丧。流浪汉小说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应运而生的。流浪汉小说不同于其他小说,其主人公大多是社会中下阶层人士,他们的生活环境复杂,生活条件贫困,曾接触过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人物。他们历经人生百态,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这类流浪汉小说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二是缀段性的结构。

作为流浪汉小说的开山扛鼎之作,《小癞子》采用了第一人称“我”进行叙事。主人公拉萨洛是小偷和一个不本分的女人的儿子, 出生在托尔梅斯河上, 父亲死于战场, 母亲守寡后迫于生活, 又和别人生了一个儿子。由于家庭屡遭不幸, 他不得不离开母亲, 他独自在社会上漂泊流浪,饱尝人生的辛酸。母亲最早把他托付给一个瞎子当领路人, 二人乞讨为生,瞎子生性吝啬,经常克扣拉萨洛。为了生存,拉萨洛想尽一切办法对付瞎子,最终报复瞎子后逃走。随后又给一个教士当佣人, 就像拉萨洛自己说的那样“我是逃出了狼窝,却掉进了虎穴。因为瞎子跟他相比,简直是慷慨的亚历山大帝”,教士常常虐待拉萨洛,他天天忍饥挨饿, 因为偷食被其毒打并被逐出门。之后他又去侍奉一个道貌岸然的绅士, 此人贫困潦倒, 反而要靠他的乞讨来供养。就这样,小拉萨洛先后跟随了八个主人,最后娶了一个大主教的女仆,靠妻子和主教私通过上富足的生活,从此时来运转。小说通过小癞子讲述自己许多不幸又可笑的遭遇, 勾划出了一幅幅性格迥异的人物形象: 贪婪恶毒的瞎子、狠心吝啬的神父、破落卑微的贵族等。小说随着拉萨洛的流浪足迹,展现了16世纪西班牙社会的真实现状。小说语言诙谐, 叙述自然,讽刺意味极浓, 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上匠心独具。

该小说以拉萨洛漂泊经历为主线,串联起瞎子、教士、穷绅士、修士等一系列相对独立的故事。作者把拉萨洛一段生活插曲和另一段生活插曲串缀起来,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叙事结构——缀段式。所谓缀段式(episodic)结构,指小说多是由一段一段的故事连缀而成,故事与故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表现出缀段性。《小癞子》共七章,每一章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由主人公的生活经历串联起来。《小癞子》这样貌似是松散的结构,正是为流浪汉小说所特别设计的,“流浪汉”走到哪里,故事就发展到哪里,漫无目的,然而小说的“主人公”就是把这些故事情节串缀在一起的中心线。外观看似松散,实则前后衔接,甚至整个小说前后都相互呼应。拉萨洛母亲“千方百计依傍有钱人”的生活原则,影响了拉萨洛的一生,在流浪的经历中处处都体现了他要实践母亲生活原则的决心。这一点表明,作者在安排小说结构时别具匠心,注意了情节之间的内在联系。作者在《小癞子》中的这种缀段式叙事结构的成功尝试,为后人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利的参考。我国的古典小说如《水浒传》也曾使用过这样的叙事结构。

《小癞子》整部作品用其特有的语言表达把世间的污秽和疮痍一块块抖了出来。和其他流浪汉小说一样,《小癞子》带有滑稽幽默讽刺的特点,使读者读起来通俗易懂。作者的语言与各类现实小说大相径庭,一扫先前的典雅华丽,说教强调,把老百姓的俗语引入文学作品,还让其根据不同人物、不同场合散发出迥异的光彩。这样的语言特征使小说更贴近生活,真实质朴而生动。正是这种含讥带讽甚至极富幽默的小说语言,让我们在对拉萨洛的不幸遭遇深表同情的同时,又在阅读中得到了快乐。

通过主人公拉萨洛,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16世纪西班牙普遍存在的社会底层人物的真实形象。主人公虽然出生卑微, 缺乏美德, 却始终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 努力摆脱贫困和饥饿的状态,尽管他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整部作品蔑视社会普遍的荣誉感,否定社会的道德观念,寻找人生的出路,体现了文艺复兴以人为本的思想,该小说和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共同成为了西班牙影响世界文坛的杰作。它的现实主义、大众化、民主性倾向以及风趣幽默的语言风格等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