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小帅执导的电影《我11》可以看做他之前电影《青红》(《我19》)的姊妹篇,构成互文关系,只是从19到11,越来越逼近那段充满苦涩的童年。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父辈们渐渐老去的时候,或许用不了多久,他们会逐渐隐没到太阳的余晖里,到那时可能就不会有人再记得,那些遥远山区里的沟沟岭岭曾经浸泡了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节。从这个意义上讲,王小帅执著地讲述历史以及那些上山下乡的知青们,既是对自身童年的回顾,也是对父辈们人生的反思。
就电影的内容来说,《我11》的故事情节非常简单,简单到甚至称不上是故事,仿佛一切都只是一场日常生活的常态争执。这大概就是王小帅一贯的风格。尽管从某种意义上看,电影离不开故事,而且在这个越来越没有诗意的世界,故事是最容易让人理解的东西。然而,王小帅的电影根本就不是用故事来表述自己的,他的电影远远超出了叙事的层面,甚至也不仅是对某些特定事件的叙述,尽管《我11》描述的是一段独特又荒诞的岁月,然而即使历史已经滑过,但荒诞却不时地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闪烁。1930年代法国电影大师让·雷诺阿曾经说过:“一个导演一辈子只拍一部影片,他的其他作品只不过是这部电影的注解和说明,至于主题则只是这部电影的延伸和扩展而已。”王小帅基本上就是如此,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琐事和符号,《我11》依旧在对他一贯的叙述母题进行再度排演。
影片中的主人公王憨只是一个11岁的孩子,在整个电影中他是以叙事者的身份出现,而故事的真正主人公却是谢觉强一家。父亲为了回到上海去求厂里的大人物陈昆放,却被对方把女儿谢觉红强奸,而哥哥谢觉强为了替妹妹报仇杀掉陈逃往深山,最终又被抓住枪毙。该片叙述了一个最老套的故事,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重要的不是故事的情节,而在于叙述本身,叙事者的立场决定着故事的温度、色彩。
影片充满了让人压抑的色调,即使在平静如水的夏天也总是让人感受到那种若有若无的不安感,反复出现的各种时代政治标志及不断播放的高分贝革命歌曲中有一种让人狂躁的气氛。对于大人来说,生活就是在这没有希望的山坳里重复着那些繁重的工作,这隐藏在大山里的工厂更像一个牢笼,让人生不起任何出去的奢望,老谢去找陈昆放就是对这种无尽的生活的绝命一求。
当然,对于孩子来说,可能要轻松一些,因为他们还不需要面对这个世界的艰难与操劳,就如王憨一样想穿新衣服就回家找妈妈要。然而事实上他们也面对成长中的诸多困惑,包括对性的朦胧意识与好奇。影片中人们对于生活荒诞性的体验,即使年少如王憨一样的这群11岁的孩子也会在某些时候感受到生活的无趣。影片中4个小伙伴不止一次地聚在一起对着傍晚的世界发呆。这或许不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但王憨的“没有人来”的感慨总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等待戈多》。
最终,谢觉强没能逃过那拉网式的搜索与抓捕,而4个少年之间也经历着信任与出卖的是非。同《青红》一样,《我11》的最后也是以公开的、仪式化结束的,高音喇叭里不断念诵着被处决人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