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当代著名文艺家素描》一书是张文欣历4年辛劳编著完成的一部带评传思辨色彩的文化纪实专著,淡墨素描了洛阳当代星空闪亮的文化之魂,精心描写了从曹靖华、时乐濛、葛洛、杨子敏、李準、马金凤,到张海、李伯安、张宇、阎连科等17位洛阳文艺大家的群像,彰显着洛阳当代的文化氛围,昭示着洛阳文化发展的新曙光。
张文欣受阿成与一批外国游客关于城市文化与城市灵魂的一次谈话的启示,蒙生了编著“洛阳当代文化名人”这部书的念头。在阿成笔下,外国游客朋友到哈尔滨,却不知萧红的《呼兰河传》,犹如到法国巴黎却不知道雨果和巴尔扎克,到意大利不知道薄伽丘,到荷兰不知道伦勃朗,到法兰克福不知道席勒一样,是城市文化灵魂理解的缺失。
文化是城市的思想灵魂,文化名人是城市灵魂的光辉具象和亮丽名片。新世纪以来,各地都在挖掘当地的文化名人,以提升其城市的文化影响力和美誉度。洛阳作为13朝帝都,历史文化名人更是群星璀璨,影响中国几千年。然而,如何把历史文化名人的传承与现当代文化名人的成就和贡献对接起来,使城市的文脉不断,却少有人思考和关注。张文欣以其独到的思维、新颖的视角和文化自觉,完成了这部书的编著工作。书中描绘17位文艺大家的43篇文章,共计36万余字。这部彰显洛阳文化形象和成果的书,也彰显了编著者对洛阳当代文化建设的重视和执著。
洛阳地处天下之中的黄河与洛河交汇处,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儒、道、佛、理诸学派都发端、弘扬于河洛。故而,这里形成了地域性的“河洛文化”圈,被尊为“中心文化”或称“母文化”地位,辐射和衍化着周边的“秦晋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及“川蜀文化”。这片沃土孕育和造就了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因此洛阳史学界近20年来大力宣传弘扬底蕴深厚的“河洛文化”精神。
书中素描的17位文艺家的人生轨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苦难与奋争”。苦难是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动力,只有文化才能消解和战胜苦难,给人以坚毅的支撑,从苦难中通过不懈的奋争,成就一番事业,那苦难就具有闪亮的光辉。17位文艺家的形象都很感人,但最令我感动的是画家李伯安、戏剧家马金凤和文化学者叶鹏。
李伯安这位土生土长的洛阳老城人,自幼热爱绘画。然而,困顿的家境、贫病交迫的苦难却始终纠缠着他,但他依然坚毅地奋争着。当日本画商和冯骥才发现他那幅《走进巴颜喀拉》巨幅画作的价值,给他创造良好环境要他专心绘画时,他却不顾病体硬拼,累死在了未完成的画作前。这幅凝聚着灵魂之光的巨画不但感动了中国,同时也震撼了世界。
马金凤祖籍山东,学艺商丘,这位自幼被卖进戏班,几经生死磨难的金凤凰,最终却在洛阳成就了她“豫剧皇后”、“洛阳牡丹”的美名。至今90岁高龄的她还能登台演唱穆桂英挂帅,声扬中华。很多人写马金凤,可能因采访不深入,都难写好。张文欣多次登门,精心采访、细致作记,确确实实把人物写活了。
叶鹏祖籍浙江玉环县,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上世纪50年代的一场政治风云,使这位被打成右派的复旦高才生,到哪里都不受重用。他像一粒含金的砂尘被吹到洛阳,最后只能在山村做小学教师,受尽了人间苦难。但他凭借深厚的文化功底战胜苦难,重塑自我,走上了大学讲台,成为大学教授、文艺评论家。洛阳恩养了他,他又把爱献给了洛阳。
这17位在各自的领域创造了煌煌业绩的洛阳当代文艺家,既是河洛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洛阳当代文化的建设者,他们无疑都是洛阳当之无愧的文化名片,大为古都洛阳增光添彩。
田中禾说:“这本书的现实意义是给我们开了一个非常好的头,而且在洛阳这个地方开头,我认为不是偶然。因为有河洛文化的深厚积淀。河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源头。诗中所说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两大家族迁入江南,江南才有了文化。正是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会有这样一本书”,“这本书是我们的软实力。看起来不给你挣钱,但它比挣钱更重要。它是恒久的资本,永远不会赔本的生意。如果它是一只股票的话,它是只涨不会跌的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