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远处的灯塔 ■迟 旭 2018年01月31日 来源:文艺报

夏秋之交,雨过天晴,一位老人漫步在秦皇岛边,思绪万千。一段段历史在脑海中浮现,如层层海浪拍打着嶙峋的巨石。他怀念打鱼的小船,他思考着碣石上的遗篇。他感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他豪言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诗词之美,展示了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由此别致,引人入胜,如一把钥匙,打开了作为导演对电视剧《换了人间》的拍摄思路。

血肉丰满的伟人。21年的时间里,唐国强在40多部影视作品中塑造过毛泽东的形象,每当有人问他扮演主席最重要的是什么,唐国强都会说:“毛主席是人,不是神,而且是伟人”。

面对世界,毛泽东说:“中国人民解放军要昂首阔步穿过东交民巷,让那里的洋大人知道,今非昔比,时下的东交民巷,绝对不是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地方了!”面对国家,毛泽东说:“我们共产党人要建立一个前无古人,完全不同的社会,那就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共产党人如何才能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周期律啊。”面对人民,毛泽东说:“我们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面对师友,毛泽东说:“中国革命走过的路,就像这一级一级的石板路,到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忘了,曾经和我们一起攀登过革命石板路的人们。”面对儿女,毛泽东说:“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知否兴风狂啸者,回眸时看小於菟。” 面对自己,毛泽东说:“谁要是搞腐败那一套,我毛泽东就割谁的脑袋,若是我毛泽东搞腐败,人民就割我毛泽东的脑袋!” 剧本描绘风骨,演员赋予灵魂。该剧正是刻画了这样一个血肉丰满的毛泽东:一个世界舞台上的风云人物,一个中国人民的毛主席,一个五车腹笥的读书人,一个舐犊情深的父亲。

历史剧中的文化自信。毛泽东不仅是一代伟大领袖,同时也是一位充满激情的诗人。他的诗词气势磅礴、气吞山河,他的书法行云流水、笔走龙蛇,诗词的意境与书法的表现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该剧取“换了人间”四个字作为剧名,并使用毛泽东手写稿字样,不管从内涵到形式,都别具意韵,充满了革命时代的浪漫主义,体现了作品的文化情怀。

在这样一部史诗巨作中,这些文化精神像一股清泉,渗透到每一场戏,每一个人物,每一组历史事件中,使得整部戏充满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致敬。在今天,这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尤其是当今信息爆炸,年轻人对外国文化的盲目崇拜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伤害,我们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积累,有完整丰富的文化系统,有流淌在民族血液里的传统精神,文化的碰撞并不是跟从,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才知道如何用自己的文化自信地与这个世界好好聊天。

贯穿始终的哲学韵味。王朝柱的作品之所以耐看,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一方面是以历史为脉,围绕历史展开故事和人物,另一方面就是其中沉淀着深远的哲学思想,给观众思考的空间。

《换了人间》中,这样的哲学思考无处不在,从史实角度来讲,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心,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但王朝柱的剧本从来不是胜利的赞歌,而是远处的灯塔。看《换了人间》,从来不见胜利后的自我满足,更多是总结、思考,回首每一步艰辛的步履,忧思着前方更远更长的道路。

在西柏坡,解放战争取得最后胜利,毛泽东却说出了两个务必;进驻北京,解放大城市,毛泽东却谈周期律;新中国成立,毛泽东却看到了整个世界的威胁;访苏成功、抗美援朝胜利,中国在世界上赢得了喝彩,然而毛泽东又看回到自己,开始“三反”“五反”,因为他知道胜利了,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让观众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个成功的故事,而是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斗争,知道今天的胜利,是昨天每一次反思,每一次总结,每一次选择铸就的,这是一条走不完的路,我们要一直胜利,就要时刻保持一份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