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历史的符号 民族的记忆 ——评普飞长篇小说《红腰带》 2012年07月06日 来源:文艺报 □赵志忠

近年来,彝族作家普飞的长篇小说《红腰带》引人注目。这篇小说是普飞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凝聚了他多年的心血,成为他小说创作的又一高峰。小说以南方边疆彝族山区历史文化为背景,描写了发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彝族姑娘林梅在劳动中发现了一个从劳改农场逃出的犯人戴平昌,便与众姐妹一起将其抓住。为了防止犯人逃跑,林梅第一个解下红腰带将犯人捆绑起来。为了表彰她们的这种精神,林梅被评为“全国民兵英雄”,到北京参加代表大会,并且受到了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其实戴平昌是被人诬陷的,案件清楚后,他被无罪释放,依旧做他的外语教师。戴平昌对林梅的印象很深,觉得她很像自己被杀害的女友,于是写信与林梅约会。他们冲破重重阻力,终于走到了一起。但好景不长,在抗震中林梅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小说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真实地记录下了上世纪60年代中国边疆彝族山寨的历史生活,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小说中屡屡提到的“人民公社”、“生产队”、“记工分”、“民兵英雄”、“亩产一万斤”等话语,以及演唱歌剧《兄妹开荒》《白毛女》,吹奏《多瑙河之波》《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等活动,都成为那个时代的符号。比如,林梅母亲听说林梅要到北京开会去的消息后,激动地说:“你到了北京,可要替阿爹阿妈好好谢谢毛主席呀!也要替全阿里拉箐的彝族人民好好谢谢毛主席呀!”语言朴实无华,透出了那个时代的气息。

小说的主人公林梅是一个彝族妹子,围绕她的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无不具有彝族人自己的特色。小说中扎红腰带的习俗、彝族语言的运用、婚礼的描写、葬礼的渲染,都具有浓郁的彝族文化特色。如解释红腰带,“这种腰带对彝家女人来说特别神秘,男人一般是看不到女人的红腰带的,这就有了看见妹儿红腰带的男人注定要成为那妹儿丈夫的传说”。这一解释,也正好照应了林梅嫁给戴平昌的事实,因为“逃犯”戴平昌当时真的看见了林梅捆绑他的红腰带。

彝族人的婚俗与汉族人的婚俗有很大的不同。小说中彝族姑娘林梅嫁给了汉族老师戴平昌,其婚俗亦彝亦汉,彝汉兼通,耐人寻味。按照彝家的婚俗,新娘在新郎家结了婚之后,就同伴娘和送亲的客人们一起回到娘家,并且一直在娘家劳动和生活,两年之后才到男方家生活。当然,在林梅嫁给汉族老师戴平昌时,这种风俗习惯也被打破了,半个月后,林梅就跟着戴平昌回到了婆家。

彝家的礼节也有自己的特点。当林梅的父亲林家发减刑从劳改农场回来的时候,亲戚朋友纷纷来看望他。彝族人走亲戚的礼物是一升白米(7斤)、一盒红糖、一壶酒、一只阉鸡。这种待人接物的礼节,一方面反映了彝族人的传统礼仪文化,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经济状况。小说紧紧抓住彝族的现实社会生活进行创作,内容真切感人。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符号,小说为了强调彝族文化氛围,也多次出现使用彝语的情况,如:“阿瓮!奴栽颇,拿薅年颇格?(喂!男人哪,你是哪里人?)”、“落白尼(裤子带)”、“竹尼(腰带)”、“竹诺(腰疼)”、“阿波(老爹)”等。小说中“阿波”用得较多,如“阿波毛主席(老爹毛主席)”、甚至直接就称呼为“秦师长大爹”、“郭大爹”等。这些民族语言的运用无疑增强了小说的民族特征,对于塑造彝族女英雄林梅等人物形象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小说的结局写得极为悲壮。林梅在抗震救灾中,为了抢救伤员的生命,竟然献出了1000毫升血,但她并没有休息,仍然与其他人一起扛水泥包,在过桥时由于晕眩不幸跌入河中,壮烈牺牲。这个结尾的描写看似有些残酷,但却反映了作者的良苦用心,那就是为我们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一个真正的全国民兵英雄代表,一个真正的彝家好儿女。

小说《红腰带》中的“红腰带”不仅仅是一条普普通通的红腰带,它同时也是作家创作意图的某种象征。它代表了小说人物所处的那个红色的年代:红色政权、大跃进、人民公社、共产主义。它也代表了那个年代的英雄人物:大公无私的红色战士、一心为公的共产党员。小说中的主人公林梅就是那个时代产生出来的先进人物,是那个红色时代造就的红色人物。

小说《红腰带》真实地描写了那个年代的历史,让那些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可以回味历史,不忘历史。同时,它也让那些没有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了解历史,总结历史。那个近乎于疯狂的“革命”年代,那个“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天天放卫星的狂妄年代,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深思的问题。

小说《红腰带》中的一些描写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对阿公、阿母的看法,小说还是沿袭传统的说法,认为他们都是宣扬封建迷信。现在看来,少数民族中的巫与傩是一种传统文化,不能全部否定,里面也有积极的一面。按照今天比较时髦的说法,应该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当然,这也只能说是一种时代与历史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