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水里的现实主义 □张 柠 2019年12月30日 来源:文艺报

河北文学有非常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还有一个著名的流派,就是以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我想起另一个跟“荷花淀派”齐名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山西以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这是中国当代文学中两个著名的文学流派。这两个流派都是以现实主义风格见长。

但它们的风格不一样,差别很明显。一个在泥里,一个在水里。“山药蛋派”是长在泥里的现实主义。“荷花淀派”是长在水里的现实主义。泥巴和水是作物和植物的根基,因而也是农耕文明的根基。可见,这两个现实主义流派,是属于传统农耕文明现实主义流派。跟巴尔扎克、狄更斯、托尔斯泰的现代城市文明现实主义差别很大。泥土(长土豆、红薯、包米等)和水(长莲藕、菱角、荷花等)具有生长性,跟城市没有生长性的水泥相比,是情感的。

同样是“农耕现实主义”的作家作品,“泥里的现实主义”和“水里的现实主义”差别很大。赵树理跟孙犁的差别就很大。赵树理的语言风格跟泥土相似,干燥而坚硬。孙犁的语言风格跟湖水一样,湿润而柔软。我们还可以用另一种比喻来讨论他们的区别,赵树理的语言风格像书法里面的渴笔或枯笔,更多的时候是干枯硬朗的风格。孙犁的语言风格则像淡墨或者浓墨,更多显示出湿润柔情的风格。“水里的现实主义”总饱含着似水柔情,不仅仅是孙犁,其他老一代作家也是如此。比如《红旗谱》的作者梁斌还有《播火记》和《烽烟图》等作品。记得少年时代,一个人躲在屋子里读梁斌的《播火记》,读着读着就哭起来了。里面那个主人公被日本人抓住挖煤,受尽了折磨。作者用笔是浓墨重彩,有强烈的抒情性,即使写革命战争题材也是如此,有柔软的东西和湿润的感觉,不是那种干燥强力的风格。

实际上,老一代作家的创作,除了农耕文明(泥巴和湖水)的根底之外,还有另一个传统,那就是革命传统,来自陕甘宁和晋察冀的革命传统,孙犁的《白洋淀纪事》《铁木前传》都带有那种印记。《铁木前传》跟《三里湾》相比,日常生活细节更为丰富一些。他写到木匠和铁匠等各种乡村手工业者,写他们“物物交换”的原初商品意识和交易细节。他们不是那种只是刨地种玉米小麦的狭义农耕生活,而是在农耕生活基础上的商业交换和贸易,写手工业,写他们离家出走,到外面世界去游走,到保定、石家庄,甚至北京和天津。所以,孙犁笔下的农民过的不是狭义的农耕生活,他笔下的故事形态具有多样性,这些东西在今天越来越重要,这是现实主义传统里的,我称之为水里面长出来的现实主义而不是泥里面长出来的现实主义。

另外,河北文学还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密切注视历史变迁和时代主题。老一代作家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故事,那是当时的主流生活,是那个年代的主旋律。所以他们才能够成为大家都关注的对象。上世纪90年代的一批作家,包括河北的“三驾马车”,他们关注的是国有企业的处境,这也是当时的重大主题。到底是让它衰落还是重振雄风?是当时国人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三架马车”关注了这一重要事件,所以一下子就进入到我们文学视野的中心,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主流生活。这种写作也跟此前的河北文学一样,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密切关注现实。

最近这些年,河北又出现了一批文学新人。比如“河北四侠”,他们在当代文学版图里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各有各的出道方式,但又好像“师出无名”似的,这是当今时代的特殊现象。因为今天的生活太多样化了,太丰富多彩了,太复杂了,不易把握,尤其是很难找到一个中心话题。那么,是不是有一个更高层次的观察,能抓住我们时代最重要的特征、最重要的变化,就成为考验一代作家的重要问题。时代精神,这是现实主义传统里面非常重要的东西。今天的时代精神是什么?你想象的世界是什么?这是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必须要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