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问道:〈老子〉思想细读》 2020年02月12日 来源:文艺报

〔日〕池田知久著,王启发、曹峰等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

池田知久(1942-)是专攻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出土文献研究的日本学者,在中日学界都享有盛名。这部近40万字的《问道》,初稿写于2014-2015年,2016年初修订成书,可谓池田知久在《老子》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也是他多年解读《老子》文献、阐释《老子》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按照作者在书前“致中国读者的序言”中所说,他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一般读者提供一本“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解说《老子》思想的普及读物”。但展读全书,实际上书中核心部分的三编“老子其人”“《老子》其书”和“《老子》的思想”,都各有一些内容涉及细密的文献考证,带有很强的专业性。相对而言,书后附录的“《老子》经文(马王堆帛书甲本)与白话翻译”,可能非专业读者读起来会更觉轻松。

第一编“老子其人”在全书三编中,篇幅最小,仅有80页。但在这一编里,通过对老子最早的系统性传记,也是最早把老子尊为道家开山始祖的经典文本《史记·老子列传》,进行材料溯源和典籍对读式的分析,作者得出的两个结论,却颇具震撼性:首先,老子其人的实际存在非常可疑。“老子”之谓,更宜于理解成《史记·老子列传》中提到的老聃、老莱子、周太史儋,以及分别出现在《庄子·知北游》《汉书·艺文志》里的老龙吉、老成子等一系列道家理想人物的合体共称;其次,《老子》这一文本,也是在“老子”这一人物被虚构并尊奉为道家始祖之后的战国晚期至西汉初期,才经多番撰写、补充、编纂而成其原形的。

第二编“《老子》其书”侧重介绍传世至今的各种《老子》文本。依迄今所见,《老子》最早的抄本是从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中整理来的《老子》甲、乙、丙本,编纂、抄写的年代稍后于此的是马王堆出土的《老子》甲本,再往后是马王堆《老子》乙本和北大简《老子》,这一抄本和编纂序列的最后结果,则是通行的《老子》王弼或河上公校注本。

第三编“《老子》的思想”是全书主体,包括6个部分:“《老子》的形而上学”“《老子》的伦理思想”“《老子》的政治思想”“《老子》的非战思想”“《老子》的养生思想”“《老子》的自然思想”。以“道”为中心,并且把“道”设定为派生和超越“天地”“万物”的本源性实在,这使得《老子》具备了近乎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特质,也使得《老子》所阐述的以道为本源的万物生成论,与更深层的退步史观达成了表里相应的关联。依托这样的大前提,在过去的不少相关诠释中失之零碎晦涩的《老子》,终于在《问道》这里得到了一个全面贯通的系统阐释。特别是在深入论析《老子》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批判意识,对于人的异化的克服,对于柔弱胜于坚强的“逆说”辩证法的力倡,进而把“虚静恬淡、寂漠无为”推崇到在养生和施政的意义上都属“道德之至”的高度,上述几方面思想取向的内在脉络上,《问道》所做的,都堪称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