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几乎无心改稿,窗外的桂花树开花了,阵阵幽香袭来,闭上眼睛,深深地呼吸,身心就好似被泉水洗濯过的清爽,让你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事,只顾来品味桂树的秀姿和感受它醉人的芳香了。窗外的桂花树稀奇的高大,茂密的绿叶如伞状围绕着树杆,树枝上簇满了淡黄色的小花朵,清秀小巧,如星星点点闪烁在绿丛中,秋风吹过,芳香四溢。
秋真是位多情的诗人,而且把爱秋的人们也变成了诗人,初秋那满山的七彩令人如入了童话世界似的,忍不住要在橙红蓝绿中嬉戏欢舞。隔一阵那金黄的田野,沉甸甸的果实又让你充满喜悦与感动而情不自禁大唱赞歌。今天,上午还在为落叶飘零而暗自伤感,现又为桂花飘香而兴致盎然。看着桂树上清秀可人的小花朵,不由得想起李清照的《鹧鸪天》:“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此诗表达了作者对桂花色淡香浓的赞赏,对屈原的《离骚》遍收名花珍卉、惟独未列桂花于其中而鸣不平,说这位先贤是情思不足。我想这位先贤并不是情思不足,许是身旁并没桂树,即使有也可能未曾沉醉于桂花清沁肺腑的芳香。桂树开花时间其实很短,仅中秋前后,犹如昙花盛开,很想开得更长久些,最后不得不让凋谢来注释它曾经的灿烂,桂花却是香飘十里以让人铭记它。像我窗前也生了这么一株高大的桂花树,秋中静坐窗前,自会是情思万涌的。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出自唐朝诗人宋之问《灵隐寺》。看来赏桂闻香白天和晚上又有不一样的情思,芬芳四溢的桂花似乎总与皎洁的明月联系在一起。我也想探探究竟,晚上散步一直在桂树旁转悠,我住的花园自不能与杭州灵隐寺那世外圣地相比,但夜深人静,没了车来车往,少了人声喧嚣,倒也清静自在,那幽幽天香也同样能感受到,当然在那圣地里闻着自是更清新些,心静才能更好地品味。
在桂树下望月自会遐想联翩。相传月亮上有棵桂树有500多丈高,树即伐即合,砍树人名叫吴刚,在天界犯错,被玉帝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事,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但吴刚又很幸运,因为至少每天能看到美丽的嫦娥。嫦娥是帝喾的女儿,也是神射手后羿的妻子,后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嫦娥偷吃灵药成仙了,飞往月宫,在那荒芜的月宫之中度着无边的寂寞岁月。她的故事令不少文人骚客感慨、遐想。李商隐的《嫦娥》深刻表现了她的寂寞和悔恨:“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诗人在讽刺虚妄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生命哲学命题,即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长生的目的是什么?生命的意义自然远远胜过生命的恒久,而嫦娥真的很孤独吗?也许并不是,起码有一只惹人怜爱的玉兔相偎,有桂花树相伴,清香萦绕,还有吴刚相陪。也有另一个版本说嫦娥是个美丽善良的村姑,为了拯救爱人后羿与苍生勇敢吞药而升月。这些都是美丽的传说。而我宁愿相信后者,美好的爱情往往能温暖一颗孤独的心灵。
四周的灯火慢慢熄灭,偌大的花园又变得清冷空荡,我仍在桂树旁转悠,还好头上有轮明月照着,无论走远或走近,独自在空旷的夜中,也不如以往那么孤独,至少有抹幽香陪伴着我。回屋时,我想起唐代诗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桂花飘香,临近中秋,不知那月夜我是否仍独自漫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