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对失败者的柔软安慰 ——评周瑄璞中篇小说集《曼琴的四月》 2013年03月25日 来源:文艺报 □陈明月

周瑄璞的写作,都是面向她内心的。

她的写作,与宏大叙事无关,也不迎合大趋势,极少涉及重大事件,这些大概都与她无关。她就是一寸一寸翻检自己周边的事,包括过去的、现在的、他人的。她更擅长把一件小事写得兴趣盎然,更专注于用作家的眼光发现生活,以女性的身份去反映她所感知的生活。她的小说中,几乎所有的主角都是女性,即使有几篇表面看来是以男性为主角的,但最终光彩照人的形象仍是女性。而且,她作品中的男性几乎没有顶天立地的英雄式形象,没有可以让女人放心依赖的,他们要么粗暴,要么懦弱,或者干脆瘫痪。即使偶有差强人意的男性,也只是“还凑合”而已,绝对不是高大的形象。这一点与铁凝作品中的男性形象有相似之处。

2012年6月,鲁迅文学院组织编辑了一套“中国作家前沿”丛书,集中出版历届优秀学员的作品,周瑄璞的中篇小说集《曼琴的四月》收入了她的6部中篇小说。这6部小说的选择标准不仅仅只针对内容,还尽量把她不同的写作风格、写作方式都展现给读者。这6部中篇中,最能体现作者写作技巧和复杂感情的应该是《曼琴的四月》,作者用它作了这本小说集的名字,可见,作者对它也是偏爱的。

《曼琴的四月》中,作者塑造了好几个男性形象,但同样他们都不是高大的英雄式形象。在曼琴这个人员关系复杂的家庭里,曼琴的爸爸、哥哥百胜、同父异母的哥哥百战以及叔叔留下的孩子小光,这些男子汉们无一人能挑起家庭的重担,正因如此,才更彰显了几个女主角的形象:曼琴、曼莉、丽平和丽华。

曼莉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女人。她穿时髦而廉价的衣服,从18岁开始,为了一点小利与各种她觉得“有用”的男人睡觉。而过了30岁后,她逐渐显出一个“失败者”的形象。年轻时即使穿廉价的衣服,也是漂亮的,当她逐渐失去光泽,当她不再把脸抹得五彩缤纷时,脸上很快有了一道一道的清晰的纹路。她年龄大了,那些曾经跟她相好的男人都去找小姑娘了。丈夫生病、儿子上高中都不停地需要钱,而她,仅靠开出租车挣些钱。至此,她已经注定是个生活中的失败者了,可以预见,她的生活将会滑向更失败的深渊。只是,她的路上还有妹妹曼琴,曼琴的善良,定会成为她失败路上的一个救赎者。

曼琴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美好形象。曼琴不是一个漂亮姑娘,“总的看起来,曼琴作为一个姑娘家招人喜爱的指数不是那么高,如果满分制打分的话,她的平均分大概在六十左右吧”。看,她的外形条件也才刚及格而已,但她并没有因此而降低自己对工作、婚姻的标准。她放弃了在别人眼中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小王,因为他身上有种“稼娃气”。曼琴母亲得了子宫癌,每年输血需要1.5万元,这对子女们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在这个问题上,组织给母亲看病的人不是父亲,也不是哥哥姐姐,而是曼琴。曼琴分析每个人的经济情况,分配每个人应出的份子钱,她自愿把剩余的部分都承担起来。在这里,曼琴外表的柔弱与内心的强大凸显出来。更能突出曼琴性格的,是房子拆迁的事。按照父亲的盘算,房子由百战和小光共同继承。这样,房子与曼琴并无半点关系了,然而她却给测量人员塞了3000块钱,把29个平方测成45个平方,而且,她还想尽办法,打算再送些钱,把测好的数据再改一下。也许曼琴自己都不知道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只知道,最操心最受累的一定是心最软的那个。

丽华刚出场时,我曾暗自揣测,她应该会跟婆婆关系很僵,但事实是,她是婆婆的另一个救赎者。丽华长得不错,家庭条件也好。当得了子宫癌的婆婆要求住在她和百胜家时,连百胜这个亲生儿子都心生嫌恶,她却细心照顾,变着花样儿给婆婆做好吃的。尤其是,当她陪着婆婆见完当年的老情人,昔日的老情人明显表示出对婆婆现状的厌恶时,她心里对婆婆有了更深的同情。因为这个让人心思一动的小细节,我便生出对丽华无限的喜爱来。在她同情的泪光里,折射出人性的美好与慈悲。

最后说说曼琴的母亲。把她放到最后,是因为我觉得作者对她的感情是最复杂的。她是一个失败的女人、妻子和母亲,但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绝不是想树立一个反面教材,让人们去批评、谩骂。作者更想表达的,是理解和同情。

曼琴的母亲为了跟曼琴的父亲结婚,把自己与前夫生的女儿送了人,结婚后,又跟别的男人跑了,导致曼琴的哥哥被捂死在被窝里,自己也丢了工作。后来,她不是跟这个男人就是跟那个男人,是个典型的“不正经”的女人。在外在的道德要求和内心强烈的情感冲突之间,社会上的人基本上都选择道德而压抑情感。曼琴的母亲却是个例外。她是一个执著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女人,而且她不懂得掩饰,不懂得偷梁换柱、暗渡陈仓、瞒天过海、欺世盗名,所以当她对生活的追求以失败告终时,她的种种不堪往事就完全呈现在世人面前,让人们有了侮辱谩骂她的诸多理由。大概批评她的人中,大部分是含有一种嫉妒心理的:她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情,曼琴的母亲却做了。即使失败了也无悔。对于这样一个“不正经”的女人,按照一般人的思路,晚景必定是凄惨的,以惩罚她年轻时犯下的错误。曼琴的母亲最后得了子宫癌,身体开始溃烂,但因为有曼琴和丽华,母亲才能继续享受4月明媚的阳光。

小说中的多位女性都是生活中的失败者,尤其是曼琴的母亲,但作者为她们送来了曼琴,送来了丽华。因为曼琴的善良,因为丽华的理解,她们的结局才不至于太凄惨。这是作者对这些失败者的柔软安慰。

《曼琴的四月》开头是不紧不慢的,但读着读着,感觉生活就像一根细线密密匝匝地绕上了脖子,让人渐渐喘不过气来,越挣扎勒得越紧,只能由生活套着脖子,小心翼翼地前进,只要能喘息着别被生活勒死了,活下去,就好。

读周瑄璞的小说和散文,会发现她心中藏着最深长的悲悯。从她的博客中看到,她在路边买个西瓜,明显感到少了斤两,也能对小贩的行为表示出深深的理解,“他们也是为了生活”。我想,正是因为这种悲悯情怀,才让她对生活有了深深的思考。有思考就有痛苦,所以她说:我痛苦,所以我写作。她与这些仓惶的痛苦邂逅,从容不迫地深入到人物内心的褶皱里,在岁月的流逝中,不慌不忙地让自己的文字更加圆润与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