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事文艺巡礼 2016年11月28日 来源:文艺报

舞蹈《我们都是亲兄弟》

文学:也是满山红叶时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事题材文学创作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在许多方面值得加以回溯、总结和思考。

响亮的轰鸣 盘点近些年来军事题材文学创作实绩,可以看出很多中老年军队作家,不仅依然保持着强劲旺盛的创作活力,而且身手显得更加不凡,不断推出高质量的作品。使人备感欣慰和期待的是,这些作家老而弥坚、炉火纯青,为人们所热切呼唤的军事题材扛鼎级的力作,仍然寄望于这支战斗力很强的队伍。其中颇为引人瞩目的是徐怀中的《底色》,其所谓的“底色”,或许可以诠释为战争是生命的底色,生命又是战争的底色,同时在此“底色”之上,凸显了军民的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和乐观主义的精神和气质。朱增泉的《战争史笔记》,是作者花费5年时间对中外战争史辑古钩沉,“因事因人而异,不拘一格,汪洋恣肆,遂成一己之见”,显示了深入审察与探究历史的眼光。李瑛的《南海之恋》,依然是以瑰丽的想象与细腻的感受,来进行情韵独具、诗意盎然的抒发,来表达对祖国领海及守卫蓝色疆土官兵的挚爱。 王宗仁的《藏地兵书》,以恒久不变的姿态、深挚的情感和更加老辣醇厚的文字,坚持着对驻藏官兵的纵情歌唱。周涛的《南疆:一段记忆》,是作家对多年前上前线体验战争生活的经历进行追溯,写得率性、自负、张扬、洒脱、狂傲,既鞭辟入里又耐人寻味,以作家惯见的笔法所书写的袒露真性情之作。贺捷生的《外公在母亲心中》,所书写的人物是自己所追思、所景仰的外公形象,作者通过对其曲折经历的纪实性重述,告诉读者什么是历史的苍茫与血腥,什么是人性的果敢与坚毅,什么是伟岸的人格和情怀,具有某种震撼性的阅读效果。凌行正的《戎行风景》是纪录半个多世纪风云征程的作品,让我们看到的是一颗阅历丰富却依然年轻的老兵心。程步涛的《记住那些地方》,通过众多革命老区的体察、感受和思索,在诗作中表达出浓郁的诗情和令人警醒的忧思。高建国的《一颗子弹与一部红色经典》,既是对历史的富于温度的写实与再现,又是从今天的制高点上带有历史纵深的立体思考;既是对某些历史迷雾与尘埃的诘问与廓清,又回到某种事实的基点上去进行精细的审视与考察,告诉人们历史本身的丰富、曲折与惨烈,以及它对于我们今天所富含的喻示。刘立云作为有着旺盛创作诗情的诗人,诗作保持了较高的水准,如《天空是另一种悬崖》写到:“天空是另一种悬崖,它也有绝壁,也有万丈深渊”,这一意象也颇为奇特,充满惊人的想象力。

徐贵祥的长篇小说《四面八方》,仍然坚守着革命战争题材的书写,其以英雄主义的情怀和汪洋恣肆的文笔,精心地塑造了军队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强调了知识和智慧在战争中的作用,从而写出了革命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力作。王树增的《抗日战争》,是以全民族的抗战为其书写对象,全景式地记叙了1937—1945年八年间中国抗日战争的主要战役战斗,既有详尽的记叙、分析、总结与点评,更有深刻的思考,被誉为反映抗日战争的“登顶之作”。黄国荣的《极地天使》,是对二战期间中国山东基督教教会中心维县东道院,这一为人们所知不多的东方奥斯维辛的生动反映,赞扬了中国人民和国际友人在反法西斯斗争中所表现出的牺牲精神。都梁的《大崩溃》,全景视角叙述描绘了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同日军的豫湘桂之战,就其直面的题材内容、战争的惨烈程度、达到的文学水准而言,都是有颇为独特的意义与价值的。作者在这一题材领域所进行的独特艺术思考和探索,为我国的军事题材的创作开辟了更为广阔的表现空间,提供了更为崭新的写作经验。

