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鹤鸣于天 声闻九皋 ——读朱铁志新作《沉入人海》 2012年07月23日 来源:文艺报 □李孝纯

近日读到朱铁志新作《沉入人海》,不知不觉地沉入到作者承接千载的思绪中。《沉入人海》这部杂文集,作为由朱铁志任主编的“四方风杂文丛书”中的一本,收录了作者近年来撰写的杂文,其中有不少文章在《人民日报》《学习时报》等报刊上发表,大家颇为熟悉,也有的是鲜为人知的新作,总共89篇。读完了这本厚实的杂文新作,仿佛乘着九万里风鹏,翱翔云空,其快感不能不吐。

第一,深厚的思想性与传统杂文创作方法的艺术性结合,开辟了杂文创作的新境界。我们处在社会大变革时代,以改革创新为标志的时代精神成为我们时代的价值主流,它作为一种价值取向,早已深入到人们的创作理念与审美情趣之中。因此,杂文创作理念的创新,不仅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读者的要求,也就是说,我们的读者在阅读杂文的时候,既要明白事理,接受如何做人做事的教育,又要得到审美享受和艺术熏陶。朱铁志看到了时代赋予杂文创作的历史使命,在吸收传统杂文创作优势的基础上,锐意创新,赋予了杂文深厚的思想性和学理性,在这本文集中,有的文章提出了鲜明的学术见解,有的拿出了具体实招,展现了学理深度与学术高度,以深刻的学理论述启发世人如何做人做事。比如,在《领导也是人》这篇文章中,作者列举了群众对“领导也是人”这句话的八个说法,揭示了群众怎样看领导以及领导应该怎样做人的正确观点;又比如《一个纯粹的人》《致良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变脸》《警惕一些人》《沉入人海》等篇目,有的列举了名人名家的思想言论,有的进行学理论证,有的列举了翔实的数据,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思想性、学理性,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给人以可靠可信可行的心理感受。我们知道,时下一些杂文或晦涩难懂,或干巴枯燥,看上去像个瘦小的瘪三,虽然也针砭时弊,但是没有审美享受,而朱铁志的这本文集,注重杂文的学理性、学术性,文章既内容深刻,又形象丰满,很适合现代审美情趣。应该指出的是,杂文创作达到这一境界是非常不易的,这不仅需要有学养灌注、学理贯通、学问滋润,更需要艰辛探索、敢于创新的勇气。杂文作为一种具有内在特有的精神气质的作品,是作者的文明、文化、文学等综合知识经过汇聚发酵而酿成的醇酒,又好比腹有诗书的谦谦君子,举手投足之间的文雅,是长期积累修炼而成的。

第二,“文以明道”下的社会责任担当与时代精神的张扬。古人早就说过,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以行道。杂文创作的根本目的也是这些,离开了明道与行道,杂文创作便没有任何意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亮点,一个时代也有一个时代的时弊。崇扬真善美、鞭鞑假恶丑,讴歌光明、砭黜黑暗,讴歌正气、砭黜邪气,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友善,这是当代杂文创作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朱铁志紧扣时代脉搏,勇于担当使命,用一种独特方式,对那些社会文明现象进行热情歌颂,而对那些社会假恶丑现象进行无情鞭鞑,有利于促进人类心灵的净化,有利于时代精神的张扬,有利于促进社会文明的发展。比如《专业废话》《什么人需要摆架子》《茶凉茶热说》《群鸡争虫而已》等,对官场世态、社会炎凉进行了惟妙惟肖的揭露与批判,可谓入木三分。比如在《变脸》一文中作者说:“人一阔脸就变”,原本平易近人的笑脸,一旦当起了某某主任或某某长,便开始绷着了,不苟言笑了,有的装腔作势,有的虚张声势。作者亮出自己鲜明的观点,认为“凡是有人格魅力、有真才实学的领导,通常为人态度谦和、笑容可掬”,“我更欣赏、更敬重的是居高位而不骄矜、做官员而不作态,表里如一、前后一致的领导”,“让人怕,叫人畏,令人远,甚至标榜所谓霸气,我看都不是什么好境界”。这些话语,如春风化雨,似江河行地,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杂文是时代风貌的反映,是时代的镜子、历史的影子。通过杂文,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个时代文明精神的内核与外貌,进而发现这个社会的样本,因此杂文也在无意间为社会史的研究提供了史料。朱铁志的这本文集也一样,为后人研究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提供了十分有价值的材料。

第三,脚踏实地的文风和情信辞巧的华彩为杂文创作带来了新的启示。贴近实际、文风凝练,是这本文集的一个重要特点。作者在撰写这些文章时,注重简约凝练,不穿靴不戴帽,或开门见山,或单刀直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比如《神马都是浮云?》《健康是一种责任》《中国式的冷漠》《板凳的温度》《北京的脸孔与表情》等,这些文章善于提炼概括,语言精辟,警句迭出,感情真挚,意新语工,文情并茂,具有“令人信服的真,令人感动的善,令人和悦的美”,达到了“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的境界,比如“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人才管用不好用,奴才好用不管用”,“小店本是大郎开,七尺男儿莫进来”,“五湖四海不惧其远,咫尺之间不避其近”(《人人可以成才》),“一张真实的脸孔面向世界,一片真诚的情怀面对群众”(《变脸》),“逾五十不知天命,生二毛心仍年轻”(《前言》)等等,像这样的警句全书俯拾皆是。这些精辟的句子起到了震撼人心的效果。

晋朝潘岳在《为贾谧作赠陆机》一诗中说:“鹤鸣九皋,犹载厥声。况乃海隅,播名上京。”而我今天则要说:“鹤鸣于天,声闻九皋,情理切切,富愚胸韬。”读了朱铁志的这些杂文,真是增智慧、明事理、解疑惑,受益匪浅啊!

(《沉入人海》,朱铁志著,商务印书馆2012年4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