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樟木镇帮村飘扬的五星红旗 2012年06月01日 来源:文艺报

次仁曲珍是一位深深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藏族老人,在45年的时间里,这位老共产党员每天执著地将五星红旗在自己的院中挂起来,成为边陲山村一道美丽的风景。作者杨年华深入老人所在的樟木镇帮村采访、拍摄,对老人的人生故事进行了解,对她几十年如一日的升旗行为进行探寻,最终写成了《国旗阿妈啦》。

全书以老人一生的坎坷经历,尤其作为旧农奴,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生活、尊严上的翻天覆地变化为核心,以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为描写对象,进而将镜头拉远,焦点扩大到老人所在的一个村、一个镇的数十年发展。可以说,本书具有具体而微的缩影与象征意义。阅读本书,读者可以充分体会国家政策、党员干部、部队指战员等各个或抽象或具体、或宏大或普通的层面给予西藏的大爱和支持。读者完全能够从一位老妈妈数十年如一日的升旗行为中,感受到西藏人民对党、对国家的一片赤子之情。

能否送我一面国旗

1997年,聂拉木县国税局积极响应党委政府的号召,开始实施对口帮扶工程。经国税局对帮村进行认真全面的考察研究后,生活在帮村的这位80余岁高龄的孤寡老人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当时,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房。敞开的窗户上,玻璃在夕照中披上了玫瑰色的晚霞,光彩四射;流行歌曲拍打着街头的鼓点;整个樟木似乎生活沸腾,暖意融融,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唯有阿妈啦的木头房子不仅破旧不堪,而且有好几处漏雨,四处通风。她平常靠种点蔬菜、包谷、土豆来维持生活。考虑到她家里没劳力地又少,身边既无子女又无亲人,实在有些困苦。国税局想给她解决一些具体的实质性的问题,可财务上又没有这笔资金,经研究讨论,局领导只好号召广大干部职工捐款,筹集了大约2 万元资金,决定给老人家盖两间新房,让她搬出来舒舒服服地安享晚年。确定一名副局长亲自负责,经协调,建好约20多平方米新房,当时在帮村算最好的住房。

阿妈啦搬家那一天,国税局的全体职工都来了,和村里的人们一起热热闹闹为阿妈啦举办了迁新居仪式。阿妈啦别提有多高兴,一脸的喜色,眉开眼笑,乐得合不拢嘴。大家纷纷把洁白的哈达敬献给她,把醉人的青稞酒端给她,把切玛端到她的面前,她就像孩子似的哭出了声来,热泪盈眶地说道:“在那万恶的旧社会是绝对不可能的事,不说白白送给你房子,连住一住都得求主子,还要重重地收取高额房租,就像是一个让你往下跳的坑,永远也交不清房租,今天这费,明天又会变花样收取那个税!没完没了!我今天能住上新房,过上幸福生活全靠共产党,我感谢党!感谢领导哪!”

国税局平措局长考虑到阿妈啦已几乎没有自理能力,准备给阿妈啦雇一个保姆帮助老人做一些日常家务,所有的费用由局里承担,但被阿妈啦婉言谢绝了,说自己还能劳动,自己能照顾好自己,不愿给组织添麻烦。平措局长想既然阿妈啦不愿意也就作罢,让局长吃惊的同时,也多了一分对阿妈啦的敬意。后来阿妈啦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自理能力。

又有一次,国税局的帮扶人员来到阿妈啦的家里,给她带了一些生活必需品。工作人员帮阿妈啦清理干净屋里屋外卫生,收拾好家中衣物、器具,给窗台上的几盆花也浇了水,接满水桶里的水,给菜地松完土。一切安顿妥当后,又环视了一遍家里,感觉不再缺什么了,但还是放心不下,于是向老人问道:“还需要什么?”让所有在场的人始料未及的是,老人提出了一个特殊的要求,她慢条斯理地说道:“我在经济上没有困难,在其他方面也无别的要求。你们帮我看看,我的那面国旗、也就是我每天挂的那面国旗用了很多年,已经很旧了,你们如果方便的话就送我一面国旗吧!这也是我惟一的小小心愿。”这个要求让在场的同志们面面相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还以为自己听错了,等确认了,他们在诧异之余暗思,帮扶了这么多贫困户、孤寡老人,不要扶贫款、物品,惟独钟情于国旗,听到要五星红旗的还是第一次。