现实军事题材的创作也出现了一些优秀之作。苗长水的《梦焰》,对军营现实生活矛盾的揭示颇为大胆,在许多军营人物、事件与情感的表现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力度。这有赖于作家扎实深入部队基层,使小说文本的写作有了较为坚实的根基,也才有了对于生活矛盾令人惊心动魂的展示,对于军营人物形象生动的刻画,对于强军目标逐梦般的火热呈现。赵江的《王牌班》,以一个步兵班的成员作为小说的主要刻画对象和结构的主轴与基础,班长熊大臣是一个具有张力的形象,出身平民却渴望成功,他身上有一种与年龄不相称的成熟气质,他把一个班集体带成了上下瞩目的最优秀的战斗集体,这无疑是一个崭新的士兵人物形象。这部生活很前沿、人物很新颖、内容很扎实的作品,把握住了部队基层的生活和现时官兵之间的时代特征,部队的生活和人物的个性都很有现代感,反映出现实军事题材创作的新进步、文学传统的新延伸。

一些短章小制是对个人经历的回顾与书写,肯定都是军旅记忆最为深刻的那些片段,特别是出生入死的战场经历,以及与军旅相关的某些非常片段,在作家的笔下呈现出来时,就有了种种打动人心、令人感怀的韵味与深意。如周大新写的《当兵上战场》,是与战争相关的种种心理体验,一位战友关于在战场上开杀戒的经历与过程,无疑是战场对真正军人的那种不可回避的铸造,读来颇发人深思。朱秀海的《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作者用战地和北京盛开的梨花作为象征,来追忆出生入死的英雄郝修常们,以及作者自己所经历和感受的战争岁月,作品中透出一种对战斗者、牺牲者深切幽远的缅怀之情。李鑫的《英雄山下的宿营地》,作为记者的作者同烈士母亲的联系与寻找,体现了人们对烈士的深沉祭奠,对生者的那份情意,其动人的力量在于告诫人们,永远不曾也不应忘记为国捐躯者。裘山山的《行走高原》对高原人物的生动刻画,源于其细微的观察与真诚的体味,读起来竟使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和温暖。

勇敢的跋涉 无论是革命历史题材的文学创作,还是现实军营生活,无论是重大的题材,还是有难度的题材,军队的和地方的作家们都作了极为艰辛的努力,思想艺术上的探索与积累也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一些作品显示出一定的锋芒和深度。假如我们静下心来认真研读这些作品,会发现很多作者在创作上是相当着力的,而且也是卓有成效的。

