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最早的定格动画 □星 河 2012年06月11日 来源:文艺报

“炮弹”太空舱击中月球之脸是最早的定格动画

囊括诸奖、好评如潮的《雨果》,不但带领观众一起追忆昔日的影人与影片,也让很多人想起了“定格动画”这一手法的肇始之端。

有关《雨果》,已经有过太多的评论。作为一名科幻作家,我最欣赏的自然是其中对“科幻电影之父”乔治·梅里埃的回忆与致敬。这位集编剧、导演、演员、服装、布景、摄影、剪辑及制片人于一身的法国电影人,开创了停机再拍、快慢动作、多重曝光、影像叠化、淡入淡出等一系列特技手法,对电影艺术作出了巨大贡献。同样值得记住的是,“定格动画”这一拍摄手法,也是由乔治·梅里埃最先在《月球旅行记》中使用的。

《月球旅行记》(A Trip to the Moon)于1902年问世,它本是一部无声黑白片。影片根据法国和英国两位科幻先驱的科幻小说所改编,它们就是儒勒·凡尔纳的《从地球到月球》和H.G.威尔斯的《首批登上月球的人们》。该片被认为是科幻电影的鼻祖,而其中颇有创新的动画效果也十分著名。在影片中,“炮弹”太空舱击中月球之脸的经典镜头,就是有史以来最早使用的“定格动画”。

所谓“定格动画”,就是先逐格拍摄对象,然后再连续放映,以使角色“活动”起来。在历史上,通常会使用黏土偶、木偶或者其他混合材料所构成的角色来“演出”。

在动画史上,定格动画这一手法曾备受喜爱,很多动画片都是借此方法拍成。曾在中国风靡一时的捷克动画片《好兵帅克》是用这一手法拍摄的,中国的《孔雀公主》,《神笔马良》及《阿凡提的故事》等木偶片也采用了同样的拍摄手法。

定格动画在非动画影片中也曾大行其道,尤其是在一些难以表现的科幻场面当中。20世纪80年代的著名科幻片《帝国反击战》(《星球大战》续集)中的大型怪兽战车就是通过对模型进行定格动画拍摄完成的。但随着电脑动画的出现和发展,定格动画大有被取代之势。不过仍有人对这一传统方式倍加青睐,比如蒂姆·伯顿在20世纪90年代初所拍摄的《圣诞夜惊魂》,就依旧采用了对木偶角色的定格动画拍摄。《雨果》中“机器人画画”的镜头,假如不是采用了电脑动画的手法,就应该为定格动画的手法所表现。

目前,定格动画与手绘动画和电脑动画一起,成为现代动画的三大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