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白纸红字》:革命文学艰难历程党的领导坚定方向 □张 陵 2020年12月30日 来源:文艺报

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到来之际,中国当代文学的红色题材创作也呈现繁荣发展的好势头,一大批优秀作品脱颖而出。上海推出“红色起点”丛书,长篇纪实文学《白纸红字》就是其中一部。作家程小莹把笔触伸入中国现代文学史,重点讲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文学组织“左联”从成立到完成使命六年间的故事,还原了中国革命文学草创时期的历史风貌。

实际上,“左联”时期的革命文学局面十分复杂。在白色恐怖最残酷的艰苦条件下,坚持发展革命文学,任务异常艰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左联”应运而生。不过,由于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左联”党的主要领导干部不断更换,中国革命文学再度出现复杂局面,导致了“左联”的历史任务过早结束。这个局面的历史阴影,一直拖到新中国文学以及改革开放时代的文学,确实使我们对“左联”以及中国早期革命文学的认识和把握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历史迷雾。

《白纸红字》占有大量材料,是写作的优势;但面对历史迷雾,又有写作上的难度。要化为纪实文学,变为文学故事,更是难上加难。作家知难而进,表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思想和勇气,去拨开历史迷雾,从大局入手,直面历史真实,从而清晰地梳理出一条中国革命文学艰难曲折发展壮大的主要线索,为讲好红色故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作家程小玲是小说家,有着丰富的小说创作经验。在纪实性的作品创作中,充分发挥了小说家讲故事写人物的优势,把“左联”的故事讲得扣人心弦,引人入胜。我们在这些故事中,读到革命作家和进步青年作家关于文学的斗争,读到了“左联五烈士”悲壮献身的故事。革命处于低潮,到处腥风血雨,但革命文学却开创了一个活跃期。革命者的牺牲更加激发了革命文学的斗志。

应该说《白纸红字》讲述“左联”故事,不仅生动,而且立场正确,给出了自己鲜明的态度,给出了大局意识,站稳了自己的立场。对我们今天重新认识革命文学,提供了很多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