项小米的长篇小说《记忆洪荒》所表达的含蕴或许是,无论是在“洪荒”时代,还是在其后的漫长岁月,人们的肉体和灵魂都会被时代的风雨所剥蚀,却又都会在不可知的力量推动下,沿着各自的性格轨迹顽强地向前发展,然而这就是历史,这就是生活。经历过战争生活考验的施放,新推出的长篇小说《弹头十字架》,就是根据其在战场所获得的真实生活影像写出的。这部作品在竭力从事的真实描绘中,透露出对为国征战与捐躯者极为真诚的赞颂与祭奠。余之言的《战争画廊》,撕开的是民族至今依然阵阵发痛的疮疤,在血污与沦丧的洗礼中,在痛楚与苦难的咀嚼中,不仅让人进一步看清日本侵略者的丑恶与罪行,更引领读者走进民族本应具有的性格与精神的世界,去认识被泼满战争血污却又决绝抗争的伟大人格。李西岳的《血地》,再现的是抗日战争最为艰苦卓绝的历史时期的真实生活场景,极为生动地表现了冀中人民“宁当刀下鬼,不做亡国奴”的不怕流血牺牲的伟大胆魄,有力地再现与弘扬了冀中人民于危困孤绝的生存境遇中所具有的达观精神和血性品格。张春燕的《向东找太阳——寻访西路军最后的女战士》,再度把人们的视线引向历史,重现那段过去,审视西路军特别是西路军女战士所遭遇的命运,并在对她们的今昔所做的沉痛而悲悯的叙述中,进行精神的烛照,赞美她们是如何在血污滴落、荆棘遍布的土壤上,开出璀璨夺目的信念之花。刘烈娃的中篇小说《老子革命多年》,充满辛辣而又幽默的气质,在历史与现实相互关照间,强调对现实的强烈审视的意味,具有较强烈的冲击力。陶纯的长篇小说《一座营盘》,以很大的勇气揭示了在一段时期里,部队生活中存在的某些严重问题与丑陋现象,具有深刻的警醒作用。刘静的《尉官正年轻》,以新的眼光和年轻的心态观察军营生活,其书写年轻军官们的爱情生活,充满时代气息和阳光格调的动人叙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侯健飞的《回鹿山》,让我们随作者走进往事如烟、人生苍凉、情意弥漫的回鹿山,认识了一个曾经厮杀疆场、后却被生活苦难重重包围而失意潦倒的军人父亲形象,了解了一个乡村青年苦涩而坎坷的成长道路和心灵历程,体验和感受到一个作者写出的那种属于生活所分泌的灼人疼痛与温暖。傅宁军的《淬火青春——大学生从军报告》,对大学生从军这一问题作出了历史性、系统性、多侧面的条分缕析的透视,充分反映出部队观念意识与方法措施的显著改变,揭示出国家与军队对大学生从军这一问题上的探索、思考与决策。曹岩、马泰泉等的《极度威胁》,通过逼真还原至令人惊魂的追记与叙述,可以让众多对赴非洲抗击埃博拉疫情的爆发,对中国白衣天使征战经历知之不多的读者,更为真切、详尽地了解其战斗的日日夜夜,从一个侧面认识中国当代军人和医者的精神与胆魄。马晓丽的短篇小说《俄罗斯陆军腰带》是一篇视角比较独特的小说,通过描写中俄两军联合军事演习中的故事,从军人腰带入手,生动传神地描绘出了中俄两国军人迥异的文化性格,表现出了作者非常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深长的文学意味。张子影的《炸弹》描写刚刚步出校门的一对毕业生夫妻实际生活的困窘与不易,他们经历着种种的磨难考验,恶劣的情绪炸弹样爆发。但相濡以沫又使他们感受着彻于心扉的温情,因此小说在某种富有张力的叙述中,获得一种饱满又蕴藉的力量。这类作品还有许多,举不胜举。

坚忍的成长 相比而言,年轻一代军队作家的成长同样值得关注。他们已形成了一个同气相求、相互激励的群体,有着明确的文学追求,执著而坚忍地进行着探索,并且在创作上取得了可观的成绩。王凯的《瀚海》是一部体现严格写实主义精神的作品,作者让走近那片瀚海和它的守望者,了解与认识和平时期的军人的日常生活及其中蕴藏的独特的军人情怀,其内在生活蕴含与人性透视都很值得我们为之深思。西元是一个有明确追求的年轻作家,他尝试着小说写作的各种可能性,其《死亡重奏》是其近来备受关注和好评的一篇作品,小说采用电影慢镜头和特写的手法,突出地体现了“战壕里的真实”,细致入微地描写了战场上的血腥和残酷,有着强烈的真实感与冲击力。李亚的《海上升明月》虽从护航舰队生活切入,却又将笔墨荡开去,离开现实回到历史,以传奇的手法,讲述了一群海盗的曲折故事和一个人充满传奇的一生,使作品显得那样血腥而苍凉。朱旻鸢的《掌门人》描述一群为部队家属院站岗值勤的哨兵们,所经历的琐碎生活,所遭遇的种种矛盾。从这一当代生活视点出发,作者在看似戏谑的风格之下,反映出的是对军队生活和军人价值的严肃思考。张鹰的《此岸彼岸》所描写的就是一对从此岸向彼岸进发的男女红军战士,在蹚过属于他们的人生之河时,尝尽了人间创痛苦涩、难以吞咽的百般滋味,从而演绎了一出既平平常常也轰轰烈烈,既曲折凄婉却感天动地的人生大戏。刘克中《英雄地》中的“英雄地”,是作为一种精神与信念的象征,被作家埋藏在作品与人物的情感深处,既写出了一些人令人错愕的精神崩塌,也写出了主人公绝不动摇的无悔坚守。李骏的《黄安红安》以革命史、家族史和个人史的立体角度,既让人看到从“黄安”到“红安”血雨腥风、前赴后继的惨烈斗争历史,也展现了新中国成立至今乡村生活的一系列变迁,既有其写实性的纪述,也寄寓了幽深的沉思。周建的《在爱的尽头等你来》反映的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一批军队干部子女的军旅生活,是对纯真年代的青春与爱情、理想与信仰的真诚书写。董夏青青的《堆垄与长夜》,远离都市的边疆地带的苍凉感扑面而来,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新颖感受,随着文字的铺展滔滔汩汩地奔流而出时,显得如此的悠扬与绵长。

