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从望月到奔月 □李 舍 2013年10月25日 来源:文艺报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奔月的远古神话,几乎家喻户晓,被称为中国十大古代爱情故事之一。直到今天,国人依然延续着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一幅嫦娥奔月图,乃是世人渴望美好团圆的情感写照。一直以来,月亮、嫦娥都是情的寄托,美的化身。诸如我们耳熟能详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会给人无限遐想和希冀。这么多年过去了,“婵娟”依然挂在高空,催生着无数微妙的情愫,陪伴着众多寂寞的心灵。

文人雅士们望着月亮的时候,往往会浮想联翩,然而,即便想到那首“望着月亮的时候,常常想起你。望着你的时候,就想起月亮”,除了自己的小情小调,又有谁能想起真正实现“嫦娥奔月”的科学家。当被誉为“嫦娥之父”的中科院院士欧阳自远坐在眼前时,我羞愧得不敢看他。作为一个书写者,不听欧阳院士的课,不会了解中国人探月之梦的伟大和执著,听了欧阳院士的课,才懂得什么叫赤子,才知道什么叫爱国。

欧阳院士生动的讲述,再加上一幅幅翔实的图片,让我在脑海里把那轮圆月肢解的同时,也了解到世界上空间探测的进展,以及对月球探测的重大意义。都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可大多时候,我们普通人的视野只局限在人类自身。听了欧阳院士的“中国人的探月梦”,才知道月亮也会死亡,并且早在31亿年前就已经死亡。只不过它的死亡和人类的表现形式不同,它只表现为没有大气、没有任何生命迹象。事实上,这个我们一直认为不死的球体,早已没有了任何活力。将来的某一天,地球也会死亡。因为地球内部的能量是有限的,它从形成到现在,一直以火山喷发、地震等形式不断释放和消耗。随着地球能量的消耗殆尽,地球内部会逐渐冷却,变得详和安静,但这死亡并不可怕,也不像传说中的世界末日那么恐怖。地球死亡了之后,地球外部的气候、冷热变化,跟地球内部的能量没有任何关系。只要太阳在,地球上的生物就可以继续生长、繁衍。

相对于文学来说,科学很神奇。这个被我们想象成有仙子、有玉兔、有桂花树的星体,原来也是母亲的孩子,是某年某月因两个天体相撞而诞生的。这场被科学家称为“太空中的悲壮婚礼”,把一个忠诚的孩子赐给了地球。它始终围着母亲运转,尽最大努力为地球阻挡着一个个撞击过来的星体,保护着她的母亲。这个被文人们赋于浪漫色彩的行星,在科学家眼里,只是地球的卫星。另外,针对小行星撞击地球的问题,欧阳院士表示,目前的科技水平已完全可以精确计算出地球附近小行星的运行轨迹,一旦发现它们有可能撞击地球,就会提前做好各种预防措施,让它们与地球擦肩而过。

对于多愁善感的文人来说,科学也很残酷。它会撕碎一切想象中的美好。小时候,受吴刚伐树、玉兔捣药的蛊惑,我们总会出神地抬头望月,又仿佛真的看到月亮里有一棵树,有人和玉兔……如今,这一切都被人类的探月之旅所打破。我国以嫦娥命名的探月工程,不再是无病呻吟地望月,而是通过科学的手段奔月,到月亮上去看个清楚。想那寂寞惯了的嫦娥,忽然被外界的窥探搞得无处躲藏,会不会更后悔当初偷了那灵药,会不会夜夜失眠、天天煎熬。那最爱举杯邀月的李白,若泉下有知,怕也会摇头叹息,锁眉低吟“嫦娥睁眼看月球,环形山脉无尽头”。一个美丽的谎言被人类编织又被人类打破,那层神秘的纱幔后面再也没有了遐想和空间,或许会有遗憾,然而,文人缔结的神话王国,又怎能比得了我们科学家的嫦娥奔月。

探月的嫦娥带回了清晰全面的月面三维图和大量资料,探索到了能供地球人发电使用一万年之久的百万吨氦-3,虽然我们中国只需取8万吨就足够,可这8万吨最后能不能拿到,就要看在未来的全球太空资源争夺战中,哪国实力更强。从欧阳院士的讲述中,目前,以欧阳院士为首的科学家们,已经为未来的载人登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为未来的深空探测做出了规划:探测距离将由远及近,探测范围将围绕太阳系,探完月亮之后是火星。探得火星是最可能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人类欲以火星为切入点,再造一个地球的国际移民计划,中国能否分得一杯羹?相信中国有欧阳自远这样终生致力于科学事业,真正心装家囯天下的科学家,未来的星际之争,一定会有我们中国人的一席之地。

鲁二十一的班主任陈涛曾讲过:有些老师,甚至不用讲什么,本身往讲台上一坐就是一堂课,因为他的气场、他的品格、他举手投足都能让你领略到大家气质、学者风范。此话果然,欧阳老师从开讲就面对大家站着,直到不得不坐下翻课件页码,他先向同学们说了声“对不起”才坐下。我信了那句话:人的学问有多大,涵养就有多深。这么一位受人敬仰的国际知名人士,还能这么谦虚平易,仅这一点就够我们学习一辈子的。之前,欧阳自远真的很远,名字只在书本上看到,人只在电视上见到。今天忽然见着了,且这么近距离地听他讲课,怎能不激动。欧阳老师坐在台上,我就坐在第二排,空间上来讲,是清清楚楚地见了面,可我只是不曾说一句话的聆听者,他不会知道我是谁,我却永远记住了这一课。

当讲课结束,我得知欧阳老师已是78岁高龄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在中国,有几个78岁的老人,还在为国家的科学事业呕心沥血?有几个78岁的老人能如此的思维敏捷、精神矍铄?又有几个78岁的老人如此的激情澎湃、壮心不已?我真想为欧阳院士向天再借五百年,好让他带领他的科学家队伍继续前进,到那时候,中国的深空探测将领先世界、所向披靡。向您致敬,欧阳院士!您的中秋佳节,一定比别人过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