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影视剧生产史上,以“上海”为关键词的经典作品数不胜数,1980年代的《上海滩》《上海大风暴》成就了TVB民国剧类型题材的辉煌,1990年代的《孽债》《儿女情长》与新世纪之初的《长恨歌》都是当代海派电视剧现实主义美学的代表作。但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上海似乎疏离了电视镜头,屡屡进入好莱坞大片的取景器。《致命紫罗兰》《碟中谍3》《神奇四侠2》《变形金刚2》中,多次出现上海的地标性建筑物。上述个案,从积极的认同性角度来看,说明上海日益成为亚洲乃至全球瞩目的中心;而从文化地缘构成来看,恰恰说明在那个时段内,上海并没有及时生产出具有原创性和辐射力的大众文化产品。创意短路,题材短路,市场短路,一度使上海处于“被描写”的状态。
一个“被描写”的上海,处处有上海,处处无上海,无法真实地反映出上海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的快速转型与多元变化。即便有东方明珠塔、环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厦这样的城市地标,精神内容却是虚空的。那么,如何借助电视剧这种大众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从婆婆妈妈的小弄堂、自娱自乐的小天地中走出来,讲述大时代语境中上海生动活泼的故事,讲述老百姓乐于聆听、乐于观看的上海传奇,进而通过这些传奇故事,潜移默化地弘扬“公正、包容、责任、诚信”的上海城市精神,这就对上海电视剧作的“上海创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何谓“上海创意”?《儿女情更长》《金枝玉叶》《幸福密码》和《浮沉》的成功,从侧面说明了国产电视剧中当代都市现实主义题材的匮乏,以及老百姓对这类题材的极度渴望。而沪产电视剧关注当代都市现实生活的创意自觉,恰恰与上海处于中国内地都市化发展程度最高的阶段性文化需求相符合。
实现“上海创意”,需要具备美学自觉与市场自觉。“上海创意”的美学自觉来源于历史悠久的都市文化传统。正是有了这份传统的积淀,才能在《儿女情长》的基础上生发出《儿女情更长》;才会有《浮沉》这样充分接都市生活“地气”的写实之作;才会上演像《金枝玉叶》这样“内地版”《珠光宝气》的商战传奇。
“上海创意”的市场自觉源于两大经营主体的双轮驱动。首先是国有影视公司,利用资源优势,打造演员经纪、制作公司、播出平台等三位一体的影视剧产业链,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中屡获佳绩,比如《开天辟地》《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新四军女兵》《海魂》和《焦裕禄》。其次是日益强大的民营影视公司。他们充分发挥对都市时尚剧的市场敏感,生产制作出《蚁族的奋斗》《家有公婆》等都市情感剧。他们还勇于涉足新媒体行业,一帮上海本土“菜鸟”创作的《爱情公寓》网络版获得超过10亿的点击率,颠覆了传统收视率的规则,充分展示出上海青年制作团队的优秀潜质。
正是源于国有影视公司与民营公司的竞争合作、双轮驱动,正是源于两类经营主体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市场的跨界探索,沪产电视剧作原创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上海创意”的电视剧要获得市场金杯与观众口碑,自然要重视中国电视观众的文化口味。社会家庭伦理剧《儿女情更长》、近代传奇剧《风和日丽》、都市生活剧《一生只爱你》《浮沉》《心术》《便衣支队》、言情剧《幸福密码》,谍战剧《悬崖》《誓言今生》,上述收视率高的沪产电视剧,都能够在这5种广受老百姓欢迎的国产剧类型排行榜中找到位置。
如果说沪产电视剧在新世纪第一个10年找准“上海创意”的脉搏,讲述具有上海都市精神风貌的“中国故事”;那么接下来,在国产剧市场几近饱和、竞争白热化的情况下,“上海创意”的“中国故事”如何另辟蹊径,走向海外,走向亚洲,与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的文化身份相呼应将成为发展目标。
我们注意到,新时期以来中国影视剧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于“走向世界”。问题是过于迁就西方观众的口味,早已被证明纯属一相情愿。目前,国产电视剧的海外销售额仅占销售总额的5%左右,市场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东亚一带,在欧美则以华人区为主。部分中国古装剧、历史剧仅在东南亚等中华文化圈内受到认可,而这些份额尚不足以带动整个产业的海外拓展。而现在已经到了从“西征梦”的迷思中醒来的时候,需要转换思路,发掘全球3500万海外华人的市场潜力,着力培育他们对国产影视剧的忠诚度。值得注意的是,大约85%的海外华人密集分布在亚洲三十几个国家与地区,这也使“中国故事”对接亚洲市场显得必要而且可行。东亚与东南亚地区拥有以儒学为共同文化基础的精神资源。身处儒家文化圈的核心,国产电视剧有能力、有责任依靠地缘的相邻性和文化的同源性,广泛汲取、整合泛亚国家地区较为认同的价值观念、道德评判和审美资源,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提升自身的文化大国形象。
在亚洲影视剧市场的激烈竞争中,由上海创意的“中国故事”并非没有机会。两年前《媳妇的美好时代》曾在第5届亚洲编剧大会上获得“亚洲文化贡献奖”,这部剧作获奖标志着亚洲观众对当代中国家庭伦理剧情节结构与美学形式的认同,或者说,《媳妇的美好时代》是上海制作的都市生活剧为亚洲观众提供的“标准件”之一。这说明,除了古装剧与历史剧,亚洲观众对中国当代都市日常生活也充满了文化好奇。上海作为亚洲知名的“类型城市”,有能力贡献出与此相应的文化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