殷实的《天行健》以较宏大的规模,对李素芝这样一位在藏区行医的典型人物进行全方位的扫描。作品不止在于用深情的笔墨,记述其在藏区高原治病救人的感人事迹,更在于字里行间透出这个高寒缺氧地带、环境严酷之下的人性温暖,还在于作者所进行的思想的穿透以及对诸多社会问题所表达的关切、思考和疼痛,从而赋予作品多重的品格与质地。赵雁的《中国飞天梦》从“神一”到“神十”,一个“梦”字以简约而又形象的概括方式,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高蹈雄心与宏阔志向,深切形象地展现出来。王龙的散文《刺刀与灵魂的较量——一位日本作家笔下的南京大屠杀》讲述了一位日本侵华战争中的“笔部队”成员石川达三的命运,来向我们揭示日军侵略战争中的舆论宣传与管控制度,可以让我们了解更多历史事实与真相。

马萧萧的诗歌朴素而灵秀,有一种铁血气质,富有积极力量。他这样来写在西北当兵的人:“他们读连载的寂寞,读重播的相思,读长篇的高山反应,读得最熟的是版权页般的界碑。”长期沉吟西北边陲生活,才可能有这样奇异而灵动的句子,其比喻新颖,联想超凡,令人耳目一新。大兵的《血之花》把视线投向悲怆的历史,去写曾经的无边伤痛和今日的思考,显示出诗人饱满的激情和对自身责任的思考。康桥的《燃烧的歌唱》,诗人对烈士邱少云泣血般的深情歌唱,让人看到了诗人沉痛与愤怒的情感,这无疑是从军旅诗人的立场出发,对污名英雄的蓄意而可耻的行为,所作出的有力回击。杨卫东的《志愿军,四百三十七具遗骨归乡》,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先烈的直挚情感和深切的思考,其所刻画的诗意形象和不同寻常的诗意表达,都给人强烈的感受和罕有的触动。郭晓晔的《阳光下的审判》,是对冰冷的历史图景作出的高度概括性的描绘,诗人从历史的血污与创痛中,发出对于历史的沉思与追问,对杀人者的谴责与鞭挞,仍然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胡松夏的《甲午》,是甲午这一令中华民族备感屈辱的年份,从现实返归历史的探究与诘问,其意义更在于从历史中寻找现实的坐标。

(汪守德)

舞蹈:脚踏强军足音

舞动筑梦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旅舞蹈成功地推出了为数众多的题材内容多样,形式风格各异的舞蹈和舞剧作品,这些兼具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作品所创造出的栩栩如生画面和生动感人形象,赋予人美感记忆,为广大观众和部队官兵所喜闻乐见。

由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隆重推出的舞剧《铁道游击队》,获得第九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这台宏大、壮美而令人震撼的经典舞剧,体现在它无处不有的独特的舞蹈语境中,尤其剧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是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赴汤蹈火、舍身取义的缩影。同年,由战士文工团倾力打造的舞剧《三家巷》,以激情饱满的音乐与舞蹈、鲜明的岭南民俗与风情,巧妙地将革命主题、爱情故事融合在跌宕起伏的剧情发展和人物命运之中。特别是在人物角色的心灵刻画等方面作了大胆的尝试,运用出色的肢体语言,对剧情充满激情地进行了叙述。两部鸿篇巨制让宏大叙事与细节描写相对接,剧情发展与个人叙事和民间叙事相呼应,描述了辽阔广袤的现实场景,抒发海天高旷的理想信念,展示出雄浑瑰丽的肢体艺术语言风格。