等他们走出房间,来到小院子里仔细端详着阿妈啦院中那面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时,发现确实有些旧了。他们深深地体会到,这面国旗虽然有些斑驳,但在边陲小镇樟木老人家的小院里,依然鲜艳夺目。为此,税务局的领导感动万分,被眼前这位平凡的阿妈啦的言行所震撼。回到局里后,立马让人买了好几面国旗送给了阿妈啦。这着实让阿妈啦高兴了一回,眼看着老人那股高兴劲,把国旗紧紧抱在胸口,露出好似小孩子一般天真无邪的微笑,深深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

从那以后,阿妈啦爱国旗的事很快传开。敬仰、慕名前来者,或是樟木镇对口帮扶阿妈啦的单位,只要去看望她,一定给她带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

如今,次仁曲珍老了,身边没人陪伴,使她孤独起来,生活上的压力也使阿妈啦变得有些孤僻,本来就有些好胜心强,很少与邻里乡亲交往,这样的人独居时间长了,积攒了脾气,甚至有点神经质也很正常。但在她身上惟一不变的,就是对党、对社会主义国家的一颗火热赤诚之心,升降国旗是她每天要做的必不可少的功课。

作为五保户和聂拉木县国税局对口扶贫的对象,阿妈啦的精神境界也确实让人感叹不已。平措局长的那句话说得很好:“次仁曲珍老人的无私是当前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中的一面镜子。结合全国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来说,也确实道出了当今社会层面上所需的一种精神,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老人的品格也随着她的人生经历与国旗故事逐次展开,时时感动着世人。”

话说2000 年的某一天,90多岁高龄的次仁曲珍老人居然又做了一件让人瞠目结舌的事情。老人家在自己房子前,围了几小块地,自己种植起蔬菜来。不为别的,就为了报答国税局长期以来对她的照顾与关爱。她请人从市场上买了几斤土豆种子,一个人挥舞着锄头,虽然有些吃力,但毕竟这是她的老本行。经过几天的翻地、晒土,精耕细作,辛苦劳累,她把土豆种子种了下去,隔一段时间去浇一次水,拔去杂草施以农肥。

在她的精心呵护下,一个季度过去了,土豆终于开花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一天,精神抖擞、满脸笑容的她挖出了不少土豆。阿妈啦捡着一个个又大又圆的土豆,在事先准备好的麻袋里装了满满两大袋,连自己吃的也舍不得留,全装进了麻袋,又雇了人帮忙扛。此时的阿妈啦已无法与年轻时候相比,已没办法搬动这些麻袋。

阿妈啦自己蹒跚地跟在后面,来到了国税局,非要把土豆送给国税局领导。她非常严肃认真地说道:“平措局长,这是我的一点点心意,请局长收下,同时也谢谢组织上这么多年来对我的关心照顾、呵护与爱护!”平措看着眼前次仁曲珍阿妈啦送来的两麻袋土豆,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是好,心中既充满矛盾又有些过意不去。收下吧,这可是一位90多岁高龄的阿妈啦整整一季的辛劳与奔忙结果,好意思吗?不收吧,又怕伤到阿妈啦的心,适得其反。最后,平措局长还是在感动中,怀着复杂而又左右为难的心情收下了土豆。阿妈啦这才欣喜若狂地走了,否则她就不离开国税局。

十余年的帮扶过程,使国税局干部职工感触最深的是,阿妈啦处处体现出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风范。她是一位文化不高,不,确切地说是一位几乎文盲不认字的共产党员,却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共产党员标准的阿妈啦,值得敬爱。

这一天,我在大学生村官的陪同下,来到聂拉木县国税局(其实聂拉木国税局就驻扎在樟木镇),受到刚刚上任的年轻米玛副局长接待。他的话语不多,还略带一份羞涩,但他不失热情,谦虚中带着干练,成熟而又稳重,朴实无华。他说,自己刚上任不久,对国税局怎么帮扶国旗阿妈啦的事情知之甚少,局里也没有留下什么相关帮扶她的资料。要想了解她的情况,只好把一位已退休并曾经具体负责过国旗阿妈啦扶贫工作的多吉副局长请回。

