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河南民间字谜创作手法初探 □任建明 2020年08月28日 来源:文艺报

民间谜语按谜底的不同形式,可以分为物谜、事谜和字谜三大类。在搜集整理《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河南卷》的过程中,发现了大量流传于河南民间的字谜,民间字谜的数量超出想象。这些民间字谜在艺术上的特色与物谜、事谜基本类似,可概括为:谜面内容涉及广泛,形式多样(短语歌谣、诗词歌赋等),修辞手法十分丰富,有比喻、夸张、比拟、排比、典故、反复等。

河南民间字谜的创作形式

民间字谜的创作,运用了多种方法,如离合、象形、谐音、方位、包含、借代、会意等。有单用的,也有联合运用的,多种手法的联合运用,赋予了民间字谜多姿多彩的艺术形式。

(一)离合法。离合法又称增损法、拆字法。是利用汉字的笔画、部件进行加工改造,改变字形,通过增添、减损、分离、拼合等方法构成新字的制谜方法。如“磨”字谜:一点一横长,一撇到南阳。并排两棵树,长在石头上。(采录地区:南阳)

这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字谜,不同版本中“南阳”有时作“南洋”。通过笔画、偏旁的合并,组合成谜底“磨”。

离合法有一种谜底叫入叫出的形式,它利用汉字可以分拆拼合的特点,对谜底的文字形状、笔画、部首、偏旁进行增损变化或离合归纳,使原来的字形发生变化,由谜底增损以切合谜面。由于此法综合了“添补”和“剪裁”二种技巧,谜中含增含损,叫入叫出,故需仔细推敲斟酌,才能求得谜底。例如“门”字谜:有马就猛冲,有口就请教。有人就打雷,有心就烦恼。(采录地区:陕县)

本谜为谜底叫入法。“猛冲”“请教”“打雷”“烦恼”分别会意出“闯”“问”“闪”“闷”,假设谜底为X,应用谜底叫入法则“X+马=闯”“X+口=问”“X+人=闪”“X+心=闷”,综合以上分析,很容易得出谜底“门”。

(二)象形法。象形法是将字的某个部件、字素的形状想象成生活中物体的形状,据以敷演成谜的制谜方法。猜这类谜,可以不考虑谜底文字的意义,而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力,根据谜面文字所描述的形象去联想出形象化的谜底来。如“兴”字谜:三个蛤蟆爬上岸,两个蝌蚪底下站,如果你要猜对了,保证叫你喜满面。(选自任敦新《中华谜歌大观》)

首句中“三个蛤蟆”象形“兴”字上面的三点,“兴”字中间的“一”象形河岸。次句中“两个蝌蚪”象形“兴”字下面的两点,末句是对谜底“兴”高兴意思的解释。

(三)谐音法。谐音法是利用汉语同一读音往往有多个形义不同的汉字的特点,采取声东击西,偷梁换柱的手法,假借此字之声音、而指彼字之形义,从而达到面底相扣之目的。谐音法有意把发音相同或相近的词或句子用在双关语中,以造成某种修辞效果的做法。例如谜底为双字“平常”的一首谜:道士腰里两个蛋,和尚脚下一根筋,虽是平常两个字,难坏不少读书人。(采录地区:南阳)

这首谜采用的是谜面谐音。“道士”本是道教的神职人员,这里谐音为“倒士”,即一个颠倒过来的“士”字“干”,“两个蛋”象形两点,与“干”合为“平”。“筋”谐音“巾”,与“尚”组成“常”,至此谜底“平常”已水落石出。第三句欲擒故纵,向猜谜人明说谜底是“平常”二字,其实是一种障眼法。

(四)方位法。文字笔画有左右上下,内外边角之分,谜面上指出方位,撷取部分集成谜底。方位法字谜贵在谜面通顺,技巧自然,撷取部分无斧凿痕迹。方位法成谜有完全方位法和部分方位法,部分方位法其实是一种综合法,夹杂有会意、提音、象形等技法。例如下面的“一”字谜:上不在上,下不在下。不可在上,且宜在下。(采录地区:扶沟、西华)

这是一首纯方位法的字谜。四句谜面反复提示谜底字的方位构成——“上”字不在上面,“下”字不在下面,“不”“可”二字在上面,“且”“宜”二字在下面。

(五)包含法。包含法是从谜面的文字中找出共同包含的笔画或部首作为谜底的一种成谜方法。例如“口”字谜:商周有,尧舜无,唐虞有,汤武无。(选自任敦新《中华谜歌大观》)