军队文艺在外部文化语境日渐复杂多元的形势下,继续高扬英雄主义、打造强军文化的旗帜,在军旅舞蹈的理论与实践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一是在军旅文艺精神内涵探索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对于强军主题、战争聚焦、英雄主义、牺牲与奉献价值等诸多命题都有了更加深入的体悟和理解。二是在军旅舞蹈作品阐释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舞蹈编导们更加注重细读生活元素,深入研究军旅舞蹈独特的叙事规律,从军旅文化肥沃的土壤中汲取营养,创新军旅舞蹈的话语方式,使得军旅舞蹈对现实生活的叙事与解读更加细致精准。比如在第九届全国舞蹈比赛中,由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创作表演的男子群舞《兵车行》、独舞《永不消逝的电波》,空政文工团创作表演的女子群舞《女儿飞》,战友文工团创作表演的独舞《吉祥树》,既有表现革命历史题材的精品,又有反映当代军人风采以及赞美大自然的佳作,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四个作品分别获得了本次比赛的创作或表演一等奖。中央电视台第六届电视舞蹈大赛中,参赛作品《兵车行》又联袂战友文工团《小草》、原济南军区某部的《拼极限》分别获得作品金奖。革命历史题材的《八女投江》《阵地》《刑场上的婚礼》《瞿秋白》,现实军事题材的《兵车行》《拼极限》《新家园》《奔赴》《阻击手》,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古简兵法》《望雨》,这些新作品充满浓郁的时代气息,反映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另外,第八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由前线文工团创作表演的群舞《决胜千里》、解放军艺术学院创作演出的男子群舞《新军靴》、海政文工团创作演出的女子群舞《八女投江》喜获金奖。以上作品以军旅文艺独特的表达方式和审美样式,受到广大观众和部队官兵的喜爱和赞美。

军性“风花雪夜”的提纯与凝练,浓缩了我军文艺工作特有的民族历史内涵、传统文化精神和卓越生命意识,并以美学的角度打开了我们的视野,充分表明了广大部队文艺工作者,在强军兴军中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豪的底气。战友文工团创作表演的男子群舞《步调一致》以简练优美的舞蹈语汇,对中国军人的精神砥柱作出了诠释。海政文工团创作表演的男子群舞《深潜深潜》使凝重与激情融为一体,表现了置身大洋深处的海军战士的必胜信念。前线文工团的作品《超越》以超强对抗的雄健舞姿,再现了全军将士聚积未来战场的运筹和胜算。男子群舞《戍边的鹰》塑造了一队如雄鹰般守护在千里草原的青年官兵。武警部队政治部文工团的男子群舞《魔鬼日》以“魔鬼”训练的方式,塑造粗犷的勇士造型与贴近实战训练的动作姿态。前进文工团的男子群舞《雪练》表现年轻士兵在冰天雪地中的一腔热血。空政文工团的男子群舞《壮志凌云》以战鹰翱翔蓝天的潇洒与浪漫,书写人民空军的冲天理想与豪情。与男子汉在军旅生涯比肩竞技,建功立业的是巾帼不让须眉的军中姐妹,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女子群舞《从这里出发》、火箭军政治工作部文工团的《发射场上的女兵》异曲同工地将军事斗争准备一线女兵的飒爽英姿跃然舞台。双人舞《掰腕子》以强劲而饶有风趣的表演,营造出浓烈的军营生活气息。女子独舞《训练日》细致刻画了女兵不爱红妆爱武装的诉求。作品《猎鹰13行动》以对三名机敏勇敢的士兵形象的塑造,开拓我军特种兵题材的表现空间。作品《黎明前到达》生动描述了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中国军人的战友情、兄弟情、家国情。群舞《我的连长我的连》,一面鲜红的旗帜成为年轻战士心中一抹最美的亮色。男子群舞《班长啊班长》以充满浓郁军营生活气息的舞蹈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双人舞《一起飞》表现了空军飞行员心贴心穿云破雾的历练情景。

