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马丁·吉尔伯特著,何美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年6月出版
温斯顿·斯宾塞·丘吉尔(1874-1965),是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英国以至世界政坛上的耀眼明星,但他身后备受世人关注之处,却似乎是由195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而来的文名。与在他之前和之后的各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不同,丘吉尔获诺贝尔文学奖,不仅是靠写作方面的成就,更凭借了演讲方面的表现。
按照瑞典文学院公布的说法,丘吉尔获奖是“由于他在历史和传记描绘方面的精湛造诣以及捍卫人类崇高价值观的杰出演讲”。甚至在当年颁奖现场的评委致词中,对丘吉尔演讲的褒扬,明显超过了对他写作的肯定:“丘吉尔成熟的演说,目的敏捷准确,内容壮观动人,犹如一股铸造历史环节的力。……丘吉尔在自由和人性尊严的关键时刻滔滔不绝的演说,却另有一番动人心魄的魔力。也许他自己正是以这伟大的演说,建立了永垂不朽的丰碑。”
这样的赞词,当然可以理解成人们对一位在二战艰难岁月里以热切言辞鼓舞过民众的政治人物深怀感激的情绪投射。不过同时也说明,丘吉尔的文学成就,确实不是体现在一般意义的文本写作中,而是贯穿在文本和口头两种形式的语言表达中。在这个意义上,“语言的力量”正可以概括丘吉尔“写”与“说”并行的特别成就。
这本《丘吉尔:语言的力量》,译自专事丘吉尔传记写作的英国作家马丁·吉尔伯特2012年出版的一部导读版丘吉尔作品选。中文版全书48万余字、510多页,可谓分量厚重、洋洋大观。书中选文200篇,来源包括丘吉尔的演讲和其他各类著作。依文中所述涉及的年代先后为序,从第一篇“‘保姆之爱’——1870年代末期”,到最后一篇“‘我们的未来充满希望’——1959年10月31日,84岁,最后一次公开演讲:未来”,连贯起来,展现出的是丘吉尔一步一步的成长道路和人生各个阶段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风采。其中的区别只在于:早年生活的部分主要是过去时态的回忆录或追记式写作,青年时期投身军界和政坛以后的部分,则越来越多地出现了文本写作之外的现场演讲记录或演讲提纲。
各篇选文的标题与正文之间都附有原版编选者撰写的题注和导读。题注用以扼要标示与各文内容对应的事件、年代和文意主题。导读则就写作或演讲的背景,进行精当的陈述和说明。对各篇导读和正文中提及的重要的人名、地名和特殊的事件、物件以及丘吉尔著述和生平的关键脉络线索,译者又撰写了大量注解,以页底脚注的形式排印入书。这些细致周到的处理,和晓畅明快的译笔相得益彰,让这部从编纂、导读到翻译都颇具匠心和创意的大部头书,能够更恰切地匹配它原作者非凡的语言才华,也更便于当下读者大众轻松愉快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