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耐庵像
11月的兴化挥手告别了金色的秋天,踏入了冬日的门槛。阳光似是与人捉迷藏,躲在云层里不肯探头,只有丝丝寒意向人们宣告着冬天的来临。
11月17日下午,阴,有些许降温。作为首届中国·兴化施耐庵文学节重要活动之一,由江苏省作协和兴化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从小说之乡到文学之城——兴化文学发展研讨会”的举行,为这座城市注入了丝丝暖意。
中国作协办公厅副主任王军,中华文学基金会秘书长李小慧,江苏省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贾梦玮,中国小说学会常务副会长赵利民,南京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温潘亚,南京图书馆党委书记韩显红,泰州城乡规划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王泓卫以及作家评论家王晖、费振钟、普玄、孙生民等出席活动。中共泰州市委宣传部、泰州市文联、泰州学院领导,中共兴化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刘春龙、兴化市政协副主席彭国良以及兴化籍作家代表与会研讨。
接续传统 继往开来 筑牢兴化文学根基
兴化素以文化底蕴深厚而著称,其文学资源亦堪称丰厚,历史上文学大家的出现是连续性的,兴化文脉从无间断。目前,兴化籍作家中共有中国作协会员15名,江苏省作协会员80名。迄今为止,兴化文学始终兴盛,文学是兴化真正的精神依存和文化底蕴所在。可以说,兴化的文化之根就是文学。
刘春龙在论坛上表示,作为首届施耐庵文学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届施耐庵文学奖颁奖典礼是对本届评奖的总结,而此次研讨会则是对兴化文学的展望。兴化是泰州乃至整个里下河地区的文学高地,2011年被中国小说学会命名为“中国小说之乡”。从“小说之乡”到“文学之城”是内涵和外延的进一步扩展,这需要形成坚实的、可以服众的文学人口,同时提升兴化文学创作的整体实力。
兴化以建设文学之城为抓手,充分发挥文学资源优势,努力从小说之乡走向更广阔的文学之城,为兴化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支撑——这一理念的提出得到了与会者的充分肯定。
“兴化是一个非常具有文学氛围的城市,江苏省作协和兴化市委联合举办这次研讨会,目的就是进一步发挥兴化作为里下河文学流派重要基地的作用,放大兴化文学现象,为推动江苏文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兴化模式。”在主持人贾梦玮简单的开场白中,从小说之乡到文学之城——兴化文学发展研讨会正式拉开帷幕。
“这是我第一次来兴化,感到很震撼。兴化文学现象是新时期文学中非常重要的一脉,从施耐庵到毕飞宇,600年间薪火相传,文脉相传,这块土地上的作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真的是文学的沃土。这里太值得关注,在新时代文学事业中应该更好地发挥它的优势。”李小慧说。
温潘亚则谈到,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崇文与包容、创新的思维方式,著述成风的文学基础,水乡的生活环境,长篇小说创作领军人物的凸现和文化自信与自觉是兴化文学繁荣的主要原因。
赵利民表示,无论是文脉还是文学氛围,兴化有充分的理由来打造“文学之城”。这样的意愿非常好,目标也非常高,但路程可能会比较长,奋斗的过程也会比较艰难。中国小说学会将大力支持兴化打造“文学之城”,今后双方会继续开展深入合作,比如可以邀请知名作家、评论家通过中国小说学会的平台,深入地、有针对性地、精准地指导扶持作家,通过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学作品进一步宣传兴化文学,弘扬兴化文化。
守正创新 擦亮文学名片
打造文学之城
“文学之城”的建设需要城市本身具备最基本的文学要素,既要有文学历史资源的传承,即城市的“文脉”不能断,亦须有当代文学生长的厚土,即这座城市必须有在当代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作家及作家群体,同时在这一作家群体的影响下,让文学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提高“文学生活”在城市的普及化程度。
在交流中,大家对兴化在这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大力支持兴化打造“文学之城”,并就兴化文学的发展、“文学之城”的建构等各抒己见,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为进一步擦亮兴化文学名片,提升兴化文学影响力,助推打造“中国文学之城”理清了思路。
“从小说之乡到文学之城是非常大的跨越。要注重继承和创新,以小说为特色,进一步突破文体的多样性,进一步培育年轻评论家。同时要注重写作导向问题,政府要发挥好引导和主导作用,做好服务工作,为作家营造自由宽松的写作环境,打造文学衍生产业链和全域文学之城。”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晖说。
“文学之城应该有非常好的气质,我非常赞同兴化的目标选择。”王泓卫建议,要把文学之城的概念目标扩大为兴化全民共识,转变为兴化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法定目标。应对地方经济、新兴产业、规划建设、自然生态、人文环境等领域进行专业的深入分析,综合各方面条件和要素,研究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推进计划,落实具体实施的各项举措。应充分体现兴化独特的自然禀赋和人文资源,结合新兴产业发展,坚持文旅结合,互为支撑,相辅相成。
韩显红说,兴化古有一大批文学大师,现在有以毕飞宇为代表的作家群,既有传承又有发展,为打造文学之城奠定了深厚的基础。文学之城的打造要与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结合起来,要有具体规划,在顶层设计上要形成个性,讲好兴化故事,形成更具特色的“兴化味”。要列出一批打造文学之城的工程和项目,以实实在在的举措为后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形成产业格局,推动产业发展,推动文学发展形成产业链。
本届施耐庵文学奖获奖作家普玄认为,《水浒传》不过时是因为施耐庵写的是自己真实的苦难经历,并且他写的是大世界。打造文学之城要把标志性的、核心的文学建筑和文学资源稳固下来,给下一代兴化作家创造宽松的环境,给他们一个“文学江湖”。
来自扬州的兴化籍评论家孙生民建议,要梳理从古至今兴化文学家作家的文学地图,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地图,从而构建兴化的文学空间美学。施耐庵文学研究院院长费振钟则表明,自己担心打造文学之城的可持续性,他建议出台各项扶持政策,建立施耐庵文学发展基金会。
“兴化文学之城的建设还处于初期阶段,具体表现为‘三多三少’,即文学生产数量多,精品少;反映时代过去多,当下少;叙事内容同质多,异质少。”孙建国指出了兴化文学发展当前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具体建议。他说,要精心组织,走出兴化,多元发展,进军产业,兴化文学发展要抓住“坚守”与“突破”,再经过若干年的理论研究、创作实践与倾心培育,一个全新的“文学之城”必将呼之欲出,成为兴化市乃至泰州市的文化新名片,成为兴化面向全国乃至世界的文艺品牌而载入中国当代文学史册。
兴化籍作家、泰州市文联主席刘仁前认为,文学之城需要有名家、名作、名品和平台,这样文学之城的构造就会比较牢固。现在兴化的文学人口很多,作品产出量很大,但很多时候大家都在相互重复、相互复制。兴化的本土作家需要去思考自己的出路,拥有自己的追求。
王军则将兴化建设文学之城的目标放在全国文学发展的大背景下进行考量。他说,兴化是中国小说之乡,从事小说创作的人口很多,要进一步加强文学创作的组织规划,关注现实题材的创作,做好对青年作家的结对帮扶工作,出台激励政策,强化服务引导,争取多出精品力作。
研讨会上,与会嘉宾逐一结合自身所见所闻所感建言献策,三个多小时的研讨会不知不觉接近了尾声。在研讨会的最后,刘春龙用12个字:照单全收、好好努力、期待圆梦的总结,为“从小说之乡到文学之城——兴化文学发展研讨会”画上了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