军旅舞蹈创作在聚焦实战主题的同时,拓展了作品的视野,在表达题材和表现方式上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景以及与军人生活关联的人性之美。如双人舞《大兵小兵》以新颖的角度,描述了有着同样军旅生涯的爷爷与孙女独特的“隔代”情感。作品《守护希望》《夫妻哨》,两个同样表现夫妻哨题材的舞蹈,以哨位和家乡两个时空的对比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矢志不渝,对信仰的无比忠诚。女子群舞《俺那口子》以军嫂题材的新颖舞蹈,将“军嫂”对爱人的疼爱、思念与埋怨表现得惟妙惟肖。而作品《黑土·女人》讲述的是悲壮的爱情故事。《紧握手中抢》凝练战士至死不松开手中的武器的难忘时刻。独舞《我是一个兵》生动描述了一个对参军、对胜利充满渴望的“八路”小兵。群舞《除夕夜》像一杯充满浓浓喜气的红酒,给今天生活在军营的官兵以节庆的温暖。以描绘江南诗情画意的 《花开有声》,倾情海边秀美风光的《渔光曲》,赞美了祖国山河以及生活在这片希望土地上的人们。

2016年8 月,参加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的解放军代表团上演了主题歌舞晚会《筑梦边关》。由内蒙古、新疆、西藏三个军区文工团精心演绎出来的舞蹈作品,突出了深深的边关梦想:浓情、兵味、梦边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个连续演出的女子舞蹈《长长的辫子》《蒙古优雅》《戴天头》,三个作品的共同特点是:集中笔墨描绘着少数民族女性之美,从边疆民族生活中提炼现实意义,富于诗意地表达了少数民族同胞热爱生活、共享欢乐的民族个性。男子六人舞《一米阳光》,以驻防部队官兵的生活为基础,紧紧抓住了密林深处不见阳光的特点,展现了战士们以苦为荣、献身祖国的乐观主义精神。另外一个男子集体舞《我们都是亲兄弟》,则采取更加抽象的艺术方法,用不同民族的舞蹈步伐,如藏族的踢踏舞步、汉族的秧歌舞步等,展示了部队也是民族大家庭的和谐景象,构织了多民族战士亲如兄弟的生动情感。当歌舞表演《石榴红了》把40多年共建军民友谊的故事用载歌载舞的方式唱出来、跳出来的时候,当精准扶贫的行动带出了一个个平安村、富裕村、文明村的时候,新疆百姓是用独有的幽默风趣赞美和感谢着部队官兵。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10月19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上演。舞蹈《沼泽》倾情演绎了一曲悲怆凄美的青春之歌。一组女红军战士在女卫生员的带领下,遭遇了一片沼泽地……身体越陷越深,女兵们紧紧依偎,在淤泥即将没过头顶那一刻,女卫生员拼尽全力将急救包传递给了战友。该舞蹈最为出色的点睛之笔,就是沼泽之下让人揪心和感喟的生命律动,女兵们挣扎、无助、绝望等游走生死一线的虐心历险,都在柔曼的绿纱下被展现得如诗如幻、出神入化,青春的唯美、人性的高贵和生命的陨落错综交织。 舞蹈《血战湘江》是晚会最富华彩、最为震撼的重要作品之一。500余名青春士兵铸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随着劲爆的音乐节奏,连续腾挪、转身、托举、匐身、侧躺等不断变换动作,湘江水由清变浊、由灰变红,自舞台后方滚滚而来。沉郁晦暗的画面语言,律动奔放的音乐节奏,雄壮豪迈的歌声舞姿,将红军将士血战到底、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和铁血情怀展示得淋漓尽致。 (李士明)

书法:金钩铁画展雄风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队的书法事业有了长足进步,整体创作水平日益提高,一批实力强、有影响的精英群体各展其长,争奇斗艳,众多后起之秀异军突起,交锋亮剑。专业团队与业余骨干群体交流互动,形成良性循环。

军旅书法方兴未艾,活力足、亮点多 全军现有中国书协理事17人,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相比人数居首,其中刘洪彪被选为第七届中国书协副主席。有十余人担任省、市、自治区书协领导职务。全军共有中国书协会员近500人,其会员比例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数字反映了军旅书法在全国和地方书法专业协会的地位与影响,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当下军旅书法的兴旺景象。

在全国性的重要展事上,军队书法家集体亮相,势头强劲。2013年,在具有时代标杆意义的中国书协主办的首届中国书法“三名工程”(名篇、名家、名作)评选中,经过三轮激烈角逐,最终评出50件参展作品,其中军队书法家入选10件,占总数的五分之一。2012年12月,在《中国书法》举办的“全国优秀中青年书法60家”评选活动中,全军有10人当选,入选数量仍居全国之首。截止2015年底,全军书法展已举办七届,时间跨度近30年,平均每7年举办一届。至今全军书法展已连续举办三届,展览频率之高,凸显军队书法事业的勃勃生机。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和中国书协于今年建军节期间,在北京81美术馆共同举办了“鉴古开今——军旅书法家作品展”,展出效果令人耳目一新。展览于年内移师石家庄、济南等地巡回展出,让更多的官兵和百姓欣赏到军队高水平的书法作品。

