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古诗十九首初探》 2018年03月28日 来源:文艺报

马茂元著,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11月出版

马茂元先生写的《古诗十九首初探》是一本内容瓷实而又笔法明快的好书。从书中作者于1980年3月所作的后记可知,这原是1956年春作者利用两个月的业余时间写成的,1957年6月由作家出版社初版,并印过两次。1980年又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再版,同时在修订初版的基础上,新增了历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论述辑要,名为“集评”。最近新出的这一版,虽然列在“碎金文丛”的标识下,但与文丛中其他几册大家小书一样,行文有如小品般灵动、平易,处理的问题却绝不简单、轻松。相反,说是关乎宏旨也不为过。

源出昭明太子萧统主编《文选》的古诗十九首,上承诗经、楚辞、乐府,下启建安文学,流风遗韵贯穿南北朝、隋唐及之后历代诗歌。但读一般简注本的古诗十九首,往往只能让我们注意到它字面上弥漫着如泣如诉的一股哀怨气息,修辞技巧上则反复呈现出风、骚式的比兴迹象。以孔子所谓“兴”“观”“群”“怨”的诗教论来估量,古诗十九首似乎只是传承和体现了“怨”和“比”这两端的一组剑走偏锋之作。如果真是这样,那么纵使古诗十九首在文学史或诗歌史上确居一时代的主脉地位,这主脉的走向摆在整个中国文学史和诗歌史的大背景中,也是旁逸斜出的。《古诗十九首初探》用它清通坚实的近60页的前言总论,和注释、说明点面结合的140余页逐首细析,不仅彻底排除了这种误解,更系统深入地梳理、开掘了古诗十九首在兴观群怨各个层次、各个维度上的丰富内涵和完整脉络。

在考辨判明古诗十九首产生于东汉末期,其作者并非一人,而是失记佚名的不同文人之后,针对古诗十九首总体上流露的忧伤愤激以至空虚妄诞、及时行乐情调,作者特别指出:“这类思想是庸俗而粗野的,它的气质是浪漫而颓废的,但其中却蕴藏着一种现实的、积极的因素。”而这种现实,则直接关联到东汉王朝伟加强统治兴办太学、大举养士,一方面激发了逐猎名利、糜集帝都的士林风尚,一方面也催生了卖官鬻爵、贿赂公行的社会土壤。大批乱世失意之士的羁旅愁绪,与动荡年代社会阶层急剧分化的惨淡现实,正好镜像互映、内呼外应,契合、熔铸起来,形成独具时代风貌的诗体。古诗十九首也因此在刻画社会现实和表现精神世界两个方向上,都迸发出了夺目光彩和深切力道。

这些概论,在详细解释部分,都一一贯彻、印证到了具体篇目中。如《青青陵上柏》面对都城洛阳景象的冷眼旁观和自嘲感伤,《行行重行行》以思妇词拟写“生别离”的凄楚情怀,《迢迢牵牛星》托譬牵牛、织女二星座,对爱情悲剧的生动敷演,经作者与上起刘勰、锺嵘,下至王国维、朱自清等历代注家论者观点的推究对话,以及精确到每行每句和每一出典、每一歧异讹夺字眼的考订辨析,都变得通透亲切,既复原了古文辞的细微神韵,又揭示了这十九首诗历久弥新、直击世道人心的不朽艺术魅力。类似这样化腐朽为神奇的解诗、论诗的诚恳之作,尽管作者自谦为“初探”,依作者在书后所说,本来还打算再探索,另著新书,却终未实现,不免遗憾,但仅到这“初探”的程度,也足可以经典相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