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莫让劣币驱逐良币 ——关于影视创作“三诘” □许 莹 2021年09月22日 来源:文艺报

近期,国家相关部门对饭圈乱象、唯流量论、畸形审美等问题进行集中治理。这些影视创作问题不是一时爆发的,而是多年累积下来的沉疴痼疾。事实上,前些年曝光的“天价片酬”“阴阳合同”“收视率对赌”等问题,也多是这些沉疴痼疾的“并发症”。影视创作固然应当尊重市场规律,关注市场需求,但是决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短视逐利心态下的影视创作向“钱”看而非向“前”看,饱的是一己私囊,毁的却是公平公正的文艺发展环境。当被污染的数据、可操控的流量成为一些滥竽充数之作大获声名的外衣,所产生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不容小觑,身处好坏不分、真假难辨的失序状态中,个体又是力量薄弱、难脱其困的,一系列强有力的监管“组合拳”,正是要在失序状态中重构秩序,让文艺发展的天空更加清朗高远。

知荣辱——演技未提争番不休,艺德艺品高低立见。

在上世纪的内地影视作品中,秉承着学院派传统和集体主义精神的演员次序表,多是根据角色本身进行排序的。新世纪之初,CEPA协议与EFCA协议等政策因势利导下,两岸三地的影视交流愈发频繁,港台团队将番位排名的规矩带入了内地影视。再到后来,流量经济和饭圈文化的流行,使得“番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演员表排序成为一些演技尚弱、资历尚浅的流量明星的遮羞布:一方面,进组时流量明星通过番位碾压没有背景和资源的演员;另一方面,粉丝“争番”“撕番”大战屡屡上演,甚至对合作演员进行网络攻击,威胁剧方更改排序。而番位,直接影响着演员后续搭戏、挑剧、议价的权力。相较于坚信“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的表演艺术家,许多“数字先生”“抠图小姐”演技未提升却争番不休,绝不愿意给别人当配角,这样的艺德艺品高低立见。在当今诸多影视海报、宣传物料上,流量明星也多是占据最佳位置,一些颇具实力的戏骨演员则被放在了角落,编剧的署名更是无处可寻。用作品说话,才是最好的正名。尊重剧本,尊重导演,尊重所有创作人员,应当成为行业共识。

明是非——引战拉踩带节奏,判断作品优劣的尺度被偷换。

过去,追星行为更多体现在对明星信息、作品的占有,而以2014年为分界线,伴随小鲜肉、流量明星的走红,粉丝经济展现出惊人的消费力量,并于互联网时代形成了由明星粉丝形成的组织更为严密的饭圈。

“数据”是粉丝经济的标配,也成为衡量影视作品优劣的一种直观方式,包括打分、收视率、转发、评论、点赞、超话排名等各种名目繁杂的数据样式一应俱全。“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只是,这些“数据”是否能真正代表观众的心声,是否可以公平公正地裁夺评估一部作品的优劣呢?

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一书中谈到:“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其所作所为就不会再承担责任,这时每个人都会暴露出自己不受到约束的一面。群体追求和相信的从来不是什么真相和理性,而是盲从、残忍、偏执和狂热,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从饭圈疯狂打榜投票做数据,再到不少直接受聘于经纪公司的职业化粉头潜入到饭圈内部作为“意见领袖”引战、拉踩、带节奏,再到刷数据庞大黑色产业链的形成,人人为数据而累,到头来却是一场虚无。

现实情况里数据被污染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单纯依靠数据来反向指导创作本身也是对艺术的冒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而唯数据泯灭的恰恰是创新与突破,并为投机取巧提供了得利土壤。一些肉眼可见的观感或许能说明一些问题,比如传统意义上,电视剧常常使用三幕剧架构——即以激发事件为开端,以对抗为中段,在结尾处迎来结局与高潮。但是,唯数据指导下的影视创作,使得高潮前置的反三幕样式成为主流,因为试看之后要开始收费。而收费之后能否继续“高开高走”则不得而知,许多作品注水、拖沓、烂尾等情况不一而足,观众弃剧也就不无道理了。

习近平总书记说:“文艺要赢得人民认可,花拳绣腿不行,投机取巧不行,沽名钓誉不行,自我炒作不行,‘大花轿,人抬人’也不行”。文艺要赢得人民认可,还是要靠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让思想与情感在生活这片沃土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

辨美丑——磨皮滤镜塑料妆,审美与选美不能画等号。

置人物、剧情、题材、时代背景于不顾的畸形审美正逐渐反噬影视创作本身:抗日剧中,无论战争残酷激烈,发型整齐纹丝不动;古装剧中,无论男女肤如凝脂,磨皮磨到五官不清;偶像剧中,无论场景“烟雾缭绕”,过度柔光笼罩全程……

事实上,对于磨皮失真、滤镜泛滥等问题的出现,我们也无法全部归责于后期,一方面,现场演员的状态、化妆、用光等若过于粗糙就要依靠后期制作来弥补,而往往由于工期时间紧张,影视剧作品留给后期修改的时间并不多;另一方面,后期对于色调选择、祛痘磨皮等处理方式的使用往往是同制片方沟通后的结果,受命于人并非自己能左右,而许多制片方的出发点并非“保角色”而是“保演员”,色调选取更是会在一部剧大火后招致行业的盲目跟风。影视艺术说到底是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的结合,构图、光线、影调、声音、镜头调度等都是导演影像风格的重要载体,也是创作者“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表现。

畸形审美不仅会削弱导演的创作个性,也会使得演员因“千人一面”沦为“昙花一现”。好演员“千人千面”,他们总是能够通过精彩、贴切、各具特色的角色演绎被观众记住。被记住不是因为颜值,而是在于其诠释角色对观众心灵深处的持久震撼。宗白华在《略谈艺术的“价值结构”》中曾谈到,“艺术固然美,却不止于美。且有时正在所谓‘丑’中表现深厚的意趣,在哀感沉痛中表现缠绵的顽艳。”改编自雨果同名小说的电影《巴黎圣母院》中,敲钟人卡西莫多虽外表丑陋,但他的心灵美给人以感动;电影《立春》中蒋雯丽为扮演王彩玲一角色增肥30余斤,满脸痘斑还装上了龅牙,但片中角色坚定理想的灵魂美却鼓舞了众多人……

何谓好演员、好作品、好审美?回答好影视创作这“三诘”,需要行业与观众知荣辱、明是非、辨美丑的能力。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才能让一切“劣币”无处遁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