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一直走,一直想…… ——听交响组曲《大盛魁》有感 □陈志音 2018年05月07日 来源:文艺报

根据影视剧音乐改编创作的“集锦式”组曲,曾有为数不少的成功先例,如柴科夫斯基的《天鹅湖》《胡桃夹子》,比才的《卡门》《阿莱城的姑娘》等。我国则以瞿维的《白毛女》,吴祖强、杜鸣心的《鱼美人》引领风标闻名遐迩,王酩的《海霞》、王立平的《红楼梦》与赵季平的《乔家大院》、叶小纲的《玉观音》承上启下众口皆碑。日前,王星铭、张浚鹏的《大盛魁组曲》在呼和浩特市首演。又一部电视剧音乐新作,从荧屏到舞台大放异彩。

在我国电视剧创作中,全部经费预算总投入最少的部分可能就数音乐,某些作曲家恐怕也没把写电视剧音乐当作正经营生。这些年,好的电视剧有过几部,好的主题歌随剧热播流传的也有几首,但可以脱离剧作而独立成篇的音乐会作品有几部?在电视剧《大盛魁》全国开播之前,同名“组曲”率先“首演”,可谓生逢其时“先声夺人”的一个特例。

《大盛魁组曲》被打上前缀词“一带一路”的鲜明印记,既不牵强更不生硬,天然得体理直气壮。该剧讲述了这样一个在行走、漂泊、迁徙中的传奇故事,300年前,中国人自主创办的大盛魁商号,从山西太谷起步、到内蒙古归化落脚;再从归化启程,经乌兰巴托、恰克图,赴新西伯利亚、莫斯科……这部关于奋斗、拼搏与理想、爱情的剧作,同“一带一路”紧密相关互为依存。

在《大盛魁》拍摄过程中,总导演王新民希望音乐能及早进入互动感应。应邀担任作曲的王星铭和张浚鹏,通过实地采风发现,在内蒙古西部地区流传久远的二人台《珍珠倒卷帘》,原来“根”就生在山西太谷。这里是男女主人公的故土家园,走出去闯天下的原初起点。音乐由此寻找到了源头活水根系脉络,作曲家将这颗“珍珠”镶嵌到女一号香玉的主题中。全剧背景底色则采用山西民歌《三天路程两天到》作为基本素材引申演化。

从山西太谷到内蒙古归化的漫漫长路,既是商贸之路也是民歌之路。在这条路上,既留下了农耕民族背井离乡艰难跋涉的足迹与山曲,又回荡着游牧民族策马扬鞭驰骋草原的琴音与牧歌。从太谷秧歌、晋北民歌到准格尔的漫瀚调、黄河岸边的二人台坐腔和土默川平原的蒙古族民歌,相互交融互感共鸣,在这片沃土绽放的音乐花蕾,生机盎然大野芬芳,形成《大盛魁》音乐的主要特色。

《大盛魁》全剧制作完成,王新民希望两位作曲家再创作一部交响乐。王星铭和张浚鹏历时半年多完成的《大盛魁组曲》,将文化印记、民族图腾与奋斗精神、经营理念融贯一体。用音乐讲述的动人故事,在深厚积淀、丰富内涵中,满怀梦想、理想、思想,既描绘了一条商道之旅,又刻画了一段心路历程。

音乐会由曾获国际比赛金奖的青年指挥家昊夫与内蒙古民族艺术剧院交响乐团联袂演奏,由《序曲》《尾声》和《茶路风云》《绝路求生》《心路回眸》等11首器乐声乐曲结构而成。全幅天幕投影画面,经过特别设计剪辑,既有助于理解剧情脉络与人物关系,更有助于感受交响组曲的艺术魅力。视觉的形象与听觉的抽象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序曲》简明而精练,基本涵盖全剧内容。音乐突出主人公坚毅执著的性格,沉重的脚步伴随着愿景与向往。圆号吹奏的旋律舒缓悠远开阔宽广,天幕画面沙海浩瀚驼影相随,弦乐群、木管组渐次加入和声织体丰满增厚;圆号再度以深沉的引子,带出一首男声合唱《扁担歌》。这一部分以叙事性写景为主,下面两章则分别为抒情性写人与回述性感怀。

同电视剧人物设计一样,音乐主题塑造角色形象,清晰又生动。《亲蛋蛋亲》别具民歌风,前奏弦乐抒情乐句引出“几回回山梁瞭过你……你说你在大盛魁……几回回院里叫过你……你说你爱大盛魁。”间奏竹笛与双簧管互为感应,优美含蓄情思细密;《一阵风》歌声伴之以二胡主奏的音律,木管与弦乐交织,音区贯通富于戏剧化张力感。两首女声独唱之间插入唢呐曲《风滚雪》,采用主人公在风雪中摸爬跌扑的镜头,音乐听起来却更像一首用唢呐“歌唱”的咏叹调。演奏家出色的音准与控制,浓厚真挚的情感中兼容高超技巧与丰富内涵。

全曲的核心主题,经男声合唱《一直走·亚布萨尔(蒙语:一直走)》神来之笔妙语点化:“从故乡一直走……一直走,一直想……”开始中板徵调式,经短暂的调式交替再回到主调:“从草原一直走……一直走,一直想……”下倚装饰音用法机巧独特,类似弓弦乐器颤指擞音效果,“走”的身姿步态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这首两段体的主题歌,AB皆有音区和情绪的变化对比,音律优美韵味十足,神气活现神采焕发。《大盛魁》编剧之一兼总编审卓朝阳对此大加赞赏充分肯定:全剧核心内涵在音乐中提炼和升华,中华民族几千年不就是“一直走,一直想”,从原始蛮荒一步一步走到现代化新时代的吗?大盛魁商号不就是“一直走,一直想”,从白手起家一步一步走向兴盛辉煌的吗?很多用文字和画面无法表达的意境,通过音乐语言得以实现情景交融的理想效果,非常震撼,令人耳目一新。

王星铭多次强调“交响音乐创作主流,应以民族化和大众化为前提,让普通老百姓坐得住、喜欢听,这才是作曲家追求的目标和方向”。在交响音乐的民族化与本土化上,《大盛魁组曲》是一次自觉能动积极有益的探索实践。在初步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某些问题甚至硬伤,还需要创作者舍得下功夫解决,精雕细刻加工完善,使之成为音乐舞台的优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