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讲好河北故事 弘扬时代精神 □王 凤 2019年12月30日 来源:文艺报

河北是现实主义文学大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悠久的文学传统。它同燕赵大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文化性格密不可分。唐代诗人韩愈称:“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勇武任侠,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性格形成于战国末年,秦汉以降,燕赵之地战乱频仍,移民频繁,胡汉融合,这一切都使燕赵文化性格得到发展和深化。它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沉淀在燕赵人的心理深层,见诸文学艺术,造就了悲怆高亢、独树一帜的“燕赵风骨”。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河北新文学如同中国新文学一样,完成了文学的现代化过渡。20世纪的中国社会,经历了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三次国内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变革,河北新文学在这些历史的波涛中萌芽、发展、壮大和繁荣,一以贯之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也伴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不断地丰富、拓展着燕赵文化性格的内涵与外延。

新中国成立初期,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作家们,成为河北文学创作的主力军。他们自觉秉承解放区文学的优良传统,在革命历史题材和农村生活题材等创作领域走在全国文坛最前列,引领着时代的潮流:孙犁、梁斌、徐光耀、刘流、李英儒、雪克、冯志、李晓明、邢野、张孟良、刘真等河北老一辈作家将革命激情和文学才情熔铸成了恢弘的篇章。《白洋淀纪事》《风云初记》《红旗谱》《平原烈火》《小兵张嘎》《烈火金刚》《野火春风斗古城》《战斗的青春》《敌后武工队》《平原枪声》《狼牙山五壮士》《儿女风尘记》《长长的流水》等作品相继问世,形成了河北当代文学创作的“红色经典”高潮。这些作品脍炙人口、历久弥新,成为河北文坛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新时期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河北文学又迎来了一个历史发展的新阶段。河北作家扎根燕赵沃土,紧跟时代步伐,助力改革开放,创作出一大批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学作品,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向世人展示了燕赵文化的独特魅力。

河北新文学在百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现实主义美学风格和艺术特征,集中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旗帜鲜明的时代主旋律情结。纵观百年河北文学史,在每一个历史时期,河北文学无不是紧贴着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变革,河北作家始终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用手中之笔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体察着百姓的生活。抗战时期,河北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创作全力表现人民群众抗击日寇、推翻国民党反动政权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为战斗服务”成为战时文艺的主旋律。十七年间,河北文学继承解放区文学传统,写重大题材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潮。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全国文坛出现现代主义热潮,而河北文学仍然走在自己的现实主义道路上,以“三贴近”为准则,实实在在写时代,本本分分写生活。90年代现实主义复兴,河北的“三驾马车”掀起了一场“现实主义冲击波”,为当代文坛注入新的活力。由此可见,时代主旋律情结,是贯穿百年河北文学的显著特征。

二是鲜活生动的典型人物塑造。在百年的新文学发展历程中,河北作家塑造出了众多栩栩如生、脍炙人口的典型英雄形象。抗战时期,冯至先生笔下有“向死而生”的抒情主人公伍子胥,“擂鼓诗人”田间笔下有意志坚定的“子弟兵”和“战斗者”,孙犁先生笔下有外柔内刚的水生媳妇,李满天笔下有爱憎分明的白毛仙姑;十七年间,《红旗谱》中有侠肝义胆的朱老巩、朱老忠父子,《小兵张嘎》中有古灵精怪的张嘎子,《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有机智勇敢的杨晓东,《烈火金刚》中有大义凛然的肖飞、史更新、丁尚武,《狼牙山五壮士》《新儿女英雄传》更是以人物群像的方式深情讴歌了燕赵大地上的英雄集体;新时期以来,贾大山笔下的掌柜形象,铁凝笔下的香雪、司绮纹、尹小跳等女性形象,陈冲笔下的大学生形象,何申、谈歌、关仁山笔下的改革者形象,胡学文笔下的乡村农民形象,刘建东笔下的工厂师傅形象,李浩笔下的父亲形象,张楚笔下的城镇青年形象等等,都为中国当代文学长廊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典型代表。

三是气息浓郁的地缘文化意识。河北的专业作家始终秉持着“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理念,见诸作品,常常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地缘文化意识,对于河北作家而言,既源自于无意识的恋土怀乡情结,也来自于有意识的现实主义创作体验,即生活源泉论。梁斌的《红旗谱》就是以作者的家乡为背景,选取了保定二师学潮、高蠡暴动等具有典型地方色彩的事件,来反映农民革命斗争史的。孙犁先生的小说大多写白洋淀地区,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贾大山的“梦庄纪事”“古城系列”,关仁山的“雪莲湾系列”,胡学文的“坝上乡村系列”,刘建东的“工厂师傅系列”,张楚的“城镇青年系列”等等,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以作者的故乡为创作背景的。

四是慷慨悲怆的崇高品格。五四时期和战争阶段的河北文学便有浓重的悲怆性因素,成熟期的河北文学,崇高的审美品格也发展成熟。十七年间,最具代表性的文学现象是“红旗谱群落”和“荷花淀流派”。“红旗谱群落”中的长篇多为正剧,但其中包含着大量的悲怆因子。这些作品塑造的众多傲岸不屈的英雄,其精神实质便是崇高。“荷花淀派”向来以诗情画意著称,其中亦隐含着悲怆崇高的质素。《荷花淀》中,水生临别嘱咐妻子以死抗争、不做俘虏时,“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令人心颤的场面何尝不是一种悲壮?新时期河北文坛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是铁凝,她的小说或写时代悲剧,或写命运悲剧,或写性格悲剧,长篇小说《玫瑰门》《大浴女》以及众多的中短篇都体现着这一特征。“三驾马车”的作品中,改革者的人生经历也充满着悲怆性,正是在同悲剧命运的抗争中,显现出大公无私的崇高精神。因此,悲怆性的崇高感,是河北现实主义文学的美学品格。

综上所述,时代主旋律情结、典型人物塑造、地域文化意识,以及悲怆性崇高品格,大体上构成了河北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最为鲜明的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