来到聂拉木县国税局宣传栏前,栏里仅有两张帮扶阿妈啦的照片。此事让人很受触动,国税局明明做了那么多帮扶老人家的事情,十几年了,局里居然没有相关的资料。此刻,也让人想起了“无名英雄”这个词来。这也正是西藏好多单位与人的真实写照。思索间,只见一位中等个头、稍微有些胖、穿着简朴、头发将近白了一半、脸有些黑亮而精神的老人进来了,并作了自我介绍。我们向他请问道:“多吉啦!能否谈谈你们局如何帮扶孤寡老人次仁曲珍的事?”他的回答也很朴实,可也让人有些震惊。他和蔼地说道:“我们帮老人盖好房子后,又安排她到内地考察过两三次!如果发现她的国旗坏了或是旧了我们也会主动帮她换;一年大约去三四次左右,主要给她送去一些生活必需品,如茶、酥油、大米、面粉、糌粑、羊肉等。就这样,我们国税局帮扶了国旗阿妈啦十几年,一直坚持到现在……”

阿妈啦的感人事迹引起了自治区、地区及县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对她这种精神给予了高度评价。

2007 年,西藏自治区党委书记张庆黎同志亲自看望慰问国旗阿妈啦。2011 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央电视台特办的“小崔说两会”栏目中,崔永元在采访张庆黎书记时,张书记又特别提到了国旗阿妈啦。

采访记录如下:

崔永元:藏历新年快到了,您对全区的老百姓有什么话要说,有什么礼物给他们?

张庆黎:我到西藏去了5年多了,每年都在那里过春节和藏历新年,今年春节也在那过的,但是藏历年过不了,5号人代会开幕那天是初一。我就不能跟西藏的人民一块过藏历新年了,感到很抱歉,所以我只能通过这个场合,通过你给我搭的这个舞台,向全区人民说一声扎西德勒,祝他们吉祥如意,祝西藏人民幸福美好,祝伟大祖国繁荣昌盛。西藏人民过藏历年跟咱们过春节一样,家家户户欢歌笑语,炸年糕,打扫卫生,买年货,那个气氛特别浓。我每年跟他们在一块过春节、藏历新年的时候,都深深地被他们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真挚诚信感动,像平措大叔实际是诚信大叔,展现着诚信西藏、诚信旅游。所以说我被他们深深感动。更令我感动的是,他们过年的时候,因为住上了新的安居房,都要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房顶上。我们日喀则的聂拉木县在国境边上,帮村有一个老大妈101 岁了。从1965 年开始天天升国旗,她是旧社会、旧时代的奴隶出身。

崔永元:你看是她。(银幕上出现国旗阿妈啦的摄像生活片)

张庆黎:对,对。她为了表达对党、对国家、对翻身解放当了主人的感激心情,就天天升国旗。从1965 年,一直升到现在。47 年了,她已经101 岁了。这件事感动了新闻媒体,中央电视台播了以后,国旗护卫队把冉冉升起的天安门广场那面五星红旗,于2009 年3 月28 日专门派人给她送过去。飘扬在天安门广场的这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我们伟大祖国的边境线上,在她家门前冉冉升起。她很简单,我感激,我感谢,我就用这种形式来表达,对党、对祖国、对西藏的向往和热爱。这种感情多朴实。所以每每看到这些,我们都特别受感动。现在安居工程只要竣了工就是过年过节,你如果到西藏去,不管城里还是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飘着鲜艳的五星红旗,并祝福伟大祖国,祝福西藏,祝福人民。为了给西藏人民拜年,表达一个心意,我就首先把洁白的哈达献给你吧。

崔永元:谢谢您。

西藏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主席白玛赤林同志,自治区副主席孟德利同志,烟台党政代表团王晓敏书记,日喀则地委书记格桑次仁同志等领导,曾先后前往阿妈啦住处慰问。阿妈啦最高兴的事,就是从领导们的手中接过国旗。下面,我们就摘录一段自治区领导看望慰问老人家过程中,王杰学记者报道的新闻吧!

