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难忘的木偶片 □林 遥 2013年06月14日 来源:文艺报

在美术片的种类里,我最喜欢的是木偶片。这个概念可能基于小时候顽皮的动手能力。每次入手一件新玩具,我第一个想法就是怎样才能让它动起来,为此我的玩具总是七零八落,体无完肤。我想木偶片最初的创意大概就是想让孩子们的玩具动起来吧!

我印象最深刻的两部木偶片,是《崂山道士》和《阿凡提的故事》。

《崂山道士》改编自《聊斋志异》里的一段故事:有一个整天想当神仙的书生到崂山去学仙,老道长给他一把斧子,让他每日上山砍柴。书生天天砍柴,吃不了这份苦,就想偷偷溜回家,却发现老道长不经过门就可以穿墙进去。书生就要学穿墙术,老道长教了他穿墙术,叮嘱他不要为非作歹,不然仙术就要失灵。他回到家打算以此术去偷东西,结果仙术失灵,头被墙撞了一个大包。

《阿凡提的故事》则取自维吾尔族的民间传说,主要讲聪明的阿凡提如何与欺负穷人的财主伯克、巴依斗智的故事,这个比较长,有十多集,一集一个故事。

这两部木偶片的人物造型都很夸张,尤其是阿凡提那翘翘的胡子、长长的鼻子、小圆眼睛、头上裹着缠头布、骑着小毛驴的形象,让我过目难忘。尤其让我惊奇的是人物的表情。木偶的表情多半因为选用材料的问题显得呆滞,比较“二”,但创作者却通过眼睛巧妙的变化,弥补了这一点。后来我才知道,这些变化是在逐格拍摄时,通过更换头像和更换眼睛和嘴巴完成的。像阿凡提转动的眼珠,是用两片圆形磁铁,粘在人物的脸上,从而达到灵活转动的目的。

值得称道的还有配音,不仅进一步塑造了人物,还留下了很多精彩的台词。《崂山道士》的配音是程之先生,几段拿腔拿调的唱腔,把书生的那种好逸恶劳、异想天开的气质唱得淋漓尽致,“谁家有银,谁家有宝,穿墙进去,我穿墙进去,拿了就跑!”听过一次,再难忘掉。《阿凡提的故事》里为阿凡提配音的是毕克先生,磁性而独特的嗓音,在散发出温暖的同时,又透着一股狡黠。为巴依老爷配音的是邱岳峰先生,一句“埋沙子种金子,沙子一袋子,金子一屋子……”在两人的对话碰撞中,看得我捧腹大笑。

《阿凡提的故事》之后,我还看过《大盗贼》和《倔强的凯拉班》,片子虽然精彩,但却不是改编自中国本土的故事了。再以后就感觉没什么精彩的木偶片了,美术片的导演动辄CG、3D,纷纷投入到大场面、新科技的创作中去,木偶片愈加的小众化了。

事实上,这种既富有娱乐性,又富有教育意义,并且人物造型和制作都精良的木偶片,即使现在重看,每一个角色依然是成功的,各有各的生动。在最简单不过的童话世界里,黑白的界限一目了然。它强调的不仅仅是想象力,而且告诉我们美与丑。纵观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看过的那些美术片,皆可看作是我们这一代最初的心灵和道德教育。

几年前,我看了蒂姆·伯顿的《骷髅新娘》,虽然我不喜欢那种哥特式的阴郁气氛,但对其制作精细的程度仍叹为观止,我期待着能再有一部具有中国特色、众口相传的精彩木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