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在娄氏审美体系中自我囚禁 ——评电影《风中有朵雨做的云》 □赵建中 2019年05月08日 来源:文艺报

娄烨是第六代导演群体中最具话题性的导演。20余年来,尽管张艺谋、陈凯歌等导演已经创作出题材与风格样式各异的作品,但娄烨的创作风格仍然一以贯之。或许由于外界一方面有对他的压制,一方面有对他的追捧,导致娄烨始终自我囚禁于个人化的审美世界中,一直保持剑走偏锋、另类边缘的特点。当然,娄烨始终坚持个人化的创作风格,保持艺术家的风骨有其可贵之处,但不无遗憾的是,娄烨在审美趣味上的偏执,已经让他的创作失去了弹性,影响到创作的进步。从他新近推出的影片《风中有朵雨做的云》中,同样可以看出这一点。

从影片的叙事来看。娄烨几乎所有的影片都情绪饱满,但相对来说忽视故事,同时也不擅长讲述故事,该片也不例外。从电影类型来说,这是一部反映社会问题的悬疑、犯罪类影片,与《苏州河》只是讲述一对男女青年的情爱关系不同,该片有着广阔的社会背景与复杂的人物关系,但遗憾的是,故事并不精彩,基本落入仇富、仇官的俗套。在这一套叙事模式里,高楼大厦与城中村则形成鲜明对比,商人致富的合法性受到质疑。这种矛盾设置成为太多文艺作品的故事框架,如果没有新的超越,仍然只是对各类角色进行符号化的表述。电影发展到今天,想要创作出引人入胜、撼动人心的作品,仅仅靠勇敢已经不够,还需要对社会问题有真正深刻的思考、对人生有真正痛切的感悟、在故事讲述上有真正高超的技巧。

此外,如果将《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碎片化的故事梳理清晰,我们可以发现,电影中有多处情节不符合人物性格与情节发展的逻辑。比如,姜紫成喜欢林慧,但林慧被丈夫家暴十几年,姜紫成毫无触动,而林慧面对姜紫成的冷漠,仍然对他死心塌地;姜紫成作为一个大老板,黑白通吃,却被一个初出茅庐的警察搞得处处被动等。如果《风中有朵雨做的云》是采用线性叙事,这些硬伤或许将更为凸显。

再从影片的审美取向来看。该片直击生活中的丑与恶,但更多的是自然主义的展示,缺少审美理想的引领。从古希腊以来,欧洲文艺的传统一直崇尚和谐美,丑只处于附属地位,直到19世纪后,随着非理性主义思潮的兴起,才较多地出现表现生活中丑陋现象的作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罗丹的雕塑《欧米哀尔》。这些作品的特点就是通过艺术家的人道主义关怀、对社会的公平正义与幸福生活的追求、具有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技巧等,将生活丑转换成艺术美。但娄烨的大多数影片仅仅满足于原生态地展示让人窒息的生活,就以《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而言,该片直逼由于受到市场经济大潮影响、社会急剧变革过程中滋生的矛盾与扭曲的人性,这无疑是有意义的,但遗憾的是,该片对社会生活与人物命运的开掘不深,而对拆迁纠纷、焚尸、家庭暴力、群殴、情色交易等场面却大肆渲染,让人感到虐心,距离真正的艺术美尚有一定距离,难以引发情感共鸣。

当然,艺术创作应该无禁区,电影史上确有不少刚问世时让人惊愕的作品,有些因为敢于挑战传统与主流,还会在电影史上成为话题之作甚至是经典之作,但前提是这些作品在另类、虐心的表象背后,仍然有艺术家对生活的严肃思考,有理想之光的照耀,有哲学与美学的高度。比如说,汤姆·提克威根据聚斯金德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香水》,讲述的是一个与人类不相往来、嗅觉异常灵敏的人为了追寻世上最完美的香味而不惜杀人的历程。虽然《香水》的故事表层是不断地杀人,但编导要表现的主题却是人类对归属感、对爱与同情的呼唤。还有日本导演冢本晋也的《铁男》看似充满荒诞与恐怖,实际上却是一部探讨人类异化的寓意深刻的作品,表明金属给人类带来一个疯狂而冰冷的世界,人类卑微地蜷缩在荒芜的角落,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光明。这就警示人类: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有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但《风中有朵雨做的云》虽然对人的生理刺激不小,坐在前排的观众对手持摄影的摇晃感体验更深,有些影院甚至为观众有可能呕吐而准备了纸巾,但影片对人的心理却没有造成较大冲击,也没有总结与提供积极有益的启示。

值得肯定的是,该片对当年时代氛围的营造十分精心,充满中国对外开放早期的喧嚣与骚动的气息,具有扑面而来的年代感;影像语言有独特的美学风格,用肩扛跟拍的摇晃镜头构图,造成一种粗粝有力、富有流动感与韵律感的视觉效果,感觉有爱德华·蒙克的画风,这的确也是别具一格。

《风中有朵雨做的云》并非平庸之作,然而该片暴露出的种种属于娄烨式审美趣味带来的问题,却不由得让我们对娄烨爱之深,责之切。但我们有理由相信,以娄烨作为艺术家的勇气、对电影艺术孜孜以求的精神及敏锐的艺术感觉,只要他能破除既有审美定势,善于达权通变,那么,今后他的电影创作一定会有新的、更大的突破与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