党的十八大以来,军旅书法家以不同的形式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如2016年7月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申万胜书法捐赠仪式”,2014年9月举办的“阅世读人——刘洪彪六十岁墨迹展”,以及张坤山、杨明臣、苗培红、张继、王学岭、高军法、颜振卿、李有来、龙开胜、张维忠、钟显金、丘仕坤等都相继办展。这些展览注重创意,着力品质,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高度统一。或历时数年筹备,横跨多个艺术门类,涉及多个学科,工程浩大。或清一色自作诗文,意隽词雅,展现了军队书家深厚的文化素养。全军部队旅团以上单位结合重大节日和重大任务开展的书法活动如火如荼,不胜枚举。这些活动有力助推了军旅书法艺术发展,繁荣了军事文化。

挖掘人才资源,重培养、强内功 书法苗子需要少则五年,多则十年以上的成长周期,但从军委首长机关到全军各级组织决心都是一致的,就是人才发现一个培养一个。全军举办了三期全军书法骨干培训、一期全军诗词骨干培训便是有力例证。这四期培训班的师资力量可谓豪华阵容。他们对书法的技法、现状、创作走向、审美风格、创作形式,以及诗词歌赋等作了精辟解析示范,由于授课内容科学,方法得当,使短期培训成为影响学员一生艺术走向的长期效应。

把来自基层的“散兵游勇”集中培训,高质量的教学保证了学员的高起点,使他们厘清了模糊认识,修正了学书方向,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他们回到各自单位,又发挥种子作用,指导帮助更多的书法爱好者,使书法艺术的种子在军营的每个角落里生根开花。据统计,全军各级政治机关每年举办的书法培训平均在300期以上,官兵参加书法大讲堂,短期学习和在职书法培训更是不计其数,从而有力地保证了军队书法事业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军队书法后起之秀如雨后春笋——陈克年、谢超、汤晓燕、秦良静、李保亭、王立场、郭裕文、赵月秋、李德荷、康宝辉、刘国永、陈泓凌、李卓、马德芳、何为等,他们在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展”以及中国书协举办的各类展览中均有斩获。值得一提的是,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成立以来,督导全军各大单位和军兵种美术书法研究院分院开展书法教学,组织书法家到基层进行慰问服务,面对面地向基层书法爱好者传授技艺,现场指导创作,收到了很好的成效。《解放军美术书法》杂志坚持高品位、不忘接地气,图文并茂,解析书法艺术丰富内涵,探讨军旅书法的现状与未来,推介军旅书法名家新秀,积极为军旅书法鼓与呼,已成为官兵文化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坚持“二为”方向,凝军心,惠百姓 军队书法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官兵的实践和支持,没有他们发自内心的热爱,军队书法工作就断了源头活水。各级领导和政治机关,充分认识到坚持“二为”方向是繁荣先进军事文化,增强部队凝聚力、战斗力的有力保证,并制定措施,使书法作品更好地进入军营、服务官兵、走向社会、赢得大众。军队书法名家“不用扬鞭自奋蹄”,自觉践行德艺双馨,坚守姓军为兵。他们率先垂范,不计名利得失,乐于奉献,为全军书法工作者带了一个好头。军队书法工作者坚持走边防、进哨所、爬高山、下海岛,饱蘸浓墨,书写官兵心声。2016年3、4月间,西部战区组织书画家赴四川、甘肃新疆等地下连当兵,他们不讲条件,因陋就简,与战士们同吃、同住、同训练、同娱乐,并为基层单位公共场所和官兵义务书写百余幅书画作品。2015年春节过后,原济南军区政治部组织书画家历时一个多月开展书画下基层活动……据了解,全军部队专业书法家每年深入基层、服务官兵的时间平均在一个月以上,组织慰问官兵和为驻地群众送春联活动达500场以上。 (谢少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