“商周”二字中都有“口”字,“唐虞”二字中也都有“口”字,故谜底为“口”。

(六)会意法。会意法是从谜面上的文字(包括字、词或句)可能具有的含义去领会、联想、推敲、探索谜底,使谜面谜底经过别解按某种特定的含义相吻合。例如下面的“午”字谜:一头黄牛没有头,天天来了天天走,要想见它也容易,必须等到日当头。(选自任敦新《中华谜歌大观》)

首句从“午”字的字形上看,像一头无头的“牛”。从“午”的字义上说,“午”指白天中午的阶段,每天来,每天走,“日当头”恰是正午时分,从而会意出谜底。

(七)计算法。计算法就是把谜面中的数字通过算术运算,从而得出谜底的一种成谜方法。这种方法或加或乘,隐含运算于谜面,如猜者不察,则难得谜底。例如“千”字谜:刘秀十二走南阳,太公八十遇文王,彭祖活了八百八,二十八宿下天堂。(采录地区:温县)

谜面看似在说古人的典故,实则为有典化无典,隐含数字于其中。将谜面中的数字十二、八十、八百八、二十八加起来为“千”。

河南民间字谜的语言特色

从河南民间字谜的表现形式看,其具体的表现形式是歌谣式,多为一谜一底。由于继承了民歌传统,单句谜面有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及七字以上单句,尤以五字句与七字句居多。整谜的句式有两句式、三句式、四句式、多句式样样皆有,尤以两句式、四句式居多,这些特点体现了民歌的特色。

(一)合辙押韵式。这类字谜的谜面采用五绝或七绝的格式,句式押韵,平仄相合。但由于对制谜者的要求较高,使得此种字谜的数量不多,多数为押韵不合辙,有的甚至不押韵。如“一”字谜:项羽当初武艺精,争天夺地却无功,八千子弟都丧尽,自刎乌江终落空。(选自任敦新《中华谜歌大观》)

整首谜押韵合律,是为数不多的标准型谜面。扣合上采用离损法,以“项”字为基础,先减去“工”(“无功”谐音“无工”),再相继损去“八”和“自”,得出谜底“一”。

(二)方言土语式。民间谜语以口头创作、口头咏猜、口耳相传为主。因此,谜面也保留了劳动人民的方言土语,正是这些地域性方言的语言特色、内容特色和形式特色,对研究一个地区的社会历史、风土人情非常重要,它能够反映中原地区特色鲜明、意蕴深厚的农耕文化、女娲文化等。

如,流传于南阳的“姜”字谜:王字头上长俩角,女在下面圪蹴着。(采录地区:南阳)

圪蹴,南阳方言,蹲之意。方言的口语化、土语化、地域化特点,使猜谜者听之亲切,猜之动情,大大提高了猜谜的兴趣。

河南民间字谜传承的危机

由于相当部分的民间谜语用的都是方言,方言尤其不利于异地或大众化传播的局限性。再者一些谜语中的方言语句,不为现代人们所能理解。当代民间谜语的现状真是如此,正在走向衰退,急需扶植。

(一)传承环境功能的弱化。由于集体性的削弱,谜语口头传承的公共空间越来越小,城市里社区教育伴随着社交活动的减少,其教育传承功能也逐渐弱化。口头传承原有的存在语境毕竟是在生活中、劳作中、仪式中,没有这些活动,单纯的口传未免缺乏了现实的土壤而难以进行下去。

(二)谜语文化精英的断层。从搜集整理民间谜语的资料来看,掌握民间谜语的主体力量几乎都在40岁以上,其实大部分都在60岁以上,数量又不多。这些数据说明,民间谜语面临着传承力量的断裂,土生土长的民间谜语其实用价值和娱乐的吸引力正慢慢消失,因而出现谜语文化精英的断层现象。

(三)书面教育与传统口传的关系困境。现代的学校教育是书面教育,强调的是知性的知识传播。而口传教育是生活化的教育,建立在社群环境上,学生们会产生隔膜感。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中国民间文学三套集成”对民间谜语未能给予关注,大量的民间谜语依然散落在民间。2018年起《中国民间文学大系·谜语·河南卷》的搜集整理,推进了此前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中忽视的谜语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