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军神之魂魄 战史之精粹 ——评电视剧《刘伯承元帅》 2013年01月14日 来源:文艺报 □张 东

在纪念刘伯承诞辰120周年之际,记载刘伯承辉煌一生的电视剧《刘伯承元帅》在央视播出了。刘伯承元帅是中国人民十分敬仰的革命家、军事家。他的一生经历丰富、战功卓著,具有相当的传奇色彩。《刘伯承元帅》让我们有机会重温刘伯承的光辉业绩,深切感受刘伯承伟大的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

该剧有两个重要的收获。一是揭示了刘伯承理想与信仰的形成过程,这在同类题材的作品中还未出现过。人物传记片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给观众塑造榜样,除了要满足观众对名人人生经历的好奇心外,更要让观众通过名人成功的过程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思考,对自己的人生选择有所启迪。《刘伯承元帅》选取青年刘伯承参加科举考试失败,毅然从军,直到1955年,被授予元帅这段时间的经历。这几十年是刘伯承人生中最重要、革命生涯最光辉的年代,也是他人生理想、信仰形成的年代,这对年轻人的人生选择非常有意义。

该剧通过刘伯承人生三次重要的选择,表现出刘伯承如何从一个愤世嫉俗的热血青年成为一位革命家,从旧军队的普通一兵成长为共和国的元帅。第一次选择是投笔从戎。原本想以科举考试谋取功名的青年书生,却被以“身世不佳”为由逐出考场。刘伯承面对社会的种种不良现实,决心救民众于水火,毅然弃笔从戎,选择了当兵从军。这个选择为他一生的辉煌奠定了基础。第二次选择是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1920年代的中国社会正是危机四伏,每个年轻人都面临着人生和事业的选择。刘伯承的能力与才华,使他成为各派力量争夺的对象,其中包括蒋介石请他进黄埔做教员的邀请,但刘伯承都没有轻易答应,他通过自己的观察,阅读共产主义的书籍,特别是与共产党人吴玉章、杨闇公等人的接触,经过了两年的考虑,最终选择了共产党,选择了共产主义事业。这是他人生道路的选择,正因为选择的过程慎重严谨,所以一旦作出决定就是一生的承诺与坚守。第三次选择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刘伯承没有选择进京做“官”,他辞去了军政职务,主动请缨在紫金山下创办军事学院,当了一名教书匠。他从军队建设的长远利益考虑认定“强军必先强校”。从培养人才开始着手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再一次展现了刘伯承的战略眼光。可以说,刘伯承的每一次选择都是一次人生的升华。这几次选择,在剧中表现得非常翔实,描述过程颇为精彩,给观众带来了很好的启示和思考。

该剧的第二个重要收获是将人物与历史很好地结合起来。有军神之称的刘伯承戎马一生、身经百战,创造了诸多战场奇迹。他经历过军阀混战、国共合作、北伐,以及革命历史战争的全过程,他从最基层的士兵干起,多次负伤,九死一生,又是人民军队的高级指挥员,当过4次总参谋长职务,所以说刘伯承的一生就是一部战争史。特别是他的经历与中国革命的许多重要事件有关。比如我党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沪顺起义,他是总指挥;八一南昌起义,他是组织者之一;解放战争时期,他率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拉开中国革命战略反攻的序幕;中国近代战争史上最大的战役——淮海战役,他是前线最高指挥官……《刘伯承元帅》以这些重要的战史、军史为背景,展现了刘伯承军事家的风采,同时,观众通过刘伯承的军事生涯温习了中国革命战争史,这大大提高了电视剧的信息量和可看性。

这部电视剧的叙事简洁朴素,不做过多的戏剧化处理,不过多修饰,以朴实、自然的手法,几乎是依照编年史的顺序,记录了刘伯承经历的点点滴滴。因为刘伯承的人生经历已经非常富有戏剧性甚至传奇性,不需要再做修饰,比如刘伯承眼睛负伤手术时,担心麻药会影响脑子,让德国医生不用麻药做手术,术后清楚地告诉医生割了72刀。这样的情节、细节比编出来的更生动。

还有刘伯承的爱情。众人都知道他与夫人汪荣华是一对志同道合的革命夫妻,自然更愿意了解他们之间的那些普通人的情感。该剧以极少的篇幅展现了刘伯承与汪荣华相遇相知相爱的过程,表现了他们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如何共同面对苦难,新中国成立以后如何相濡以沫的感人故事。比如他们的幼女刘华北被特务杀害,他们像所有失去孩子的父母一样难过、伤心、甚至自责,但刘伯承知道,特务的目标是自己,他安慰妻子共同面对。这段戏表现出了刘伯承作为父亲、作为丈夫的真实情感,让人们看到了“军神”的另一面,非常打动人心。

该剧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遗憾之处,个人感觉主要是叙事不够精练,有拖沓感,节奏显得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