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们很难考证“饭圈”一词究竟是什么时候被创造和使用的,是谁最早命名了它,又是谁在推动它的传播和发展。“饭圈”及其成员曾经以亚文化群体的身份,活跃在主流价值观念以外的边缘地带,并试图营造出健康团结的积极面貌,以得到主流的肯定和接纳。而当“饭圈”中人的所作所为引发越来越多的舆论争议,并成为主流所关注、质疑和批判的对象时,人们会惊觉,原来它早已经渗透到社交媒体和平台的各个角落,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社交生态。原本“圈地自萌”的蛰伏者们变得极具攻击性,网络既是“饭圈”成员们摇旗呐喊的舞台,也是他们硝烟弥漫的战场。
应该承认,社交网络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人们对于自己喜欢或崇拜的对象有了更为多元的选择,表达喜欢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在今天,在虚拟网络上为偶像应援、控评、集资、打榜,已经成为粉丝们“追星”时整齐划一的规定动作,而在互联网尚未如此普及的时代,“追星”更像是一种“体力活”,也更为简单和纯粹。1989年“小虎队”举办“逍遥、货柜、小虎队”台湾巡回演唱会,大批粉丝骑车跟在公司的大货车后面,喊队员们的名字,“追星”一词由此诞生,并被广泛使用,粉丝群体进入大众视野。互联网的普及让追星从线下更多地转向线上,不同阵营的粉丝会在贴吧、豆瓣、微博上相互“厮杀”,努力维护自己偶像的声誉和地位,“流量”一词也被提出和使用,“饭圈”迅速成型并且突飞猛进发展。
有两个问题可以简单分析一下,一是“饭圈”这一命名,二是对“饭圈”成员行为的评价。当我们对某个群体冠以“圈”的后缀时,往往意味着这个群体有一套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话语体系,他们有自己日常交流的“知识背景”和圈内“黑话”,并且具有相当程度的排外性。粉丝们以“饭圈”自称,首先是对“追星族”等外界所赋予的称呼的拒绝,是对“追”这一被动行为的拒绝;其次,这是一种强硬的身份展示,是在向外界宣布自己与众不同,并以此为傲。这种优越感来源于“饭圈”成员们的自我感动:我为偶像付出了真心,我是善良、专一、热情的。基于此,粉丝们热衷于向其他非粉丝“安利”自己的偶像,热衷于对外展示自己的付出,并沉浸其中。可以看到,从“追星族”到“饭圈”,粉丝群体的内核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对明星的狂热转变成为对自己的狂热。粉丝们向别人宣传偶像的热情,与其说是出于对偶像的真心喜爱,倒不如说是表演和炫耀的性质更多一些。
喜欢某个明星,本应是一件自由的事情,粉丝群体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群体,欢迎“路人”进来,也允许“脱粉”的人离开;所谓喜欢和真心付出,也没有什么量化的标准,不应该被他人通过某些指标来强迫证明。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社交媒介的发达,使得粉丝同好之间比以往更加容易联系和聚集,因此出现了名为“站子”“后援会”的明星应援组织。为了最大程度团结“自己人”、发挥粉丝们在网络上的“战斗力”,这些组织设计了自己的管理条例和层级体系,来组织规范粉丝们的行为。这种做法的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却成为了资本和流量的工具——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信息更易于获取、展示和传播,而要判断信息的传播效果,最为简单和直接的方法,就是看数据、看阅读量。数据上去了,也就意味着会有更多人看到这条信息,会被它的内容吸引注意力。至此,粉丝对明星的喜爱程度有了量化的评判标准,而网络信息迅速、直观的传播和展示特性,又直接导致了粉丝对数据极度重视。
在这种情形下,一种新的“饭圈逻辑”和“饭圈话术”悄然诞生,即,只有偶像拥有更大的流量,才能被更好地看见,偶像才能拥有更好的资源,取得更好的发展。前文提到的应援组织及其管理体系,在此发挥了“监工”的作用,组织中的粉丝们被分配到额定的任务指标,比如转评赞多少条微博、在社区发多少个帖子等等。粉丝被迫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数据、造流量,如果拒绝或是没有完成任务,就会被质疑是否真的尽心尽力、是否是真心喜欢偶像,严重的甚至会被“开除粉籍”。不达标的数据成为了应援组织控制和批评粉丝的理由,私人化的个人爱好被纳入到更大的话语场域中,从而丧失了原本的自由。而这种质疑和指控,只是“饭圈”中形形色色的话术之一;在需要粉丝们出钱集资,用真金白银去刷新唱片销量、门票销量、周边销量的时候,为了让粉丝们自愿花钱,应援会的组织者们往往会说“量力而行就是尽力而为”“几十张唱片不过一支口红钱”“能买50张的努努力买100张”“销量高低真的很重要,偶像的资源和未来全靠我们了”,想尽办法煽动粉丝们出钱,出远超自己经济承受能力数额的钱。粉丝们很容易在这些话语的诱导下冲动消费,并为此感到荣耀,认为自己的付出,都会成为偶像未来发展的助力。
那么,粉丝们花出去的钱,付出的时间和精力,真的能够为明星偶像们争取到利益吗?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是这样的。以某应援APP为例,榜单排名靠前的偶像,平台将以其本人名义向公益项目捐赠物资,另外还有APP全天开屏广告、专属动态头像、头像挂件等福利。一些品牌方也会以粉丝数据作为考虑因素,来选择自己的合作对象。而正是这些实实在在的资源,进一步增强了粉丝们的消费动力,粉丝们从中获得了极强的参与感与成就感,原本荒诞的“饭圈逻辑”似乎也合理了起来,粉丝们对数据的狂热有增无减。
问题在于,“饭圈”这种通过增加数据来为偶像抢夺资源的行为,对于各家资本而言,并没有造成任何损失,甚至为它们创造了巨额的财富,损失时间和金钱的,从头到尾只有粉丝自己。粉丝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制造数据,数据为偶像赢得资源,而偶像获得资源后的商品营销,依旧是粉丝们在二次买单。也许粉丝们觉得,只要偶像能够发展得好,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即便感受到了压迫感和不适感,也会说服自己都是为了偶像好;但这种付出本身就是不健康的,既违背了网络社会的公序良俗,也扭曲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甚至造成极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如5月份的倒牛奶事件)。而资本从来不会在意粉丝的辛苦,在资本看来,粉丝只是冷冰冰的数据,是唾手可得的经济利益。资本早已经看透所谓的“饭圈逻辑”,配合粉丝们共同完成这条吊诡的逻辑链,用看似有求必应的姿态,从粉丝身上巧妙攫取利润。部分“粉头”(即应援组织的管理者)也从中分得一杯羹,与经纪公司、明星工作室、平台、资方等形成合谋,诱导粉丝“反黑”、控评、参与无意义的榜单battle,借此中饱私囊。而普通粉丝深陷其中不自知,仍旧在为争得更多流量和数据而努力“攻城掠地”,干扰他人言论自由,污染网络环境,宣传畸形价值观、审美观和消费观。因此,约束“饭圈”的不良风气固然重要,深挖并整治其背后的资本力量和利益链条,更是营造清朗网络环境的重要一环。要彻底破除“饭圈”对数据的迷信,解决“数据迷信”背后的推手问题,网络舆论和社会环境才有可能得到大幅改善。