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寻找英雄嘎达梅林 □牛玉秋 2012年07月11日 来源:文艺报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嘎达梅林的名字,是因为那首著名的内蒙民歌《嘎达梅林》。但当拿起这部长篇小说时才发现,对于这位英雄的事迹,竟然所知寥寥。正像小说中白尔泰所问的:“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英雄?怎么个英雄?为什么英雄?”和我们所熟知的其他同时期的英雄不同,嘎达梅林的事迹没有经过大张旗鼓的宣传,大多数人对他都不甚了解。而且,随着时间流逝,相信知道那首民歌的人也会越来越少,或许过不了多久,知道嘎达梅林这个名字的人也不多了。郭雪波历时40年以60万字的鸿篇巨制寻找嘎达梅林,值得敬佩。

嘎达梅林生于1890年5月19日,与新中国老一代革命家是同一时代人。他于1929年11月聚众起义,1931年4月9日牺牲,正逢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成长战斗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一个英雄,为什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郭雪波在小说中廓清了这样三条线索:第一,当时当地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环境背景复杂。嘎达梅林武装起义的直接导火索是蒙古王公贵族勾结倒行逆施的反动军阀出荒招垦(即出卖草原、开垦草原)。出荒招垦原本是一项经济活动,已经牵涉到多方经济利益,特别是当地牧民的根本生存条件。再加上反动军阀势力的介入,使得各种利益和动机的交织更加错综复杂。第二,嘎达梅林个人经历复杂。他出身王府兵役户,10岁进贵族子弟学堂读书,15岁进达王府当差,18岁给兵营的汉族教官当翻译,官运顺畅,二十几岁就当上了军事梅林,很受王公贵族的赏识。虽与革命党人有过接触,但直到牺牲,他也没有进入主流革命队伍。第三,起义队伍目标含混、成员混杂。嘎达梅林起义之前先采取请愿方式,向王爷哭求未果,反遭监禁,又被暗杀,生路断绝,才举起义旗。由于没有长远的政治目标,当出荒招垦在一定范围内被遏制以后,就失去了斗争的方向。义军成员混杂,有不少是土匪投靠,尽管不少土匪也是失地牧民,尽管嘎达梅林也制定了诸如“七不抢,八不吃”的纪律,但由于缺少共同的革命目标,仍难以有效地约束部下。

为了在如此复杂的头绪中寻找英雄嘎达梅林,郭雪波艰难地另辟蹊径,可以说,他是从全新意义上开始他的小说跋涉的。他自己称之“为游牧文明正名”。 为此,他给小说设计了两条线索,一条是嘎达梅林武装起义的始末,另一条是45年后白尔泰挖掘嘎达梅林英雄事迹的艰难路程。为游牧文明正名,其实就是以今天对生态环境的认识重新评价嘎达梅林武装起义的意义。出荒招垦是农耕文明对游牧文明的侵犯和毁灭,保护草原是在保护一种生存方式,而这种生存方式原本就是在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产生的,是适于当地生态环境的最佳生存方式。摧毁这种生存方式,就是摧毁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这种生存方式,就是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起义者由于历史的局限不可能从这个意义上认识自己的行动,后来人却能够也应该重新认识历史英雄。白尔泰就是这样的后来人。他的艰难路程从文化大革命开始,从“农业学大寨”对科尔沁草原生态的进一步破坏开始,从上至科学家教授下到普通牧民治沙的艰辛付出开始,从全社会对生态问题的认识一步步深入开始。对嘎达梅林的重新认识和对生态问题的认识纠结在一起,相向而行,终于相遇。在读者为英雄的悲剧扼腕叹息的同时,更为生态问题的积重难返忧心忡忡。我想,这恐怕就是这部小说的意义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