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玉(1901—1967),字琞翁,号紫霞山人。福建晋江金井溜奖村人。幼就学私塾,后入集美学校。旋南渡菲律宾经商。而且驰骋菲华吟坛,声名远播。著有《二如真影室诗序》《陈明玉吟稿》等。是一名儒商。其代表作有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反映抗日题材的《望中原》和抒写思国爱乡之情的《燕子》等。
“好诗人是谪仙人”,是陈明玉的一句诗。陈明玉大概认为,好的诗人应该像谪仙李太白那样,张开想象的翅膀,在天地之间纵横驰骋,天马行空,独往独来,高扬起艺术想象的旗帜。但陈明玉在同一首诗中又自叹“我愧频烦妻妾累,不随仙去滞凡尘”。陈明玉的这种自叹,其实是一种自谦,正因为“滞凡尘”,让陈明玉脚踏实地,写出稳健而又沉实的好诗,自创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与艺术天地。大家公认,陈明玉是爱国诗人,但陈明玉的这种“爱国”并非空中楼阁,而是根植在他对乡情、友情无限眷念的土壤之中。换句话说,陈明玉的爱国情怀是爱乡情怀与友爱情怀的升华。
现实题材的撷取,使得陈明玉的诗有据可依而不是捕风捉影、梦里观星。
陈明玉的沉实还表现在他的另一个方面,即对事物细致入微的描叙。这种描叙加强了诗歌的质感,使诗歌形象更加突显鲜明。“腰如约束临风舞,颊欲流霞对镜酣。”“半端皎洁松梢月,一枕潺缓石上泉。”像这样实景的描绘,在陈明玉的诗中处处可见,有时是点睛有时是铺排。点睛时,是诗中的亮点;铺排时,是诗中的光环。陈明玉深得诗中三昧,使得这种描述显得尤为必要,这种描述加重了陈明玉诗歌的分量,可以说,少了这种描述,诗歌就变薄变轻。
当然,陈明玉不会将这种描述尽往诗中乱塞。陈明玉深知,描述太多,往往会使诗歌太满、太实。诗不能太虚,也不能太实。“太实则内涵不足,笔下少物,其二景呆不灵;其三意不足;其四神不清;其五气不逸;其六质不扬。”诗歌的艺术不是填充的本领,以实化虚,以虚见实,在所见所闻中加入自己的识见才是诗人的本领。陈明玉严格遵循这一艺术原则,使得他的诗句不仅有景还有情有理,耐人咀嚼品味,这在一首《暮燕》中表现得尤为出色:“江湖随处有风波,却懒穿花织绫罗。含啄好为他日计,栖迟终被主人诃。覆巢罕见长完卵,悬幕难安小乐窝。风雨满城春减色,何人剪柳弄金梭。”
在这一首诗中,有对燕子的描写,有对燕子所处环境、所处时间的描写,但处处呈现的是对燕子的关怀对燕子的担心,处处表达的是对燕子的评价与指引。情、景、意三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情在意中,意在情中,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哪是意。
识见让艺术得以升华。
使艺术得到升华的另一方面是奇想。奇想是想象中的一个类型,是对生活中某一种事物的奇特想象。李白诗中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同样,陈明玉先生的诗中也不乏奇特的想象,随便翻开陈明玉诗集,都能见到奇想的例子: “笙歌缓缓出河州,知是天孙嫁女牛。”(《朱云吟弟新婚喜赋》)朱云吟弟娶媳妇,陈明玉居然想到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想到是玉皇老子嫁女儿,自是别出心裁。
“自是广时无界限,妲施照了照嫫盐。”(《镜》)一把镜子,居然也被陈明玉联想到是照了妲妃,照了西施又照了嫫盐。这样的镜子历经历史风霜,有历史的价值,美丑皆宜又没有偏见,镜子已经不是镜子而是一个明察秋毫的历史老人。
陈明玉就这样通过奇特的想象,使本来平凡的事物变得不平凡,使小丑变成美人。
在人意料之中又出人意料,在现实中又跳出了现实,陈明玉创造了与现存世界相并的另一个世界。
陈明玉虽然没有李谪仙的浪漫,但不能不说他有李白诗的“气象万千”、“想落天外”。
以稳健现实发轫,奠定艺术想象的基础,又以奇思妙想高举艺术想象的旗帜,写在纸上的艺术才不同凡响。陈明玉用他的艺术实践,证明了诗歌艺术的不变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