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3日,《阿童木》在全球同步上映。这一早年由动画大师手冢治虫塑造的机器人形象,第一次被搬上了大屏幕。不过这部耗资巨大的好莱坞3D动画电影,无论在票房和口碑上似乎都不够成功。
《阿童木》源自日本系列动画片《铁臂阿童木》。《铁臂阿童木》是中国引进的第一部国外系列动画片,1981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了52集,让很多当时年少而今已步入中年的观众记忆犹新——2009年电影上映时,很大一部分观众其实就是这些人。在当年那些小观众中,真正懂日语的未必有几个,但能用日语演唱《铁臂阿童木》主题歌的却大有人在。国内随即出版了手冢治虫的原作连环画,更加丰富了影片的内容。由此中国读者才第一次知道,原来同样的内容,图书形式与电影形式可以不尽相同。
此后国外各种动画片纷纷涌入,比较有影响的包括《变形金刚》和《鼹鼠的故事》等等,但日本动画片对中国观众的影响恐怕最大。在这些动画片中,至少还有两部值得一提:一个是《花仙子》,一个是《森林大帝》。
《花仙子》中的“小培”形象,迷倒了多少中国孩子!当年满街售卖的贴画,全都是“花仙子”那色彩各异的美少女形象。事实上在《花仙子》中,主人公的原名音译是“露露”,“小培”之名已是汉译,但又被误写成“小蓓”——以至于很多年后人们还是流行把“蓓”读成“péi”,殊不知它的本音其实是“bèi”,根本没有“péi”这一发音。
《森林大帝》中疾速奔跑的小狮子雷欧,同样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以至于后来开发商在北京北部开发的一处楼盘,就以谐音的形式取名为“森林大地”。回首当年,《森林大帝》的情节已全然忘记,但每当想起此剧,耳边都会回响起它那激昂雄壮的主题歌。
迄今为止影响最大、家喻户晓的日本系列动画片,应该是《聪明的一休》了。这部长达298集的动画系列剧,描述了日本一代高僧一休宗纯的童年生活。这个小和尚聪明善良,乐善好施,每逢路见不平总会挺身而出,用自己的智慧帮助好人、惩治坏人。此外在剧集中,还介绍了大量的日本历史典故和风土人情,一个个小故事既让人增长见识,又令人捧腹不已。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日本动画片就带给我们一种看待生活和艺术的崭新视角。事实上有一点实在不应忘记,那就是最早为我们打开西方世界一扇窗的,不是远在大洋彼岸的欧美,而是我们的近邻东瀛扶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