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反思中国乡土文明的《后土》 □王志彬 2013年11月25日 来源:文艺报

叶炜致力于乡村题材的书写是令人感动的。因为传统中国是农业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农民一直是社会最庞大的群体。农民不仅是乡土中国历史的缔造者,也是乡土中国现代化的推动者。在现代中国文学以审美方式表达乡土中国现代化历史的进程中,“农民”、“乡土”和“农村”一直是现代中国文学的重要话语。但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乡村民众大规模地向城市迁徙,城乡人口格局发生重大转变,今天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越了农村人口。这不仅是简单的数字变化,其背后是城乡文明的变化。作家们敏锐地发现了城乡文明的变化与变迁,面对乡村文明的式微及城市新文明的崛起,他们的创作集中表现了对城市新文明和乡村传统文明的思考与反省,其中城市书写更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自新文学发端以来,文学表现农村和农民,是现代中国文学应有的责任和精神。新时期以来,一批充满现代意识和乡土精神的作家对农村和农民表达了现实关怀,这样的作家有路遥、莫言、张炜、贾平凹、陈应松、周大新、孙惠芬等,他们不断关注现代化和城市化冲击下的乡村世界,在与城市现代文明比对中,反思传统乡土文明和传统文化,创作出《人生》《古船》《九月寓言》《湖光山色》等作品。虽然作家们的关注方式、写作姿态、表达意图不同,但他们写出了对乡村的眷恋与记忆,写出了乡村的脆弱与忧伤,写出了乡村的现实与未来。其中最难能可贵的是,一些“70后”作家秉承文学传统,以强烈的使命感去书写乡土中国,较突出的是北京的梁鸿和江苏的叶炜,他们推出的《梁庄在中国》《出梁庄记》《富矿》等已在文坛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君履后土而戴皇天”(《左传·僖公十五年》),“后土”寓意江山社稷之基石、黎民百姓之土壤。而书写乡村的根本是要落在“土地”上的,因为土地不仅是乡民生养的“后土”,更承载了乡村社会的文化和精神信仰。土地的流失、变迁,尤其是人们对于土地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出乡村世界经济、文化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叶炜的《后土》以苏北鲁南的小村庄为背景,在真实再现近30年来中国乡村世界政治生态和生命情态变迁的基础上,通过人与土地关系的变化,直指现代化冲击下的乡村农民的精神蜕变和信仰危机。这样“土地书写”的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一部文学作品的好与坏,与其所建立起来精神空间的大和小、深度和广度,是有很大关系的。”叶炜把创作指向农民精神蜕变和信仰危机,显示了他的文学追求和文学抱负。但除此之外,我更认为叶炜在表达时代宏大叙事的背后是为自己营造一个神性的写作背景,找寻一个深厚的有生命力的创作之“根”。因为任何一个成熟的作家都有一个独特的地域文化背景,从校园系列《大学.COM.羊》,到都市言情小说《糖果美不美》,到《富矿》和《后土》,叶炜一直在努力地寻找一个使之创作持久的发力点,《后土》是他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经过《后土》他回到了故乡,回到了“苏北鲁南”文化蕴涵丰富的地方,相信“苏北鲁南”将为叶炜的艺术创作提供坚实的支撑。

叶炜的《后土》有着深刻的艺术自觉性。这种自觉性表现在他小说的语言、结构和手法上。叶炜小说的语言一贯是干净而又深富弹性的,文字所呈现的艺术张力在《后土》中随处可见,他借助场景、动物、景物描写,寥寥几笔让读者回味无穷而又平添无尽的想象。同时,《后土》中大量方言的运用,不仅显示了叶炜对“苏北鲁南”文化的拥抱和认同,也彰显了地域文化的主体性。如果打开王安忆的《小鲍庄》,我们发现王安忆的苏北语言给予了读者同样的审美感受——陌生而又亲切。《后土》的结构是独特的,《后土》中的“土地”是传统乡土中国的衣食所在,也是现代社会的商品资本,更是进城乡民的精神家园。土地对于农民意义的变化,也显示了乡土中国命运的变化。但这一命运的变化不是从“夏至”到“惊蛰”一年的时间,而是30年时间。叶炜巧妙地运用了24节气作为小说的标题,这样的安排很容易让读者将其与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和阎连科的《风雅颂》的结构美学联系起来。时间就是历史,《后土》如此的结构安排既很好地讲述了一个个故事,同时又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好小说必然要有好的故事,叶炜精于讲述故事,在他的作品《糖果美不美》以及《富矿》中已有很好的表现。麻庄是中国农村的缩影,叶炜要表达的是乡土中国30年的历史,这样宏大的叙事对于一个有过农村生活体验而又身居都市的“70后”作家而言是艰难的。这种艰难一方面在于国家体制对于最基层的乡村社会的影响,作家难以把握与触摸;另一方面在于对农民形象的理解上,即作家如何去塑造个性感、时代感都较为鲜明的农民形象。叶炜将过往真实的乡村生活体验以及对当下乡村审美想象相结合,通过一个个精练、真实、细腻的小故事,架构起他宏大的文学叙事。结构对《后土》而言不仅是塑造作品的形式之美,对于深化作品的主题和刻画人物形象也同样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后土》对于地域文化的书写是成功的,小说中富有“苏北鲁南”风味的民间歌谣、神话传说、历史故事和俗语谚语俯拾皆是,这些地域文化的描写运用,显示了“苏北鲁南”的文化性格和文化品格。对于《后土》自身而言,地域文化既是小说的内容,也是叙事方法。乡村世界的家族文化、政治文化、鬼魅文化以及性文化的展示,增添了文学表达的艺术张力以及小说的文化涵意。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土地庙是典型的地域文化符号,是麻庄乡民的信仰所在,这个符号自始至终贯穿于小说中,不仅成为麻庄乡土文化的标志,也成为贯穿小说的重要线索。

叶炜是一位非常勤奋的作家,也是一位值得批评界关注的作家。从《富矿》到《后土》,他的创作既传承了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也充满了对形式有意味的探索;既表现出了对历史的担当,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刻剖析。叶炜的文学创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70后”作家群的艺术表现和艺术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