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俊英腔”专题 2017年05月24日 来源:文艺报

武俊英

武俊英(蒲剧表演艺术家):

我自幼酷爱戏曲,在全面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适应新时期观众审美需求,积极参与创腔,形成自己的特色。一、创新唱腔是新时期蒲剧生存发展的需要,蒲剧存在声乐过火的状况,时代呼唤改革,艺术需要创新。二、继承传统,才能夯实发展基础。我的恩师田郁文老师富于创新精神,当年我主演的12个剧目均系老师口传身授、严格把关。三、执著追求,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我主要从规范声韵、吐字清晰,合理安排、巧用板式,深入角色、情贯始终,兼收并蓄、大胆创新,把握分寸、恰到好处五个方面下功夫。经过长期努力探索、学习借鉴,我准确把握字清、情准、腔顺、韵浓的基本要领,着意朝着悠扬婉转的方向发展,表演上追求精气神韵兼而有之。四、拓宽渠道,推动流派艺术的传承发展。流派流派,不流则衰。我主要通过剧目传承、基地传承、弟子传承、机构传承四种方式进行传承。五、与时俱进,攀登蒲剧艺术新高峰。面对激烈的文化市场竞争,我的唱腔艺术同样面临完善提高的任务,传承、发展蒲剧是我毕生的追求。

谭志湘(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我说三个观点:一、流派必须有其代表剧目,武俊英的代表剧目是《苏三起解》,是《苏三起解》成就了“俊英腔”。蒲剧以高亢激越为传统,也是蒲剧依然需要的一种风格,“俊英腔”有发展、有突破,填补了蒲剧发展的一个空白,对蒲剧发展是有贡献的。二、流派不仅体现在唱腔上,它必须是全方位的。蒲剧泥土气息较重,很多下乡演出中声震屋宇的唱腔与比较粗糙的表演相结合,呈现出独特的乡土面貌。武俊英在表演上也有所突破,她的唱腔和表演是统一的,具有秀美、阴柔美和悲剧美,艺术由此上升到一个新的审美高度。三、戏曲界不乏年高而依然声色鲜丽的艺术家,我呼吁各级领导、各个部门能够给这些表演艺术家创作机会、创作空间。她们不仅需要带学生,也需要进行创造。50多岁正是创作的黄金时期,她们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还需要攀登。保持声腔、流派的活力,让流派创造者始终处于艺术的最高峰。

王思恭(运城市戏剧理论家):

武俊英12岁从艺,师从田郁文(筱兰香),不机械模仿,有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她本人嗓音清亮、音域宽阔、音色甜美,音准、音高、共鸣俱佳,在吐字、发声、行腔、运气方面勇于创新,老腔新唱,精益求精,加之剧本对路,曲作符合腔型,导演、伴奏、搭档以及舞美水平上乘,探索出平舒圆润、柔中有刚的新唱法,匹配细腻传神的表演,创立了蒲剧“婉约派”。“俊英腔”的形成在《送女》中初显雏形,到新编《苏三起解》即已成型,在1988年梅花奖获奖演员座谈会上获得理论上的定位。“俊英腔”完善了蒲剧音乐唱腔体系;同时扩大观众群,增强了蒲剧发展后劲;这一唱腔成为地域文化名片,强化了蒲剧影响力。“俊英腔”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吐字清、板式巧、情贯注、善创新、讲分寸五个方面。

刘文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以前戏曲剧种在流派发展上比较突出,新中国成立之后流派的产生、发展反不如以前。山西在改革开放后涌现出这么多优秀的演员,产生了新的流派,这就成为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流派”这个概念具体到戏曲有两层含义:一是地域流派,二是艺术家表演风格的流派。这次会议应该总结三方面问题:流派形成的规律;突破流派艺术发展的瓶颈;寻找流派艺术发展的途径。艺术流派的产生是一个剧种成熟的体现,是舞台艺术繁荣的表现,也是个人天赋和集体创造的结晶。戏曲流派的产生、发展和“联合国保护非遗公约”所提倡的文化多样性、多元性、传承性和继承性理念是完全一致的。戏曲流派问题根本是体制问题,同时也是艺术教育的问题,这些都是当下戏曲发展中要解决的问题。

谢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武俊英的唱腔艺术在继承前辈老师的基础上,为蒲剧高亢激越的唱腔增添了一份柔美、恬淡,拓宽了蒲剧唱腔的艺术表现力,为蒲剧唱腔注入了新的审美理念。这里有两个关键词,继承和创造,流派的发展、成型必须有这两点,武俊英的创造性显得更突出,其成名作《送女》等都是在继承前辈筱兰香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创造。没有周围艺术家们的推动,创造是不成形的。武俊英16岁受业于宋荣庭老师,就在老师教诲中萌发了创新思想。“俊英腔”中合理地运用了气声、轻声和弱声,这种唱法迎合了当代观众的审美趣味,为蒲剧注入了现代品味,这种唱法让舞台语言直接进入观众的心里,能够打动人。武俊英连接的是蒲剧男旦传统,为蒲剧男旦艺术在新世纪的继续发展和变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赵黛明(山西省戏剧研究所研究员):

武俊英是上世纪80年代初涌现出的山西青年演员中的佼佼者,“俊英腔”最大的特点就是动人、动听,直入人心,新颖别致却不失蒲剧韵味,在细腻委婉的运腔转换中焕发出迷人的神韵,开创了蒲剧清新婉约之风和蒲剧旦角声腔的新时代。“俊英腔”好听、好学、好记,普及面广、影响力强,已成为当今蒲剧最具代表性的流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