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转转腔”专题 2017年05月24日 来源:文艺报

宋转转

宋转转(晋剧表演艺术家):

我不是科班出身,也没有固定的师承关系,“转转腔”是在吸收众多艺术家长处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形成的。“转转腔”的形成有七个因素:一副特殊的好嗓子;父母的艺术熏陶;音乐基础扎实;科学发声方法,尤其是咽音发声法;导演、作曲家给予的帮助;长期的舞台实践中对唱腔的不断探索、充实、完善;吸收“咳咳腔”等艺术声腔的长处。“转转腔”的唱腔风格有八个,即:发声科学、博采众长、圆润甜美、清脆悠扬、俏丽多变、有弛有张、离板吟唱、归眼得当。戏曲歌唱演员必须具备科学的演唱方法,我通过学习咽音,达到了真假音自然结合,这就是“转转腔”的科学发声方法。同时,我吸收了程玉英的“咳咳腔”等多位艺术家的长处,让真假音耐听、好听,演唱时张弛有度,吐字尽量口语化,说唱结合,在唱段中融入念白,唱中有念,念中有唱,实现演唱的多样性。特别是在一些唱段中离开板式演唱,依然能够有板有眼,并恰当回归到板眼上。“转转腔”是一个年轻的声腔流派,还需要继续努力,使其不断完善。

马 也(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研究员):

“转转腔”在晋、冀、蒙、宁等地流传,影响极大。流派的出现要有一定的文化条件和特定时代背景,一个艺术形式、艺术种类、戏曲剧种谈到艺术流派或流派纷呈的时候,一定是艺术成熟的标志,是艺术发展多样性的标志,也是戏曲文化生存环境最好的时候,一定离艺术的繁盛不远。若艺术形式处于萧条的时候,就可能不存在流派。流派的含义有以下两个,一、流派具有开创性。流派最大的特点是非个体化的存在,但是开创时期一定是个体化的存在。要看到流派的双重特征,大师级人物之后的追随者、传承者是成群结队的,很容易陷入单纯模仿的境地,这是从理论角度去研究流派的艺术课题。二、流派一定是创造、创新的结果。流派是艺术史发展过程中的产物,本质是创造和创新,没有创造和创新是不能形成流派的。流派是否能够长期存在,在于流派有多少生命力,能否创新,能否发展,能否创造性地前进。但是流派也可以是单纯的、惟妙惟肖的模仿,这种流派存在的意义,首先体现在戏曲教学的课堂里。流派传承具有非遗价值,但对活生生的艺术继承和艺术发展,其意义与作用却值得深入研究探讨。

文 井(戏曲导演):

上世纪80年代当“转转腔”广泛传播之时,群众中流传着顺口溜:交城剧团有三宝,其他剧团比不了,转转唱,文井导,静波的曲曲配得好。这是“转转腔”团队精神的具象化,“转转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转转腔”的成型、巩固和发展形成了一个规律,即每排两个重头戏后就要停歇一段,利用空闲时间来对“转转腔”进行研究总结、熟练提高,通过多次反复,使“转转腔”更加理性化,保持稳定前进、健康发展的步伐。宋转转多次参加全国戏曲演员交流学习,学练了“喷火”、“水袖”等多种特技,这些学习为宋转转的艺术奠定了基础。宋转转在演出中充分利用自身条件,结合剧作情节,将剧中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除了唱腔,念白也是构成流派的重要部分,诸多场面突出了念白的重要性,同时,念白能够推动时间的发展和矛盾的激化,是“转转腔”的重要组成内容。

周传家(北京联合大学教授):

“转转腔”深深扎根于晋剧声腔,在保持晋剧基本演唱形态和七种板式的前提下,以夹板为基础进行变奏和加花。其唱腔节奏多变、灵巧自如、棱角分明、感情充沛。宋转转音域宽广,音质纯净,梆板准确,节奏工稳,吐字清晰,收放自如,润腔得法,灵巧多变,感情浓厚,韵味盎然,由此形成自然、真切、婉转、俏丽、动人的基本特色。尤其是她善于运用华彩唱法,声音穿透力强、音色透明度高。宋转转的成功离不开以下因素:一、先天条件优秀,富有激情和悟性。二、深深扎根于民间艺术土壤,将自然音响、生活音调积淀在记忆里,融汇到唱腔之中。三、明确目标,选准方向。四、既重师承,又转益多师,勤于学而善于学,举一反三,一点即通。重视近亲血缘艺术的吸收融合,以减轻避免排异现象。五、德艺双馨,心中装着观众。

李静波(晋剧唱腔设计):

“文革”期间,艺术团体没有固定的、正式的师承关系,演员也没有明确的戏曲行当的区分,这让宋转转的原始积累相对丰富,也允许她自由发展、广征博采、多元吸纳,这是“转转腔”形成的客观因素。宋转转具备得天独厚的歌喉,生就灵巧利落的口齿,有音乐的悟性和艺术的细胞,也有开放的思想和敢于向传统挑战的精神与勇气。“转转腔”的艺术风格,突出表现在润腔和发声两个方面。由于她声带、口齿的控制能力极强,所以行腔流畅,各种复杂的装饰音都能运用自如,她能通过多种润腔手法把人物的复杂情感准确转变为音乐语言表现出来。同时,她有目的、有选择地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发声技巧,如她能灵活、巧妙地运用口腔、鼻腔、腹腔等多部位的共鸣发声方法,把真假音有机结合在一起。她在晋剧传统唱法基础上,有选择地吸收民族、通俗、美声唱法中的可取之处,唱腔自然真切、委婉俏丽。“转转腔”以其圆润甜美、华彩多变、音乐性浓、感染力强的特点风靡晋、陕、蒙、冀、宁等多地。晋剧的传播、传承、发展不能局限于地方,这样才有利于晋剧艺术的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