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是产生于原始社会而世代传承的口头语言艺术,是人类心理历程上一种特殊情结的语言反映,也是先民们留给我们的一宗丰厚的精神财富。尽管神话中有许多至今仍未揭示的谜底,但它仍不失为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世界观、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文学样式。作为口承文学的神话,它所蕴藏的深层的民俗文化积淀,像一个深不可测的海洋,是一个永远解释不完的世界。每个民族的神话中,都表现了人类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也正是这种幻想和追求,增强了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美好未来的信心和动力。
中国神话早在先秦典籍《山海经》《左传》《国语》和《吕氏春秋》中就有记载。汉代和三国以后的《淮南子》《史记》《独异志》等古籍中也有许多片段的古典神话。中国神话中的主要内容大都可以在中原神话中找到,甚至连世界性的同母题神话,如“开辟创世神话”“洪水神话”“盗火神话”等,在中原地区也多有流传。
近几十年来,经过我们对中原民间流传的“活”神话的发掘和研究,中原神话的完整体系得以呈现在世人面前,弥补了中国汉族神话“零散”的缺憾。中原神话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比较完整的神话体系和较为明晰的“神谱”脉络:盘古开天、三皇创世、五帝霸业、大禹治水,直到从天体神话中演绎出“牛郎织女”的故事。这一切,为我们编纂《中国民间文学大系·神话·河南卷》(以下简称河南神话卷)奠定了雄厚基础。
研究发现,中原神话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在流传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呈集群式分布的显著特点,即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围绕一个神话人物,派生出许许多多神话故事。一个神话集群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除了文化传承的基本因素外,还受到社会的、地理的以及世俗文化的影响,诸种因素聚结起来创造出一种适合此种神话繁衍滋生的土壤,一个以适应民间信仰需要的神话集群就会产生,一位神话集群的中心人物——庇佑一方的神的形象也就被创造出来。被创造出来的这位“神”的神职,也为了适应当地人们的需要而不断扩大或发生变化。如盘古,他的神职就不仅仅是开天辟地,他还要造人,还要负责人们日常生活中良好愿望的实现。
根据中原神话的这些特点,我们在大系出版工程“神话卷”编纂体例的大框架下,研究设计了河南神话卷“经纬交织、整体呈现”的编纂方案,即以盘古开天到大禹治水的神话人物为经,以点状分布的神话传播群为纬(反映到目录上为“神话人物谱系为纲,神话集群分布为目”),两条线纵横交织,将中原神话的丰富性整体呈现出来。通过对掌握资料的分析研究,我们将河南神话卷分为三卷编纂:卷一从“盘古开天”到“三皇”(伏羲、女娲、神农、有巢、燧人);卷二从“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到大禹治水;卷三为其他诸神及天体自然神话。这个编辑思路,得到了大系出版工程“神话”专家组的认可。
在原有神话资料的使用和神话篇目的选择上,我们确立以下原则:以20世纪80年代河南大学“中原神话调查组”采录的篇目为科学性参照;以河南神话卷中所选神话篇目为入卷标准;以上世纪末“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故事县卷本中神话篇目为基础;以新近征集、采录的神话篇目为补充。
河南神话卷于2018年5月25日上海“民间文学大系神话、传说、故事卷工作会议”以后正式启动。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编委会查阅“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县卷本等223册,从中提取神话资料1490余篇,从中国民协提供的数据库材料中提取神话资料308篇,在近年来各地民间文艺工作者搜集整理出版的神话作品集中提取神话资料290篇,通过微信群新征集到近40万字的神话资料。资料搜集阶段,共查阅了约1000万字的文字材料,从中提取了近400万字有编辑价值的作品。
查漏补缺是保证河南神话卷具备科学性、全面性、代表性的重要环节。在本卷初稿基本形成时,河南神话卷编委会重点解决了神话集群流传地区存在的一些技术问题,主要补录重点神话作品缺失的讲述者和采录者信息,恢复部分作品的口语化。主编亲自带领部分编卷人员,多次深入重点地区进行补充调查及相关作品的近期采录。先后在汝州考察搜集了多篇伏羲女娲神话作品及其相关民俗资料,在孟津负图寺、淇县灵山寺等地重新采集了一些有关伏羲女娲、盘古等神话传说的图片资料。
2019年1月29日,河南神话卷编委会完成了两卷的初稿汇编工作并提交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其中卷一收录神话作品459篇,卷二收录神话作品456篇。
2019年3月18日,本卷的前言、图片及《河南省主要神话分布区域表》《河南省部分民间神话讲述者、采录者简介》《本卷方言检索表》《河南省部分民间神话作品书目(书影)》《河南省部分中原神话研究书目(书影)》等附录资料完成初稿并提交大系出版工程编纂出版工作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