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上海国际电影节新亮点 2018年06月27日 来源:文艺报

站在上海大剧院的台阶下,戛纳电影节总监弗雷茂站住,扶了扶眼镜,然后拾级而上。上海大剧院和戛纳卢米埃尔电影宫虽然远隔万里,但有一个共同之处——都是所在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一个是戛纳电影节的主场,一个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开幕所在地。弗雷茂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力已经越来越大,我想我们会越走越近。上海有这么好的电影节、电影院和电影博物馆,这对热爱电影的人来说,是一件幸运的事,任何人也无法忽视。”

诞生于1993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经过20多年的历史积淀,上海国际电影节已成长为亚洲颇具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国际电影活动之一。6月25日,为期10天的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成功落下帷幕,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亚洲新人奖、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奖逐一揭晓,然而它所掀起的光影热潮将是每位热爱电影的人难忘的至美风景。

品质是电影展映生命线

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影片展映是亚洲规模最大、单元最多的电影展映活动,每年都会集中展映数百部来自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优秀影片,其中不乏最新奥斯卡、戛纳、柏林获奖影片。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展映活动更是备受瞩目,30个左右不同主题的单元内,约有500部中外优秀影片在上海的45家影院陆续登场,场次超过1500场。除此之外,部分影片还送到社区、大学开展公益放映,并首次尝试线上展映,满足了更多观众的观影需求。

今年的展映影片在保持上海国际电影节历年水准的基础上,涵盖内容更为宽泛,艺术水准更为精湛,风格也更为多样。既有大师经典、4K修复,也有海内外新片佳作;既可回眸百年电影史的精彩瞬间,也可眺望世界各国电影的全新面貌。今年新设的“一带一路”电影周、“光影四十”展映活动等,都引起了影迷的强烈反响。品质和新鲜度是电影展映的生命线,今年的展映影片点燃了不少影迷的热情,荣获第71届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棕榈奖的《小偷家族》、斩获第71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的《冷战》等热门影片电影票迅速售空。根据相关售票网站数据的记载,自6月9日上午8点线上开票后,只花了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就超越了2017年上影节首日的线上出票量。

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成长

从2015年设立的“丝绸之路”影展单元,到2016年将“一带一路”设置为国际展映板块的常设单元,连续两年分别与多个国家签订合作机制和合作备忘录,再到今年设立全新板块“一带一路”电影周,上海国际电影节坚持探索多样化的合作方式,以开放包容的胸怀,不断增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从业者的交流,推进电影合作向更深领域发展。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得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电影机构和全球更多电影同行的积极响应,在征集到的全球108个国家和地区的3447部影片中,有来自49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1369部影片报名参赛、参展,这一数据比去年的47个国家、1016部影片有了进一步增长。本届电影节从中选出154部“一带一路”影片列入各展映单元,其浓郁的异国风情与独特的情感表达感染了许多观众。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来自29个国家、31个电影节机构还共同签署了“关于建立‘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的备忘录”。备忘录中,“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的合作内容包含:“以电影为载体,增进各国之间文化艺术的传播和交流;以电影为载体,增进各国之间对人文风俗的了解和传播;推进举办各国电影在他国电影节或电影机构的展映等活动;推进各国之间电影节评委、嘉宾,以及展映活动嘉宾的互相推荐;加强各国之间电影制作、合拍和发行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并推进签约方之间的电影信息共享机制”。

“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成员如何进一步加深现有合作,或许可以从“一带一路”电影文化圆桌论坛上找到答案。上海国际电影节影视中心主任傅文霞作为此次东道主提出,明年可以针对某一个主题,请每个国家根据自己的电影来挑选进行主题展映。除了电影交流以外,“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还希望可以帮助各国促成电影项目的合作。因此在明年各国可以带一些合拍片的项目进行交流推广。傅文霞表示,在交流的过程中可以每次专注在某一个点上,或者有主宾国的概念,各国依次作为东道主。哈萨克斯坦欧亚国际电影节策展总监戴安娜阿什莫娃则表示,因为哈萨克斯坦地处欧亚大陆,所以电影节主要的概念就是搭建文化之桥,做东西方文化之间的桥梁。“一般来说我们会有两个很大的回顾展,一个是来自成功的亚洲导演电影,另外一个是成功的欧洲导演的回顾展。此外,我们还会组织一个特别的电影周,不但在电影节期间,而且是在整年间持续地举办电影节的活动。希望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来观看国际电影。” 戴安娜阿什莫娃认为,“一带一路”联盟会更好地帮助电影节策展。

6月20日晚,在华特·迪士尼大剧院举行的“一带一路”电影之夜,更是把本届电影节的“一带一路”活动推向高潮。电影之夜活动中,马来西亚导演纳姆·荣恩、波兰导演、演员阿尔卡迪乌什·雅库比克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知名影人的代表登台抒怀,与观众分享了他们和电影的真情故事。

聚焦改革开放中的中国电影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发展迅猛。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光影四十”为专题,集中展映了一批记录社会变迁、聚焦热点话题、关注人民生活的优秀国产电影,带领观众重温中国特色的时代“生活秀”。与此同时,电影节还为影迷举办了“永远的画面——改革开放40周年电影海报展”。展览上,观众看到40年不平凡岁月中中国电影在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中的跟进。“改革开放40周年电影海报展”让人宛若置身中国电影史的长河,在“传承”、“步伐”、“开拓”、“绽放”、“荣耀”、“奋进”、“新时代新起点”七个板块中,200余张电影海报不仅直观呈现改革开放40年中国电影产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通过电影让人们看到整个时代的变迁。本次展览的内容策划之一、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表示,海报是电影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方寸之间,涵盖了电影片名、类型、出品厂家、编导、演员、放映时间等多种信息,这些其实都承载了时代的记忆。

从关注个体意识到扎根社会现实,从制作技术水平不断升级换代,到电影产业体制改革带来的市场爆发,中国电影得益于改革开放。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论坛“改革开放与中国电影”邀请了改革开放以来亲历中国电影发展的行业人物,包括中国电影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张宏,监制、导演黄建新,导演郑大圣共同回顾这一历程。 导演黄建新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从事电影工作,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电影的技术革新和产业巨变,从计划发片到允许民营资本进入,他对多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变化感到高兴:“如今,中国电影市场开始向全球开放,现在在中国看电影,不但看中国电影,还在看全世界的电影。”他表示,主创团队在面对中国电影国际化发展时,工作方式和思想上也要接轨国际,进入工业化制作,尊重团队各方力量,“这样我们的劲才能攒到一起,中国电影工业、电影整体发展才会形成良性。”在谈及中国类型片的发展时,张宏强调了在票房数据之外,年轻电影人和观众应该注重类型发展的多样性和尊重电影本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艺术电影创作的导演郑大圣也表达了创作初心:“我们愿意看各种各样不一样的电影,我也希望自己的下一部作品,永远是不一样的电影。”改革开放40年,电影市场从匮乏到丰盛,他希望在各方努力下,中国电影能够继续生长,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迈进。 (艺 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