金书波沿着陡峭的台阶,步行了近30 分钟,来到阿妈啦家。

看到有客人来,正在忙活的阿妈啦停下手中的活来迎接。“金书记看您来了!”樟木镇党委书记巴旺对阿妈啦说。阿妈啦和蔼地伸出双手,与金书波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看到阿妈啦精神矍铄,金书波高兴地说:“您的事迹,使我们深受感动。您几十年如一日把国旗升起在祖国边陲,展现着伟大祖国的尊严,表达着您对党和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忠诚。”

金书波拉着阿妈啦的手,仔细地听着村干部和群众介绍阿妈啦的情况。

金书波对阿妈啦的生活情况,直至饮食起居都十分关心,一一询问。阿妈啦动情地回答:“党和政府对我的关怀无微不至,金珠玛米经常来给我检查身体、打扫房间、干家务,村委会还安排专人照顾我。”她指着桌子上的各种营养品高兴地说,“什么也不缺,我从心里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解放军。”

金书波边搀扶着阿妈啦边交谈,深情地对阿妈啦说:“希望您保重身体,用您的亲身经历教育下一代,传承和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让五星红旗世世代代在祖国的边陲飘扬。”

……

跟随金书记的大其美副部长说道,当时电视台想拍摄一组关于阿妈啦升旗的片子,为了把这个镜头拍摄好,就在金书记慰问前,先想让阿妈啦示范做一遍升旗仪式。于是大家就跟阿妈啦说:“阿妈啦,等会儿自治区的大领导要来慰问你,我们把国旗降下来,你再升一次好吗?”阿妈啦听说要降旗,死活不愿意,有些生气地说道:“不行,坚决不行,我每天升降一次国旗,刚刚才把国旗升上去,为什么要降呀?凭什么要下国旗呢?这是我一生的原则与坚守,绝不允许!”

一旁的巴桑德吉一看事情有些僵,也劝说道:“阿妈啦,这只是演习而已,别当真,你就同意让他们把旗降下来,完成拍摄任务吧!”阿妈啦一听巴桑德吉的话,更有些不解了,大声嚷嚷道:“巴桑德吉,你对我的了解最深,最清楚我的性格,也深知我的脾气,升降国旗哪同于儿戏呀!不行就不行。”

大家眼看无法改变阿妈啦的初衷与做法,也不想让电视台的记者失望,只好等阿妈啦进了屋,大家才悄悄降下国旗,补拍了一组阿妈啦升国旗的镜头。

这件事告知人们,阿妈啦心中对国旗的敬仰与神圣、崇高与尊严,也是阿妈啦深度报恩的具体体现,当任何人侵犯了她心中的那份神圣时,她将会义无反顾、不顾一切地维护。这就是国旗阿玛啦精神。

2006 年,第五批山东援藏干部总领队、日喀则地委常务副书记徐东升同志,在聂拉木县督导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时,听说了阿妈啦的事迹,专程去看望阿妈啦,给她带了一面五星红旗、一个红包、一些常用的药品,还专门从山东请了名医,要给老人家做全面的身体检查。起初,老人家还不愿意,说自己的身体好得很,没有什么病,不需要查。后来在大家的劝说之下,老人家才配合远道而来的医生全面检查,结果让医生大为惊讶,老人家虽然生活在西藏高原,但她的各项生命指标都非常好,感觉就像原材料一般。大家都清楚,在西藏百岁老人不多,据西藏史料载,旧西藏人均寿命只有三十几岁。所以说阿妈啦的身体状况也算是西藏的一大奇迹。

在攀谈中,徐东升刻意向阿妈啦问道:“老人家您好!您升旗的事迹令我感动,能否讲一讲,您为什么能坚持挂了这么长时间的国旗呀!”一句发自阿妈啦的肺腑之言,让这位援藏干部肃然起敬,感动得热泪盈眶。她轻声说道:“首先得感谢领导在繁忙的工作中抽空来看我,我的年龄大了,别的什么也做不了啦!能做的,就只有把国旗每天升起来感谢共产党……”

领导的慰问与亲身经历,让阿妈啦深刻感受到:几十年前,她只是一个挣扎在悬崖边上的背夫,国旗是她新的希望、头顶上的太阳。她升旗的举动招来了一些不负责任的议论,说老人长年挂旗的举动不过是因某种精神症状而形成的一种习惯,或是一种宗教痴迷的动作。尼泊尔友人这样说:“国旗阿妈啦升降五星红旗这一举动,只是要强而已,其他的村民也挂了,没有什么意义,只是共产党号召下的产物罢了!”阿妈啦面对这些言论,显得异常的冷静,反而更加坚定了她升国旗的信念,更多了一份果敢和坚毅。

