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电影啊电影(节选) □唐明生 2019年05月31日 来源:文艺报

一位诗人在一本书中写道:“啊,在生命的原野上,朝霞是火红的,晚霞也是火红的!朝霞和晚霞,都能给我们启示和鼓舞。”对照秦怡的一生,这诗意盎然的比喻形象而贴切,尤其是秦怡的晚年,火红火红的。

以社会通行的标准衡量,60岁以后的岁月是生命的晚年,那么,30多年来,秦怡始终像是一列奔驰的火车,呼啸着滚滚向前,没有停歇的时候。

秦怡一直很忙,每天的工作排得满满的。忙的事情主要有三大类,一是上海影视公司董事长的工作,二是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三是对电影的关注。三件事中,秦怡最爱的还是电影。

秦怡是个演员,只会演戏,不懂关系学,一个不懂关系学的董事长想办成点事,寸步难行。为了影视公司,秦怡不惜自掏腰包,添置新装,置办礼品,笑脸应酬,硬着头皮找关系解决问题。在长达十几年时间中,她不拿公司一分钱报酬,纯属义务劳动。只是到了最近几年,她才领取一份数额不大的津贴。

“陈佩斯演了一部喜剧故事片叫《少爷的磨难》,我当董事长的经历,也可以拍一部喜剧故事片,叫《董事长的磨难》。”说起办公司的酸甜苦辣,秦怡自嘲地对人说。

尽管不懂也不愿去研究关系学,经过不断磨炼,秦怡学会了在夹缝中求生存,在逆境中办事的能力。出于无奈和妥协,浪漫的宏伟蓝图一再调整,许多美好的设想永远留在了纸上,所幸公司坚持办了下来,拍摄了《和风浪花》《梦非梦》《铁道游击队》等一批反映较好的电影和电视剧,完成了一批为社会服务的广告宣传片,养活了一批人。

近20年,影视或文化公司今日开门,明日歇业,开开关关,屡见不鲜。因为缺少真正有才能的人,上海影视公司一路走来,时遇风险曲折,每一次秦怡都力挽狂澜,度过劫难,顽强地生存下来。2004年,秦怡对公司进行了新一轮整顿,疏理各方面关系,不惜请律师打官司,解决遗留问题,开始新的起航。

作为电影人,秦怡时时刻刻关注着中国电影的发展。每有国产新片,只要有机会观看,她绝不放过。张艺谋拍了《英雄》和《十面埋伏》,有人非议是玩弄形式,秦怡不同意。她认为张艺谋是聪明的,把新的科技手段和电影艺术结合在一起,开创了中国电影的新形态。《英雄》和《十面埋伏》不单单是武打片,张艺谋采用现代高科技成果,在影片中强化人的内在感情,展现了在生活中无法看到的种种细节,使中国电影有了新的变化,值得大家好好学习。粉碎“四人帮”后,幸亏有了像张艺谋这样的一批导演,中国电影才出现生机,向前跨进了一大步。未来中国电影的希望,更多是在那些年轻而富有活力的导演们身上。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产电影出现令人兴奋的转机,年拍片数量及票房逐年大幅度增长,业界内外兴奋之情屡见报端。对此,秦怡一方面由衷地感到高兴;另一方面,对漂亮数字背后存在的问题感到担忧。一段时期中接受媒体采访,她有的放矢地针对存在的问题,毫无保留地发表看法。

首先,秦怡认为,中国电影反映现实,跟着时代走的好传统不能丢。她十几岁就看电影,当时的电影大多是反封建的。抗战爆发,许多电影反映抗战,宣传抗战,不是一两部,是一大批,反映现实之快,在今天是不可想象的。等她当了演员,无论是话剧还是电影,基本都是抗战题材的,或者是配合抗战的。它们不仅内容上站得住,艺术上也是好的。因为艺术好才能记得住,否则早忘了。新中国成立后,电影题材与现实联系更加紧密。虽然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公式化、概念化倾向泛滥,可经过不断反公式化与概念化,还是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影片。文化大革命前,她拍的基本都是反映现实的影片。

秦怡坦言,她特别不喜欢那种说不出来的历史片,情节是编的,脱离了史实,看了感到莫名其妙。真讲历史剧,像郭沫若先生创作的历史剧,有几个人能写得出来?

其次,从表演来说,要塑造好人物,坚持下生活也是中国电影的好传统,同样不能丢。在市场化条件下,不少演员心态浮躁,静不下来,沉不下去,因而演不好人物。她特别强调,一个演员会碰到很多角色,都是不熟悉的,不同角色所处的生活气氛是陌生的,要了解他们,熟悉他们,必须下生活,在生活中获取创作灵感。当年她拍《农家乐》《北国江南》《浪涛滚滚》,演农村姑娘拉英、共产党员银花、水利工地党委书记钟叶平,人物十分陌生,剧组安排到胶东莱阳老区、张北农村、水利建设工地下生活,从打水、挑水做起,一举一动要像那么回事,不能只是表面像就行。在莱阳,住堆牛粪的草屋,牛粪加暖坑,鼻子堵得透不过气来,条件十分艰苦,大家咬紧牙关,克服困难,每天都要结合生活体验谈形象塑造,这样演出来的人物才会真实感人。

……

当然,在关注中国电影的同时,秦怡渴望能重上银幕,过一把瘾,为观众塑造新的人物形象。

机会终于来了。

2008年,上海电影制片厂导演彭小莲拍摄影片《我坚强的小船》,邀请秦怡演一个独自住在石库门房子里,为从美国回来的小孙子补习汉语文化的老奶奶。

这是一部反映民工和民工子弟生活的影片。秦怡看了剧本,感到故事不错,大意是民工子弟扣子克服重重困难,用捡来的废品做了一条环保船,参加全巿青少年船模比赛,赢得了比赛的胜利。民工子弟随父母来大城市打工,生活既艰辛又充满阳光。剧本视角很特别,有教育意义,不仅对儿童有教育意义,对大人也有教育意义。所以,秦怡同意演那个老奶奶。

