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种族歧视影片《绿皮书》取材于真实事件,编剧巧妙地以对倒手法塑造主要人物。黑人钢琴演奏家唐·雪利要到南方各省演出,他雇佣了白人司机托尼。这在时人眼中,双方地位是对倒的:受歧视的黑人竟然雇白人当司机,让白人为其服务。更重要的一点还在于,两人的文明素养与其肤色所代表的社会地位是对倒的。
白人自我感觉良好,本该讲文明有涵养,让人感觉高山仰止。但托尼的形象与之截然相反:作为夜总会保镖,其身上自带江湖气。他跟人比赛吃热狗,在唐演出时同司机们赌博,甚至还偷拿展览的石头。贪吃、好赌、小偷小摸,这些行为与外界眼光中白人身份彰显的绅士风度格格不入。
影片伊始,托尼对有色人种充满歧视。他的妻子请两位有色人种搬东西,其妻给他们倒了两杯水。托尼在其离去后,惮恶地将两个杯子扔到垃圾筒里。
显然,导演和编剧把托尼视为傲慢的白人中的典型,将其置于台前。观者由此看到,就文明层次而言,白人并不意味着一定会高出其他人种。
与之相反,黑人钢琴家唐·雪利不仅琴艺过人,其言谈举止也极有绅士风度。当时,美国南方各州种族歧视严重。在一次演出前,唐要上洗手间,但其洗手间不允许黑人使用,唐·雪利被要求去树后解决一下。但唐·雪利为了人之尊严,宁可让托尼开车回住处方便,也不要像动物一样在树后墙根随地小便。而且,唐·雪利放弃北方的高额演出,主动去种族歧视严重的美国南方巡演,他想通过自己的绅士精神和艺术素养,使白人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消除固有的偏见。
黑白分明、对比明显的两个人物以“对倒”形态出现,凸显了导演的思想与情感倾向。当一个地位卑下的人,拥有了高贵的灵魂,人们情感的天平便会不由自主地偏向他这一边。观者由此便会产生共情心理,自觉萌生反种族歧视的意识。
在黑夜中醒来的先驱,必会呼唤黎明。唐·雪利内心所受到的煎熬和难与人言的付出无疑是巨大的,他不得不面对这样一种困境:我所看到的荒谬绝伦,在别人眼中却是开门见山般的理所当然。我们需要像唐·雪利这样的先驱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和毅力,将那座傲慢与偏见的大山一点点移开。
于是,我们被唐·雪利在文明之路上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所感动。观众恍然大悟:“种族歧视”这个词对于当时的南方白人而言,是不存在的。能否剥离出自我意识中的自大和集体无意识惯性对理性的蒙蔽,是对每个人良知的深刻考验。
影片中有个被唐·雪利彻底感化的人,那就是托尼。托尼作为唐·雪利的衬托,他也是有底线的。他家中急用钱时,黑手党找他做不法之事,他没答应。而且,作为对倒性人设,他有唐·雪利所欠缺的美好品质:对家人的爱和对家庭的负责。他们的基本人设都是正面的,而其在脾性与精神方面,相互影响,产生互补作用。
一路上,托尼以底层草根的智慧和大块头的优势,帮唐·雪利处理了不少麻烦。在此期间,托尼这个大老粗,慢慢在唐的指点下,学会了给妻子写动人的情书。他由原来对有色人种抱有成见,到最后向唐·雪利发出请他来家过圣诞节的真诚邀请,两人成为一生挚友。
另一方面,托尼也给唐·雪利清除了头脑中固有的“框”:在托尼的影响下,唐·雪利一改往日视炸鸡为垃圾食品的印象,最终以美食相待;托尼还劝唐·雪利给兄弟写信,鼓励他敞开心扉,拥抱亲情。
僵死的意识总会受到鲜活现实的冲击,我们要敢于除掉脑袋里的“框”。许多时候,迈出被时代或个人情感所“框”住的一小步,也许就会拥有新的人生。同时我们也要警惕,别把某些陋习当成必须如此的仪式,别把固执与成见当成尊严和真理。唯此,打破那些墨守成规,才有机会看到清新的人生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