从周围干部群众中可以了解到,县里、镇里、村里各级领导都关心她。但她每一回都表现出几分独特的大度与厚重。当村委会送给她电视机时,她先要问其他贫困户有没有。给她送低保金时,她要问清钱是怎么来的。修建村委会时,她还积极表示要捐钱,倾其所有,为的也是感恩。诸多事件都体现了老人的风范,在事实面前那些质疑的眼光都变得苍白与无力。而阿妈啦真诚的眼光和动情的讲述,让人们好像看到了展示着浓缩了一个世纪的美丽画卷。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让来自自然的感动回归自然,将他人给予的感动加倍奉还。这里面包含的浓情,天下无价!

阿妈啦对国旗的挚爱,就是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党的无限忠诚和对共产主义事业忠贞不渝的体现。这也告诉世人不能忘记封建农奴的那段悲惨的历史,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五星红旗告诉世人,中国正在崛起!正如哲学家说,五星红旗是一个印记;艺术家说,五星红旗是一种企盼;社会活动家说,五星红旗是一种精神;阿妈啦却说,五星红旗随风飘扬,幸福在翻身农奴心中荡漾!

风雪夜寻找国旗

2006年2月的一天,樟木下了一场小雨,扎玛拉山上依旧覆盖着一层薄雪。

阿妈啦一人来到还残留着冬天气息的蔬菜温室大棚里,她总爱扶扶渐渐发出嫩芽的幼苗,再松松肥沃的土壤,锄一锄生长极快的杂草,一遍又一遍地精心呵护着像自己孩子一样的幼苗。

在大棚上方,一只猫在倦怠地伸着懒腰,一只狗在四处张望着。天边的霞光从一片乌云里斜射来,照射着她那矮小的身躯在隐隐而动。

刚离开大棚起身返回的她老远就看到自己升起的国旗在风中舞动飘飞。她今天老觉得奇怪,咋就没有看到邻居们晃动的影子呢?一种突如其来的不安在心头升起。她想,自己刚生了一场病,腿脚也不灵便了,是该早点备好晚饭。

当天色渐渐暗淡下来时,阿妈啦依旧按部就班地走到旗杆前,正要降国旗。谁知她抬眼望去,她的手突然停在了半空,一动不动地看着旗杆上方,国旗,今天才挂的那面崭新的国旗,咋就不翼而飞了?她的这一惊吓可不得了,只觉眼前一黑,额头上也冒出了一串欲滴的汗珠,身子不由一歪,意外地摔倒在了自来水池边上。她吃力地缓缓地硬撑着站了起来。

此刻,她心里明白国旗被风吹走了。

阿妈啦急急忙忙冲进屋里,拿上那把用了很久的手电筒,连门窗都忘了关就匆匆跑出了大门。

她顾不得迎面的凉风,借着手电的亮光,顺着树丛磕磕绊绊地寻找着,可寒风越刮越大,让她不禁哆嗦起来。尤其是刚走到山沟边上,就不慎摔了一跤,脸庞被树枝划破了,手指划伤了几处,鲜血直流,疼痛难当,可她全然不顾,依然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走着。围着帮村盘旋了好几圈,还是一无所获。她只有爬上村子背后的山坡向更高的牧场走去,不断地扒开杂草丛生之地,或是在树枝上、石缝间搜寻,不放过任何一处可疑之地。

此刻,巴桑德吉主任家的灯还未熄灭。灯下一边干着活的她,一边向端庄娴丽、朴素中透着一股知识女性气质的儿媳妇问道:“你得照顾好阿妈啦哟!当你下地干农活无暇照顾阿妈啦的时候,我会主动承担起照顾阿妈啦这一义务,并会以此为荣耀的。”

“放心吧,你交代的送饭、打扫屋子、停电了送蜡烛等事情,我都一一照办了。”

“那阿妈啦喜欢吃的东西,记住了没有?”

儿媳如数家珍地说道:“当然了!阿妈啦不喜欢吃辣咸的食物,口味以甜食为主,鸡蛋醪糟、玉米糊、酸奶、酥油茶,饮少量的青稞酒,有时稀饭里放一些鸡肉。”

满脸喜色的巴桑德吉回答:“这还差不多!”