从题材看,《我坚强的小船》是一部儿童片。有人认为儿童片没什么演头,但秦怡不这么看。现在好的儿童片太少,加上她喜欢孩子,愿意多花些时间跟孩子们在一起,把戏演好。

影片拍得很艰苦,开机不久就进入高温季节,最高温度达41℃,彭小莲担心87岁高龄的秦怡受不了,尽量给予照顾。

然而,秦怡没觉得怎么艰苦。第一,是剧本打动了她;第二,演的角色有自己的生活感受;再就是一起拍戏的小演员们打动了她,看到他们秦怡很高兴。拍摄中还有个小插曲。有一场回忆旧上海的戏,需要一张老爷爷的照片,剧组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就到秦怡家里把金焰的照片拿来代用,这一下反而激起了秦怡的感情。整部影片老奶奶的戏不多,但拍好一看,能调动人的感情,打动观众。黄宗英看了影片说秦怡演得好,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新民晚报》上。

《我坚强的小船》是彭小莲上海题材风情系列故事片中的一部,主创人员和拍摄单位全是上海的。故事写上海的变迁,有高楼大厦,有石库门和小弄堂,也有拆迁后的断墙残壁,上海味比较足。尤其它是全国第一部反映民工子弟生活的影片,所以被市里列为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当年7月中旬举行首映式,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领导到场出席,赞扬影片把“视线投向进城务工人员和他们的孩子,题材独特且富有社会意义,弘扬了社会和谐、进步与发展的主题”。教师节那天,上海电影家协会举办了观摩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人都认为,在以票房、市场为导向的情况下,能投资拍摄这样一部反映民工子弟生活,表现社会现实的影片,需要很大的勇气、胆识和魄力。上海市教委也把这部影片列为下半年度必看的影片向全市中小学生推荐。

这年年底,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和发行公司联合推荐10部国产新片,《我坚强的小船》是其中的一部。12月上旬,北京举行10部国产新片推荐仪式,秦怡应邀到京参加推荐仪式。

再后来,《我坚强的小船》参加美国洛杉矶第四届好莱坞AOF国际电影节,该电影节由美国电影协会主办,主要奖励一些有价值、有创造性的优秀影片,有一定的影响。据说参加竞选的影片有上千部,入围200部,《我坚强的小船》一举获得最佳外语片奖。消息传来,有人向秦怡表示祝贺,事隔多年再上银幕,拍了这么一部好影片,值得高兴。

“荣誉是大家的,首先属于导演彭小莲,还有制片人和投资方。他们有眼光,抓了一个好题材。我只是演了一个老奶奶,戏不多。当然啰,我演得很投入,动了真情。”对友人的赞扬,秦怡淡然地说。在荣誉面前,她从来都是谦让的。

2009年7月,秦怡应邀赴美国旧金山参加第十六届无声影片展。这一去,促使她萌发倡导并促成首届上海中外无声影片展。

没有对白的无声片(默片),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是不可跳越而又曾有过辉煌成绩的一个重要阶段,只是随着时代与科技的进步,它的光芒渐渐暗淡了。然而在美国却一直有专门从事研究与开发无声电影的机构,定期举办无声影片展。旧金山的这届无声影片展,因要展映由金焰主演的中国无声电影代表作之一的《野玫瑰》,所以主办方特别邀请秦怡参加。此届之前,主办方还展映过中国无声片《神女》。

坐在旧金山的电影院里,秦怡被现场音乐(由乐队现场配音,用乐器来模拟刮风、下雨、房屋摇晃,甚至东西破碎的声音,连唱歌都是现场演唱)与结合无声片剧情发展所形成的艺术魅力深深折服,它既复活了无声片的艺术内涵,又体现了无声片在现代组合中的艺术价值。她的思绪亦随之翻滚:中国的无声电影有口皆碑,上海是中国无声电影的诞生地,金焰、阮玲玉、王人美是无声电影时代的优秀演员,因此在中国,确切地说是上海,同样可以对无声电影进行再开发,让它重放光芒。

于是,从旧金山回到上海,秦怡便竭尽心血,无怨无悔地倡导中国无声影片展。经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批准,在上海市文广局、上海文广集团、上海电影集团和中国电影资料馆等单位的支持下,“首届上海中外无声影片展”于2010年10月22日至24日在上海影城举行,展映《桃花泣血记》《野玫瑰》《神女》《将军号》《巴格达窃贼》《卓别林短片集锦》共6部有代表性的中外优秀无声影片,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各界的广泛好评。

首届上海中外无声影片展,堪称中国电影史上一次史无前例的创举,其中秦怡功不可没。人们希望这样的影片展还会有第二届、第三届……秦怡也这样想。首届由她倡导开了头,后面希望有人能接上,以便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让观众能享受到更多的中外无声影片经典。

魂牵梦萦,秦怡最忘不了的还是电影。

2012年1月27日,大年初五晚8点,中央电视台一套播放中国文学艺术界新春大联欢。节目一开始,秦怡、贾作光、王昆、李默然、阎肃、谷建芬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上台,每人说一句话,讲自己心中的祝福。

那年秦怡整90岁,年纪最大,她第一个发言:“我想在2012年再有一部自己的电影新作品,鼓励自己为电影事业继续向上奋进。”

一个90岁高龄的老人,仍忘不了电影,连新年祝福都希望自己能再有一部新作品,对中国电影而言,是福音。有这样执著的老电影人,中国电影没有理由不繁荣。

(《秦怡传》,唐明生著,人民日报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