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清虚观故事 □王 彬 2012年07月20日 来源:文艺报

之所以选择这个题目是因为《红楼梦》中有清虚观,北京亦有清虚观。

为了阐述北京的清虚观与《红楼梦》中清虚观之间的关系,我们还是从《红楼梦》说起。按照书中交代,在端阳节的第一天,贾母、凤姐、薛姨妈和宝玉、宝钗、黛玉、三春等人去清虚观打醮。打醮是道教的一种祈福仪式,因此这回题目的前半是:“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打醮的队伍浩浩荡荡,“贾母独坐一乘八人大亮轿”,“李氏、凤姐、薛姨妈,每人一乘四人轿”,“宝钗、黛玉二人共坐一辆翠盖朱缨八宝车,迎春、探春、惜春三人共坐一辆朱轮华盖车”。 宝玉打头,骑着马走在贾母的轿子前面,将至观前,便听到钟鼓齐鸣,张道士执笏披衣,带领众道士在路旁请安。“贾母在轿内因看见有守门大帅并千里眼、顺风耳、当方土地、本境城隍各位泥胎圣像,便命住轿。”下轿以后,“一层一层的瞻拜观玩”。贾珍随后命管家林之孝守住二门同两边角门,把他的人分为两拨,“你使的人,你就带了往你的院里去;使不着的,打发到那院里去”。吩咐完了,贾珍问怎么见不到贾蓉,说话之间,贾蓉从钟楼里跑出来。贾珍大怒,喝命家人啐他。“小厮们都知道贾珍素日的性子违拗不得”,便有个小厮走上前来向贾蓉的脸上啐了一口。这时张道士走来,陪着贾珍走进二门,来到贾母身边,凤姐向张道士给女儿巧姐儿要寄名符,张道士慌忙“跑到大殿上去,一时拿了一个茶盘子,搭着大红蟒缎经袱子,托出符来”。贾母与众人又到各处“游玩了一回,方去上楼……贾母在正楼上坐了,凤姐等占了东楼,众丫头等在西楼,轮流伺候”。

分析贾母等人在清虚观游览的行踪,大致可以看出这里的院落布局:

一、山门。山门里面有钟楼、鼓楼。供奉“守门大帅并千里眼、顺风耳、当方土地、本境城隍各位泥胎圣像”。二、二门。二门两侧是角门。三、大殿。张道士去大殿上取寄名符。四、楼。楼应该是凹字形状,中间是正楼,两侧是东楼与西楼。身份不同,所在的位置也不一样,贾母身份最高,因此坐在正楼上看戏,看戏时要有戏台。戏台的方向应该与正楼的方向相对。五、至少有两处院落,因此贾珍吩咐林之孝把家人分为两部分,使着的跟着,使不着的到另一个院子里去。

这是《红楼梦》中清虚观的大体情况。那么,北京历史上的清虚观是什么景象呢?北京的清虚观在旧鼓楼大街的清秀巷内。这条小巷本叫清虚观,1965年北京市政府进行地名整顿时改为今名。我曾经到那里探望,至今还有残迹,且有碑拓的文字遗世,从而为我们提供了进行对比的可能。根据胡濙撰文的《勑赐清虚观记》所载,清虚观建于景泰五年(1454年),是“内府供用库大使李琮舍宅所建之道场也”。这个李琮,在洪武年间便侍奉燕王朱棣,历经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屡蒙列圣录用,荣宠厚恩,思无补报,欲将京都城内日中坊住宅舍为观宇,虔奉神灵,以酬国恩。其同契中贵□□□来福□□□□□阮昭亦俱健羡不胜忭跃起敬”,把自己的财产捐赠出来,构建道场:

首作前殿,虔奉龙虎君,左奉汪真君,右奉刘天君;次建正殿,以奉三清,左奉玄天上帝,右奉演教天尊;后创重楼杰阁,以奉三皇,左奉土地真官,右奉历代祖师。翼以两庑,缭以周垣,屏以三门,及钟鼓二楼、法堂、方丈道房。库庾庖□,靡不备具。

有山门,山门之后尚有两层门,所谓“屏以三门”便是这个意思。还有钟楼、鼓楼,有前殿、正殿,最后是“重楼杰阁”。

根据上面引述的文字,我们可分析出清虚观供奉了哪些尊神。其中,前殿:居中供奉龙虎君,左侧供奉汪真君,右侧供奉刘天君。正殿:居中供奉三清,左侧供奉玄天上帝,右侧供奉演教天尊。后面的重楼:居中供奉三皇,左侧供奉土地真官,右侧供奉历代祖师。三清即玉清、上清、太清,是道教中的最高神祇。三皇是天皇、地皇、人皇,也有供奉伏羲、炎帝与黄帝的。玄天上帝即北方之神——真武大帝。清虚观在北京内城之北,因此供奉玄天大帝是可以理解的。

民国以后,清虚观逐渐荒败,根据民国十七年(1928年)北平特别市政府调查,清虚观分八号与七号两个院落,其中 “七号内房屋九间,八号内房屋二十二间”。除供神及道士自己住房外,“余房出租,以便烧香生活”。观内的法物有“泥像三十三尊、铁香炉大小三个、铁蜡扦六个、铁鼎一个、铁钟一口、铁点一架、铁磬三口、铁花筒一对、铜香炉一个、供桌五张、另有石碑两座(其中一座已倒)、槐树一棵”。对照“栋宇嶙峋,金碧焕烂,都人聚观,叹未曾有”的辉煌景象,自然会产生昔胜于今的想法。1985年我去那里访问,清虚观更为窳败,早已演化为宛如蜂巢的大杂院,根据当地居民介绍,清虚观有两个跨院,南边的卫生部宿舍也是清虚观的属地,规模很大。在卫生部宿舍前面的空地上,我看见一块扑倒在地上的石碑,碑首正中镌刻的篆字是“□□清虚观碑记”。碑身的下半截,字迹还很清晰。这块石碑便是胡濙的那块碑,不知今天是否依然静卧彼处,倘有余闲我很想再去探访。

对比《红楼梦》与北京的清虚观,二者颇有相似之处,一是规模大,贾珍说:“虽说这里地方大,今儿不承望来这么些人”,北京的清虚观,规模也很宏阔。再是布局近似,《红楼梦》中的清虚观至少有两层大门,有山门、二门,有钟楼、鼓楼,有大殿,有楼,有两个院落。北京的清虚观有山门、二门、三门,有钟楼、鼓楼,有前殿、正殿,有重楼杰阁,有两个跨院。相对于《红楼梦》,北京的清虚观多了前殿和一座大门,二者基本近似。叫人难以思议的是清虚观虽然残破不堪,但是旧构尚多,从而予人以无边的遐思。毫无疑问,《红楼梦》是一部大书,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小说史中难以超越的经典。原因是多重与复杂的。原因之一是《红楼梦》描写了众多叫人难以忘怀的生活场景,比如这里的清虚观,真实的、活色生香的清虚观,为我们提供了情节以外其他可以玩味的元素。而这些元素,在快节奏、快阅读的时代,似乎被许多小说家淡忘了,他们的小说机车永远在时间的铁轨上驰骋,而忽略了本应构筑的站台,这样的小说——没有物质与空间的小说,能有多少价值呢?这就十分可疑。当然,我们很难考订曹雪芹一定来过这里的清虚观,同样我们也很难辩驳曹雪芹没有来过这里。我之所以将《红楼梦》中的清虚观与北京历史上的清虚观进行琐屑比较,不过是为以上的讨论提供一点微末的论据而已,并没有什么宏大的深邃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