“阿妈,你就放心好啦!不仅你一人被阿妈啦的升旗行为感动着,我们一家人跟你感受一样。”

儿子在一旁插话道:“自从当了兵,家的概念就变大了,阿妈啦插挂国旗是一种大爱,她的事迹也在我们边防部队流传着。”

这种爱,仿佛如磁场,好似倾泻直下的灿烂阳光,温暖着人心……

巴桑德吉主任却突然想起罗布支书交代过的事:“昨天下雨时,阿妈啦家的屋顶漏雨了,你今晚带几个人修一下,天气预报说这几天有小到中雨,不然后果将不堪设想。”巴桑德吉想到这里,飞快地披上外衣,叫上自己的儿媳妇,一路小跑而去。

到了阿妈啦家门口,巴桑德吉一怔,发现门半掩着,屋里没人。在房前屋后、田地里、蔬菜大棚里,全找了个遍,居然无影无踪,哪儿去了?发生了什么事?一连串的问题在她们的心里翻腾着。此刻,聪明细心的儿媳妇一句话提醒了婆婆,妇联主任仔细观察了现场,发觉国旗不在房间的柜子里,挂旗的绳子也被风刮断了,国旗不在,阿妈啦肯定寻找国旗去了。

儿媳说道:“这夜伸手不见五指,风又刮个不停,小雨绵绵地下着,这可咋办?”

“你先去追阿妈啦!我再去找些人来帮忙!”

“拉索!”儿媳回答着,就扑入黑夜里。

在巴桑德吉的招呼下,十来个村民赶来了,有的点燃火把,有的照着手电,沿着山坡寻找起阿妈啦来。大家也顾不上手冻脚僵的,只顾往前走着,火把灭了再点燃,头发吹乱了,胡乱一理,又继续前行。

有的村民撕心裂肺地喊着,从牧场、山涧、居住区域分三路寻找而去,折腾了一个晚上,吵醒了帮村的一大半人,人们纷纷参加到寻找阿妈啦的队伍里。

天亮了,村民们又一次集中在阿妈啦的家门口,七嘴八舌地议论着,大家互相看着,商量着,准备下一轮寻找办法。这时,不知道谁说了一句“你看山下”,只见从山坡下的树丛里,露出一个满脸是血、全身湿漉漉的老人。她一手拿着国旗,一手拿着手电筒,看着大家,露出牙齿笑了。

那笑容,那幸福感,很惬意也很疲惫,这都是因为爱。

国旗找到了,雨也渐渐停了,风也缓了下来。特别让人感动的是,阿妈啦一回到家,就不顾自己一身的泥水,洗去旗帜上的泥水污浊。她一看旗帜已被划破了好几处,心疼得直骂怪风暴雪,气呼呼地一屁股坐到床头,一针一针地把刮破的红旗织补好。

当太阳升起的时候,村民们七手八脚地换好了一面更大的国旗,在阿妈啦的微笑里,几十位村民帮阿妈啦升起了国旗。

这时,站在国旗下的罗布支书把每天升挂国旗的举动看做是村里的荣誉,是最宝贵的一笔精神财富。他高声说道:“国旗要天天挂,即使哪一天阿妈啦不在了,这个仪式也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

第二天,老人在众人的簇拥下,来到了樟木镇上的烈士陵园。她双手合十,向纪念碑鞠了三个躬,嚅动的嘴唇在说:“我每天都会把五星红旗升起,你们安息吧!”她转而把目光从碑身上“修筑中尼公路的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落到了碑座上的英雄浮雕和气壮山河的题词上。在老人的心里,此刻,那些为修路而牺牲的英雄们都像一面面鲜红的旗帜,迎着改革开放的春风飘扬在祖国上空。

90多岁的阿妈啦仰望着纪念碑,久久地、久久地矗立着。她想,所有的寂寞和思念、哀愁和悲伤,都将成为过眼烟云,惟有一生追求的升旗,才能给她感恩的心带来宁静的天空、宽慰的海洋。

其实,自从樟木烈士陵园建成以后,老人每年的清明节都要为长眠在这里的烈士扫墓,敬献哈达。特别是谢启风的墓前,她一待就是一两个小时。

(节选自长篇报告文学《国旗阿妈啦》,杨年华著,作家出版社 2012年3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